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後感(精選10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

  讀完尤瓦爾的《未來簡史》,有一種對人類就像看著一個嬰兒長大並走向衰老的悲傷,人類目前正如日中天成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來的方向在哪裡?長生嗎?科技如果延長了生命的長度卻無法提升他的質量,那長生又有何意義?那連質量也一併提升了呢?成為永遠幸福快樂的超級物種能上天入地?《莊子》裡的神人至人,也不過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膚護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根本不用吃飯,一滴營養液就夠維持生命所需)。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如鋼鐵俠般,隨意飛來飛去)。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外套比防彈衣還堅韌,還能自動調節溫度,不怕冷熱)”,目測這些科技發展也能做到。於是,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人,這個物種,最終將被科技殺死。科技殺死的,不是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作為世界主體的人,因為主宰這個世界的不是人,而是資料。如書所言,“資料對人的威脅,正如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威脅。資料不在乎我們的主觀需求”,人文主義悲哀地沒落、隱退了。

  這個觀點不是最近出現的,從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類歷史正經歷著從宗教中心到人類中心再到結構中心的轉化。宗教時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創造物,按神的旨意活著,到文藝復興,理性的人類崛起,人以自己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種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現代的結構主義,人受資訊的主宰,演算法比我們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進化出的演算法更有效,人類終將被淘汰。

  大約尤瓦爾也和老子發出了同樣的感嘆,“比於赤子”,“復歸於嬰兒”,所以才在人類簡史裡描繪了一副狩獵採集時期的美好畫卷。不過在現代世界生活的芸芸眾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為現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幾乎為零,貝爺那種大概有百分之五,畢竟他還帶刀和火石。尤瓦爾大概想重新呼喚起人類存在的意義,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在於更久更快樂更富有,我們從國家、宗教、貨幣這些虛構的東西里是無法找到真實的。大約只有放下那個看著聽著思維著的人,我們才能照見偶然的真實吧。

  主觀臆測了一堆作者的觀點,也不知道對與不對,算了,“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天要我當一隻貓我就當一隻貓,天要我當一個人,我就當一個人,天要我做一個AI演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個AI演算法的部分吧。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2

  未來是每一個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為未來自然對現在,對過去,對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價值,從此就有了許多預言者,去盡力地預言未來是怎麼樣的。最後,這些預言者到了現代就發展成一種史學流派,叫未來史學家。

  但是這種未來史學家的文章一般都沒有人看,因為這些東西要在未來才能應驗,無法考證,到了十年之後誰還記得你說的話呀,所以說,許多未來史學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數預判都是錯誤的,但是他依然沒有受到許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個作者,他寫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歡迎,而且被主流認為是對未來的一種正確見解,那就很奇妙了。那麼我們撇開《未來簡史》的內容不談,我今天想說說,為什麼未來簡史可以大獲成功?

  首先就是由於這個作者立意新穎,立意新穎這個詞啊,是每一個寫文章的人一開始都會遇到了一個詞,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獨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腦洞清奇,這就不在同一個層面上了,一個腦洞開啟的人才能應對腦令人腦洞大開的未來,因為未來發展速度肯定比現在要快,所以,那時的場景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正是有了這種凡是從別的角度去想,有這種精神,才能寫出這類特別有先見性和新穎性的好文章,因為未來總體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而要從暗霧中找到一道光,這當然不是正面的發現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從一些側面的角度來綜合性的分析,有了這種分析之後,才能透過迷霧看到未來的實質。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變化不變的一些特點。我們現在說未來都是變化的。

