《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範文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範文

  早些年我們還在為“女版喬布斯”的伊麗莎白·霍爾姆斯(Elizabeth Holmes) 的傳奇創業經歷感動不已:19歲從斯坦福大學輟學,創辦血液檢測公司,也就是後來的Theranos,聲稱一滴血可以做240種檢測,而且價格只是傳統檢測的一個零頭。2015年,Theranos公司估值90億美元,《福布斯》將霍爾姆斯評選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女性億萬富翁。她還被《時代雜誌》提名為“2015年前100名最有影響力人物”。

  “一滴血改變一切” 聽起來好到不能再好,董事會成員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和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前議員比爾·福里斯特(Bill Frist)、現任美國長詹姆斯·馬蒂斯(James Mattis)和前參議員山姆·納恩(Sam Nunn)。吸引了包括傳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美國教育部長貝琪—德沃斯(Betsy DeVos)、沃爾瑪創始人沃爾頓家族的繼承人的投資,超市巨頭Safeway和連鎖藥店Walgreens成為其合作伙伴。

  然而Theranos儀器只能提供15種檢測,其餘大多數使用的是西門子的裝置。而且結果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即使是相同的血樣進行多次檢測,結果差異也會很大。為了減小這種差異性,公司採取的辦法居然是刪除偏差較大的數值。所謂“顛覆性”的科技可能只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霍爾姆斯不僅用謊言粉飾所謂的創新儀器、與製藥行業簽訂的合同及試驗驗證等內容,還向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美國的血液檢測監管機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做了虛假陳述。

  2016年,Theranos的實驗室被關停。因錯誤的結果而受到傷害的人不計其數:一些人受到了嚴重疾病的誤診,經歷了不必要的手術,以致於情緒崩潰。

  霍爾姆斯本人將面臨多項指控,甚至還可能陷入牢獄之災。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切?

  由此引出《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的最後部分《如何確定你能正直一生,遠離犯罪》。

  一、邊際思維的陷阱。

  美國奈飛公司(Netflix,又譯網飛)隨著《紙牌屋》的熱播而被國內網民熟知。這家企業創立於1997年,最初是一家線上影片租賃提供商。而在此之前和之後一段時間內,百視達公司一直控制著美國電影出租行業,門店遍佈全美各地。百視達的營利模式是當顧客從門店借走DVD後,開始計費直至歸還為止。由於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在存貨中,只有當顧客儘早歸還碟片,才能租給更多的顧客,從中獲取利潤。為了讓顧客儘快歸還租賃碟片,百視達規定,沒有按時歸還DVD的顧客需要按天支付額外費用。顧客們常因疏忽大意,忘記準時歸還租賃碟片,為此百視達公司不斷增加延期費用,據估計,百視達公司70%的利潤都來自延期的費用。

  而後來出現的奈飛公司,則採取另一種模式。顧客無需到店挑選 DVD,而是在網上預定,以月租方式付費。如果顧客沒有觀看他們預定的電影,奈飛公司就無需支付返程郵費,也不需要寄出客戶已經預定的下一批次 DVD 電影了,奈飛就能從中掙錢。

  2002年,奈飛公司逐漸展現出潛力,取得1.5億美元的收入以及36%的利潤率。這讓百視達公司的投資者開始感到緊張。百視達公司將奈飛的財務資料和自己的進行對比後,管理層認為不必為此擔心,因為相比百視達,奈飛的利潤要小得多,主打市場是小眾的網路客戶,如果他們對奈飛採取壓制行動,就會分流百視達公司營利最好的商店銷售量。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奈飛全球訂戶總數達到了1.1758億人;而百視達已於2010年宣佈破產。百視達所奉行的是財務和經濟學公認邊際收益原則:在評估多種可選擇的投資時,不應該考慮已經發生了的成本即沉沒成本(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應該考慮新發生的成本和收入——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基礎上做決定。然而,這是一種危險的思維方式。因為該理論成立需要滿足的假設條件是:未來的情況和過去完全相同,而事實是,這個假設不可能成立。

  有著百年曆史的通用電氣(GE)公司,曾經一度是全球市值第一的企業,卻在最近被踢出道瓊斯工業指數。至此,誕生於 1896 年的道瓊斯指數的初始成份股全軍覆沒!GE被踢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也充滿了必然性,不能說它不夠優秀,而是它沒能跟上時代的速度。

  再來看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2007年市值第一的埃克森美孚在2017年差一點跌出了前十,成為上榜的唯一一家能源公司,科技公司佔了十強中七席,排名前五的無一例外都是科技公司。

  傳統的思維方式聚焦於過去,而正確的思維方式則應聚焦於未來。傳統思維方式使百視達公司只能看到自己現存商業模式的優勢,而不去開闢新的市場和業務模式,更何況,這種模式的贏利能力更低。