  現在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是實際上縱觀整個宇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變的,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不變的關鍵點來寫文章,而這些點相當於是看透未來的一隻眼睛,因為這些東西可以預見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的可能,這些原理就相當於一個公設一樣支撐起了它結論,假如沒有這類公設性的結論,那麼這個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根基,未來發生什麼事就完全無法被預測,那麼最後就相當於是一個人光靠想,想出一個未來圖景其實沒有一點用處。有了這些不變的東西之後,他才能寫出來真正有根據科學性的文章,這就是為什麼叫未來史學家不叫未來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採用各種新穎的寫作手法,新穎的寫作手法在我們平常人看來,用在一篇平常文章裡面可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對未來這種難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種手法,才是讓你領會未來是怎樣一個圖景的正道,就好像這本書裡一個特別經典的比喻,或者說類比就是,到現在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經比餓死的人還多,因恐怖組織而死的人已經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這個類比一出,我們就更容易想象未來和現在會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就更能看清未來世界是一種怎麼樣趨勢。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3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為會在一片輕鬆和諧中度過。沒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連開四個會,感覺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變化,又是從零開始的節奏。

  這是我做網際網路的第5個年頭,我自己最大感覺就是變化。每一年都在變,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為去年的經驗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專案已經被砍掉了。

  雖然在體制內,我們的人員直接被砍掉的情況還沒有發生,但是我總覺得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過節期間,我把《未來簡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我自己還會有競爭力嗎?這樣的競爭力可以維持多久?

  赫拉利在書中的一句話,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我們擁有越多的資料,對歷史瞭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得越快,我們的知識也過時得越快。

  以前,一個本科生在學校學的東西可以在社會上用3年,研究生學的東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現在呢?不管你是什麼生,只要你一畢業,你上學學的東西基本都過時了。

  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對於知識的理解像是"養老金"。年少時花時間存上一筆知識,然後上班之後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我們的知識消耗太快,就像我們的養老金一樣,不夠了……

  《未來簡史》中說,我們這代人會趕上生物科學、醫藥科學發展的紅利,我們有機會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響,而實現超長的生命力。而人們真的準備好了迎接這樣的生命力嗎?

  以前我們60歲退休,過個10年左右就安息了;現在我們60歲退休,我們要過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發現自己60歲退休之後,自己還有60年要過。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呢?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去面對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不再是和我們一樣可以活到120歲的人類,而是人工智慧。在未來20年中,將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風險被計算機取代。我撥指一算,糟糕,20年之後,我才50歲。如果那個時候我失業了怎麼辦?

  當然,在未來也會有很多新的職業誕生,比如虛擬世界的設計師。但是已經50歲高齡的我,能夠轉型成功嗎?就算我真的轉型成功了,根據社會進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後又需要轉型一次。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訊息,說矽谷已經在探索使用人工智慧寫程式碼了。背後不禁一陣寒風,連程式猿哥哥都危險了。

  面對一個如此"悲壯"的未來,赫拉利給了一條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大概都做不到這一點。

  至於,怎麼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赫拉利在書中並沒有說,也不需要他說,這也許是《未來簡史》交給我們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業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願意做一個這樣的人,一個終生的學習者。讓我們一起踐行吧!

  你準備好了嗎?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4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說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群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群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群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5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對應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約在7萬年前,我們人類幹掉了洪水猛獸,並憑藉著基因突變變成了智人,統治了地球。1萬多年前我們被小麥所“馴化”,並透過虛構和想象發明了“國家”、“社會”、“軍隊”這樣的名詞。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增長,我們擺脫瘟疫、饑荒、戰爭,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目前的時代,其實是人類的科技和認識水平急劇的爆發,科技鉅變的時代。就像百年前的人們難以想象當今的世界一樣,我們也難以想象百年之後,比如未來人類生活的究極形態、未來人類是否會滅絕、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替代等等問題。而本書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權,就給我們推演了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麼樣的、描繪了我們難以想象的未來。

  我們的科學和通識都認為每個人都有唯一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自我,有自由的意志。而本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基於最新的神經腦科學研究認為以上的說法是錯的,你的夢想、你的取向、你所想成為的等等這些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選擇,並非沒有人可以左右。現在的科學告訴我們慾望和夢想都是可以控制的。