  對於一些規模龐大的企業,做投資決策的時候,需要面臨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建立全新的品牌和團隊,這就需要考慮它的完全成本;另一種是使用現有的資源,這樣只需要花費邊際成本,獲得邊際收入。

  當企業面臨一項針對未來革新的投資時,會反覆研究數字,並從現有的業務出發,決定如何進行投資。從這些數字出發,一旦發現投資的邊際收入沒有邊際成本多,很可能決定放棄投資。但這種思維方式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即邊際思維的陷阱。

  大企業雖然擁有大量資金,卻認為改變的代價昂貴,而傾向使用已有的資源,然而結果卻是付出了比完全成本更高的代價,因此失去了競爭力。

  剛成立的新企業則情況不同,他們不需要考慮邊際成本,因此他們雖然只有少量資金卻能勇往直前。

  二、完全成本理論應用於職業生涯中。

  我在閱讀這一章節的時候,不斷聯想到當我們在做職業決策時,似乎也經常受到邊際成本和完全成本思維的影響。

  剛畢業的職場新人選擇職業的時候總是優先考慮專業是否對口,而不是自己喜歡或者願意嘗試的工作。為了找到與自己過去所學專業最大程度契合的工作,限制了自己的職業選擇。(等到他們工作了後會發現,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常常不是一回事。)如果他們在職業生涯中一直遵循邊際思維的原則(只考慮邊際收入大於邊際成本),之後的職業發展之路會越走越窄,即使陷入困境,他們也會自我安慰,除了做現在的工作,我還能做什麼呢?

  我的一位朋友之前很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每次一提到工作,她都免不了要抱怨一番。有一次她提到,公司讓她轉崗去另一個職位。而轉崗的職位,未來機會更多,市場前景也更好。我說,你應該感到開心才是啊!她還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咳,我已經在原來的崗位上呆了五年了呀,現在豈不是又要從頭開始了嘛!

  受邊際成本困擾最大的是職業轉型期。一邊是豐富的職業經歷,一邊是想要開啟的新職業,過往職業經驗越豐富、成就越高、相關工作年限越久,邊際成本和完全成本的落差也越大。一些人經歷了深思熟慮,計算得失之後,最終決定,算了,還是維持現狀吧。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特逗。一位一心向往大公司的姑娘因為不滿公司平臺小,職業發展機會少,毅然提出辭職,打算考CPA。她把每天的學習進度,如何學習,更新在網上,網友們紛紛打氣鼓勵。開始還每天更新,到後來幾天更新,再後來不再更新,發帖人最後一次更新的內容是:CPA實在太難學了,我決定放棄。還是回去工作吧,反正忍一忍就過去了。接著把整個帖子全刪了。

  就像亨利·福特所說的那樣,“如果你需要一臺機器,但是你不願意購買它,那麼最終你會發現,你付了足以購買它的錢卻沒有擁有它。”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部分人放棄了原來光鮮的職業抬頭、大公司工作的平臺、不錯的職業前景,以及工作中積累起來的人際關係,以周圍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從一個全新的起點出發,探索著自己也未知的未來。

  因為輸的起,所以不懼從頭開始。我在《人生設計 - 重新定義自我、工作和生活》一文中列舉了幾位身邊的職場英雄,此處不再贅述。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尤其是在做職業轉換時,應避免陷入邊際思維的陷阱,雖然我們可以計算出投資未來的直接成本,卻很難推算出不投資的代價。

  三、鋌而走險的一小步。

  邊際成本的理論同樣也應用在選擇一種正確或者錯誤的行為上。某件事“只做一次”的邊際成本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完全成本可能要高出許多。

  26歲的交易員尼克·裡森,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他以銀行的名義認購了總價7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指數期貨,並以買空的做法在日本期貨市場買進了價值200億美元的短期利率債券,為此累積了13億美元的債務,致使擁有 233 年曆史的巴林商業銀行破產倒閉。

  這一切始於一個相對來說非常小的錯誤。但裡森不願去承認這個錯誤,相反,利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錯誤賬戶去掩蓋錯誤。“僅此一次”的邊際思維,讓他在欺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為了掩蓋虧損,他不惜偽造檔案,誤導審計師編造虛假報表。

  在跨出最初的一小步時,裡森幾乎不可能想到後果,然而這正是邊際思維的危險之處。然而當他踏出第一步時,就已經無法停下來了。下一步也是一小步,既然已經走了前面一步,為什麼不走這一步呢?最後錯誤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直至完全失控。

  “我想要的是成功” ,裡森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的動機並不是累積財富,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成功延續。當他的第一次失誤威脅到他到抱負時,他就走上了通往監獄之路。

  許多人曾這樣說服自己:我們可以違反自己的規則一次,下不為例。就這樣,我們為這些小選擇做了辯護。所有這些事情在第一次發生時,都不會被認為是改變人生的決定。但每個這樣的決定都可能越滾越大,最終使得你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