  書中提到實驗表明,我們可以透過核磁共振讀取人的大腦,提前幾百毫秒甚至提前幾秒知道生物的自由意志選擇。文中介紹了一個實驗,在老鼠的大腦中安插三個電極,然後透過遙控指揮便能控制它爬行、轉圈、從高處一躍而下或者其他任何動作,就像在控制一個機械老鼠一樣控制有血有肉的生物。雖然老鼠和人不太一樣,但是實驗證明意識確實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美軍就運用同樣的原理在人腦中安插晶片,透過晶片釋放的微弱電流讓大腦特定區域麻痺,萬無一失地治療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些令人震驚的實驗讓赫拉利與科學家們做出了相同的判斷——人的大腦就是一臺機器,就是一系列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已,不僅不存在所謂的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也可以被幹涉甚至控制。因為人的慾望並不是由人的意識控制的,相反,人的意識受到慾望的控制。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控制了你的慾望,那麼你所認為的意識都會被改變、被控制。未來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知道你想幹什麼,甚至還能夠控制你想幹什麼。作者也因而建議,不要再去聽從成功人士所謂的“遵從內心的想法”這種空洞的說法,要透過現有資料進行分析,確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赫拉利還進一步大膽推論,未來的人類會主動地把決策權交給計算機,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將在不遠的將來逐漸替代人類做出決策。所以在未來最瞭解你的不是你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甚至都不是你自己,最瞭解你的將會是那些看不見的資料。

  Alpha Go橫掃人類棋手只是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前的一個小小前奏。書中告訴我們,在醫療領域的一項實驗中,計算機演算法能夠正確診斷90%的肺癌病例,遠遠高於人類醫生的50%。舊金山的計算機藥劑師在一年中開出了200萬張處方,一個錯都沒犯,遠遠低於人類藥劑師1。7%的犯錯率。IBM超級計算機Watson曾屢次在臨床表現中完勝人類醫生。人類現有的大多數職業在將來將無一例外地被人工智慧取代。很多人就此認為文藝工作者會是未來培養的重點,因為他們想法獨特、富有創造力,他們所創造的內容是人工智慧所不可創造的。然而,作者認為“所謂的文藝”也終將成為一堆演算法。貝多芬的`交響曲、莫奈的油畫、托爾斯泰的小說,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透過演算法獲得的。書中還介紹了一個實驗,兩位技藝高超的音樂家和人工智慧一起演奏巴赫作品,聽眾投票結果卻顯示最有巴赫的感覺的表演是人工智慧彈奏的作品。所以作者認為,人類最終會在各個方面輸給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所有領域概莫能外,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作者還闡述了自己的猜想,說未來應該會出現三種人:第一種人是無用的人,比如到了20xx年電話營銷人員和保險業務員大概有99%的機率會失業,運動賽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銀員97%、廚師96%、服務員94%、律師助手94%、導遊91%、麵包師89%、公交車司機89%、建築工人88%、獸醫助手86%、安保人員84%、船員83%、調酒師77%、檔案管理員76%、木匠72%、救生員67%,所以按照這個趨勢來看很多人即將失業變成無用的人;第二種人是沒有自主的人,他們生活中已經充斥了人工智慧,衣食住行都被人工智慧安排好了,到了一定階段人工智慧甚至會比我們自己還了解自己,所以我們的一切都有人工智慧安排、所有決定思想都被人工智慧所控制,我們很可能會成為人工智慧的傀儡、喪失了自己的意志;第三種人就是神人,他們沒有被人工智慧控制而是透過人工智慧來控制其他人。

  最後赫拉利還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未來所有的計算機所連線的,這個彙集了人類所有知識和資料的萬物之網,將變得越發全知全能。這個建立在“歸集”上的大腦,終將發展到碳基人類無法理解的地步。它不僅是人類最值得信賴的工具,也會作為一種更高層級的神為人類賦予新的意義。

  那麼我們人類該如何應對這種趨勢與變化呢?尤瓦爾·赫拉利說我們必須去了解21世界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和計算機演算法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潛能遠大於蒸汽機和電報,而且不會只用來生產糧食、紡織品、車輛、武器。在21世紀如果我們能搭這一趟列車就能夠獲得創造和毀滅的勝利,而留在原地就會面臨滅絕。

  不過,本書尤瓦爾·赫拉利的這些預測並不代表真正的未來,但他給我們一種未來的想象。重視它我們過去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狀況發生從而去扭轉未來的局面。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6

  一日偶然在網路上讀到了一些有關“中國小趨勢”的看法觀點,對其深以為然,查閱出處,書名為《未來簡史》,名字便有些神秘意味,便更加興致盎然地在工作之餘抽時間前去閱讀。

  翻開《未來簡史》一書,前言的第一句便令我感觸頗多:我們都是沒有明天的人。在此書中講述了無數個實現或者未曾實現的預言,而所有的預言都是對未來的猜想,沿著各種軌道,文學的、藝術的、科學的、宗教的,最大膽的推測,都向著明天與未來奔去。

  未來簡史就像是一本預言之書,它關注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關注點在多樣豐富的傳播上,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在日趨多元的生活方式裡,也在飛速奔向未來的社會中,在快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更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裡。無數預言的實現,在時間裡沉澱,一筆筆地勾畫著時代的藍圖。預言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我們看待它的方式與視角。我們懷抱著兩種不相同的態度來面對預言,一是希望,二是恐慌,而這些都來自於一種內心的不確定感。但是當我們選擇全部傾聽時也許能夠走的更遠,無論在哪個位置上,我們都應當有足夠的理由去相信未來。

  閱讀之中,除了一個個預言引發著我的感觸與思考,我對我們生活的環境也逐漸有了更多的關注。時代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確實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了更多的傷害,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當代大力提倡的價值理念更彰顯出其重要性與必要性。颶風、海嘯、地震、瘟疫、饑荒……似乎在自然生氣的時候,我們更加地卑微與渺小。我們需要努力,去讓自己融入自然,愛護環境,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那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即使不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哪怕是日常生活裡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少浪費一張紙也能盡一份力呀!而這些微薄之力,卻有希望能匯成涓涓細流,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現今的時代發展大趨勢中,似乎個人的發展小趨勢也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而努力,但事實上並不盡然。在如今的時代,正是由於各種科技的不斷髮展與最佳化,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我們無數個小的個體有精力與時間去做更多的事情,社會上甚至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斜槓青年”,他們同時從事多種工作,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斷努力創造著自己生活中的與眾不同。我們有很多時候都可能迫不得已跟隨著時代洪流大趨勢前行,但在這個時代,在這個開放發展的中國,我們個人也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小趨勢,我們也可以登上舞臺,在自己的崗位上閃閃發光,取得喜人的成績。每一個人都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無數的個人選擇匯聚成為小趨勢的洪流,由小趨勢衍生成為大趨勢,最終甚至決定一個民族進化發展的方向,而中國也因此變得愈發嶄新與強盛。

  想象力是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正是因為我們豐富的暢想,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希望,在平淡而有意義的工作之中,我想我也可以試著去學會想像,學會思考,去想想未來的樣子,自己給未來畫一個像,似乎在這有時略顯瑣碎的當下也是一件樂事呢!

  書中有提到:我們不作任何預言。那麼我們做的是什麼呢?我思考許久,其實更可能做的是對當下細膩的感知與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吧!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7

  尤瓦爾。赫拉利的邏輯比較清晰。過往人類擔憂的三個歷史難題正在逐漸消退,飢餓、瘟疫、戰爭,已經不是威脅生存的重點,新的問題是健康長壽,快樂,神性,第一個是技術問題,後兩者是感受問題。但後文的論述則將後兩者也歸結為技術問題,即人的靈魂、自我、內心這些說法並不成立,僅僅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技術問題技術解決,現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慧,生物科技,能源技術似乎已經讓人們看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

  當然,作者也承認目前技術水平對意識,情感的研究還所知甚少,我們也可以從旁觀者角度考慮,作者列舉的前沿科技成果是為了支援自己的觀點,而相反或者無作用的結果沒有在書中給出。所以,看完以後,除了知道作者說了什麼,還要保留質疑的權利,畢竟古往今來能預測未來的人實在太少。倒是他們用的實實在在的證據更具有時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對於未來的軌跡,資料主義,人工智慧,終極演算法似乎在邏輯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當多數人成了無用階級之後,精英怎麼對待這些底層呢?這也是很多人焦慮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統治窮人,甚至奴役窮人,有沒有可能呢?這裡先確定,什麼是富人?身價千萬?十億?如果科技如此發達,財富能代表什麼呢?畢竟擁有幾萬塊身價能操作或者設計智慧機器的人,可以憑藉高效的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幾十幾百倍的財富。坐擁財富的人與如今坐擁資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這至少可以引起一個討論:憑藉已有財富是否能決定誰去誰留?

  就算粗暴的假設,某一標準下的窮人被無情毀滅,對富人有什麼好處?所有的生意都必須做到收益>成本,沒有龐大的消費群體,機器智慧帶來的巨大產能如何消化?身價千萬的人是否會被身價億萬的人壓迫?進而消失。因為窮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窮人。何況,傳承財富從來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還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計,一生坎坷,這種例子隨便查查都有不少。財富問題不簡單,權力也如此。當然,如果長生不老,那就更是幾本書也討論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夢寐以求,倘若未來實現了,是不是會激烈爭奪技術,還是被當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給以後的聰明人討論吧。

  況且,技術出現是一個方面,能商業化推廣是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太多新技術出現時被抱以巨大預期,而後被逐漸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產倒閉的公司,廢棄的場地,甚至覆滅的國家,就知道在發展之路上倒下過多少人。當然,這次完全可能不一樣,無數人樂見其成。人工智慧想做到取代智慧,前路慢慢,有沒有政策干預?倫理之爭何時開始,何時解決?除了全球幾大強國,其他沒有相關產業的國家的人如何抉擇?技術的推廣,演變還是比較漫長的。此外,成熟技術的一個普遍結果就是產品的標準化,平價化。如果每個人都能買的起機器人,種糧足以養活自己,發電足以吃撐家庭生活,未來的可能遠比被終結多的多。這也是可能的,現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慧演算法都開源了,普通芯片價格也越來越低,單一功能機器人是有可能出現在普通家庭的。至於超人類未來取代智人的話題,我沒有證據去證實或證偽,但達爾文的進化論說的不正是越發展越強大嗎,今天的人相比半個世紀前,算不算某種意義上的超人呢?

  總的來說,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代確實來臨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紀騎士投入戰鬥一樣,還是讓人覺得心情澎湃,倍感榮幸的。只不過,支撐人類前進的,是一個新的宗教、信仰。

  未來已來,我們能做的就是,迎接未來。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8

  尤瓦爾·赫拉利預測:智人這個物種最終會消失,我們可能是最後幾代智人了。說實話,這也是我對《未來簡史》最大的好奇,人類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人的出生不由自己決定,但是人的未來,卻不得不去面對,未知的未來充滿神秘…

  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智人十有八九,是我們自己把自己整沒的。我們不是毀於核武器或環境災難,而是人類在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把自己給變成了另一個物種,所以“人”就不存在了。

  尤瓦爾·赫拉利指出人類未來的三種存在模式: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和無機生命。生物工程是在生物層面進行干預,從而改變你的外形、能力。半機械人是將機器與人體結合起來,讓人腦和電腦實現雙向互動,讓科技電腦能讀懂人腦的訊號,同時釋放出大腦能讀懂的訊號。而無機生命,就有點細思極恐了,在演算法當道的時代,機器學習的能力在不斷提升、進化,人類一旦創造出一個自學習程式,它就能開始自己進化,人類就完全控制不了,甚至預測不了它的發展方向了。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既樂觀又悲觀,樂觀的是估計我們人類在短期內不會滅絕;而悲觀的是,如果人類最終會滅絕,哪些人會先被淘汰?在《未來簡史》中,得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富人將越來越富,窮人不會越窮,窮人最終會被精英人群給消滅。

  在三年前,我們還習慣於在車上備一點零錢,便於在車庫付停車費。收費的還是那些叼著菸嘴的中年大叔或是發福的中年大媽,面無表情地跟你說“20元”的那種人工收費。而在三年後的今天,免人工智慧停車收費系統已經在各大商場、小區崗亭普及到位,科技的小小進步就可以如此快速且輕易地讓460萬人失業,這就是現實。

  而這種現實將在各行各業普遍輪番上演。士兵被無人機替代、銀行櫃檯被自助服務終端替代、收銀員被電子支付替代,投資顧問被智慧投顧取代,而在醫學領域,計算機能夠正確診斷90%的肺癌病例,但人類醫生的正確率只有50%。

  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的共性是,首先被人工智慧替代掉的,就是大量機械的重複性勞動的崗位,而從事這些崗位的,恰恰就是低收入人群。

  隨著人類在就業市場上全面被計算機代替,財富和權力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當我們失業的時候,不再有工會帶領維權,因為我們已經沒有計程車司機,沒有鐵路工人,沒有流水線工人。機器人不需要產假、病假和婚假,機器人不會罷工。權力將越來越集中於階層頂端,窮人不斷失去工作,無法維繫正常生活。

  這是否意味著,不愛學習不能進步不能擁抱智慧人工的人類,很快就會失業乃至被淘汰?

  如何應對這種趨勢,尤瓦爾·赫拉利說“21世紀,進步的列車將再次離站,而且這可能是智人最後一次機會。錯過的人,永遠都不會有再上車的機會。想上車,就必須瞭解21世紀的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和計算機演算法的力量。這些力量的潛能遠大於蒸汽機和電報,而且不會只用來生產糧食、紡織品、車輛和武器。21世紀的主要產品將會是人的身體、大腦和心智,懂得與不懂的如何進行這些大腦及自身工程的兩種人,彼此的差距將遠遠大於狄更斯的英國和馬赫迪的蘇丹。事實上,還會大於智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的差距。在21世紀,搭上列車,就能獲得創造和毀滅的神力,留在原地,就面臨滅絕。”

  當然,這些結論和理論都只是尤瓦爾·赫拉利預測的,並不代表未來就會是完全按照這種趨勢走下去。但是,他論述的充分性已足夠給我們一種的未來的想象,也是人類走向的一種選擇。重視了它們,我們或許可以避免不好的狀況發生,扭轉未來的局面。這就是《未來簡史》這本書迷人的地方。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9

  《未來簡史》講述了以大資料、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演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資料的過程;意識與智慧的分離;擁有大資料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瞭解自己。如何看待這三大問題,以及如何採取應對措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而讀這本書有一種和若干年後自己交流的feel。

  自我認識

  書中認為自我分為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敘事自我就是自己為自己構造的某個故事,體驗自我就是具有時間性質的體驗。舉個例子,持有一隻股票2年,天天漲停,這2年每一天的感受就是體驗自我,但是突然今天跌停了,你接受不了,清倉了,這卻是因為敘事自我。體驗自我可以理解為每一刻體驗的記憶,具有時間特性,但現實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對於大部分體驗很快忽略。而敘事自我是我們所有體驗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也就是峰谷定律,在生活中往往是敘事自我幫我們做最後的總結。例如晚飯從頭到尾都很愉快,但是結束時因為服務員的一句話變得不開心,我們就很容易被最後的體驗或某一刻很差的體驗定義整個過程的體驗,也在事後提及時以此做評價。

  生命的演算法

  1915年義大利加入協約國,目標是要解放由奧匈帝國“不法”佔有的兩處義大利土地,共發動了11場戰役,第一戰,損失1.5萬人,第二戰4萬人,第三戰6萬人……持續了2年,進行了11場戰役,義大利大敗。等到戰爭結束,義大利士兵死亡人數達70萬,傷兵過百萬。其實義大利本在第一戰後,可與奧匈帝國簽署和平條約,因為當時的奧匈帝國和俄國正打得焦頭爛額,無意與義大利本糾纏。但如何面對這1.5萬亡故士兵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還有傷病計程車兵?決策失誤?張三白死了,李四也是,別太難過……另一種選擇——張三和李四是為了義大利的榮譽而戰死的,他們都是義大利的英雄!他們的血不能白流,我們要繼續戰鬥,帶著死者的期望,直到戰鬥勝利!同樣的,對已故者的家人而言也難,要他們承認一切是白白犧牲,親人白死了?而受傷計程車兵也寧願告訴自己“我的犧牲,都是為了偉大的義大利”而不是“我之所以沒有腿,是因為愚蠢的決策”。

  活在幻想裡是一個遠遠較為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有了意義。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綜合症,即我們對一件事做出的犧牲越多,就越可能堅持,只為了讓我們一切的犧牲和痛苦有意義。所以,義大利戰役,死亡70萬人。想想生活中從個人到集體及社會,這個症狀嚴重嘛!

  資料主義與演算法時代

  宗教自誕生之後曾統治著人類,但在出現了科學之後,大部分人不再相信宗教,但是宗教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而是出現了一個新的“宗教”——資料,教員主要來自社會精英,教會宗旨是一切都可以透過資料和計算解釋。對於資料在生活中的角色,這裡不多解釋,但會給出一個現象:在歐洲帝國主義全盛時期,殖民者和商人用彩色的珠子就可以從當地人手裡換來整個島嶼,現在的我們卻不求回報的把我們的資料資訊拱手送給大公司?

  在這裡引用身邊IT人士的解釋來說明資料與演算法的能力:

  Facebook根據使用者的點贊情況,可以幫使用者去填一些問答表,對於點贊數量多的使用者,Facebook對當事人的瞭解程度甚至要高於親人。演算法創造的音樂有時候被認為比巴赫的音樂還有富有靈魂。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百度機器人小度戰勝最強大腦。可見演算法在很多領域已經開始或者已經領先人類。其實資料與演算法在美國棒球比賽中的應用已經有很多案例,克林斯曼也將資料引入足球,而且谷歌的DeepMind再現江湖失傳上已久的讀唇術,香港一家公司的幾位董事之一是人工智慧。

  所以說資料主義與演算法時代已經不再只發生於未來,現在就已經開始。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透過資料來認識自己,而且人文主義不再一家獨大,資料主義將進入生活,我們不再是隻聆聽內心的聲音而是多聽聽演算法的意見。

  未來簡史讀後感 篇10

  人類過去這些年,究竟在忙什麼?未來,又需要幹什麼?

  在第一章,赫拉利對此做了總結。過去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忙著對付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問題一直是人類的心頭大患。雖然人類發明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機制和方法,但是看起來依舊是年復一年地出現。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在這三個方面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雖然談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獲得了有效地遏制。現在,如果出現饑荒、瘟疫和戰爭,人們不會再將問題歸結為命運或者神靈,而是會覺得是哪個人,或者哪個政體出了問題。

  這似乎看來讓人匪夷所思,我們一直沒有感覺到饑荒、瘟疫和戰爭有離我們遠去。赫拉利看來,這是因為現在發達的新聞媒體,讓我們更容易關注到這些事件。事實上,在2010年,總共有100萬人死於饑荒,但卻有300萬人死於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併發症。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還是戰火頻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狀態和核威懾的存在,已經讓人很難相信可以爆發大規模戰爭。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饑荒、瘟疫和戰爭發生的機率越來越小,其他新的議題就開始慢慢浮現。那麼,其他的新議題是什麼?

  赫拉利認為,未來,戰勝死亡、獲取更大的快樂、獲得神性,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醫學、基因工程正在讓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類依舊沒有放棄繼續延長壽命的努力。而資本、商業也樂於推進這樣的研究,畢竟這裡面隱藏著巨大的利潤。

  如果人類的壽命能夠足夠延長,那麼追求快樂就是必需的,沒有人願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實上,快樂的感覺是人的大腦獲得外界刺激後的情緒反應,那麼唯一能夠長久獲得這種感覺的辦法,就是去掌控大腦中的那種反應,最後實現掌控自身的情緒。獲得神性,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事實上是前兩個問題解決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豈不是已經接近於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一點偏差就會讓人類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比如,未來壽命會延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已經讓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疲於應對。

  所以,我們需要回過頭去,看看歷史。複習一下,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了動物界的神。

  因為,這在未來,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