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鐘》讀後感範文

《暮鼓晨鐘》讀後感範文

  有時候我也會猛然一驚,時間為什麼過得如此匆匆?童年那個調皮搗蛋的我,中學那個永遠坐在角落啃書的我,現在去哪裡了?我又開始懷念,課桌前面那個短髮的小女生現在還好嗎?黑板上的記憶怎麼一下子就被擦得一乾二淨呢?

  是歷史。歷史的腳步讓我們剛剛說的話、做的事,成為過去。我們多麼想讓歷史重新來過,打量一下青年、中年、老年,甚至帶我們穿越到歷史的現場。凌力老師的這部《暮鼓晨鐘》似乎透過時間的迴環和空間的新舊,直接拉回到了康熙八歲到十七歲之間的經歷。康熙的歷史顯然比我們要艱深得多。順治皇帝二十三歲去世,康熙八歲即位。他的即位來得極其突然,因為年幼朝廷所有的事務由鰲拜等四位輔臣把持,皇權旁落。四位輔臣是滿族,馬背上奪天下的大臣們一心想為自己的宗族獲利,不斷欺壓文官,壓榨百姓,排斥西洋科學。這些弊政讓有識之士接連上書請求革新,比如不斷上書的呂之悅、陸健等老書生,可是越是上書,越要打壓,甚至引來殺生之禍。極為誇張的是西洋的歷法明明準確測出日全食而主事湯若望依舊成為被人嫌棄、恥笑的孤獨者。年輕的皇帝和年邁的太皇太后如何處理窘境?此外,小皇帝還有一個紅顏知己叫冰月,冰月是安慶王的女兒。血緣又束縛他們不能結為連理。當真相逐漸知道,冰月並非是安慶王的女兒,若公佈予眾又將是欺君之罪。可以說,小皇帝面臨各個層面的挑戰。在這裡,我不禁停下筆思考,如果當代一個從小父母雙亡的八歲孩子,他要照顧一個家,他該如何作出選擇?不難看出這個問題即使放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顯然對於處在十七世紀的康熙,他的家即是天下家國,他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竟然把這些問題處理得妥妥帖帖。

  我們看到勝利者氣吞永珍的豪情,但更不能忘卻背後的艱辛。莫問重重苦難後悲淚幾行,且看屢屢紛爭中豪情萬丈。十歲的康熙開始偷偷學習西洋科學,十二歲的康熙已經會馳騁狩獵,十三歲的.康熙決定話別自己朦朧的愛情,十五歲的康熙隱忍地對待勁敵。當鰲拜開始蓄意謀反,明晃晃的寶刀並沒有讓年輕的君王發怵,只說一句:“朕可是愛刀如命的,卿傅真的肯獻,朕可就真的帶走了。”平淡的語言化解了一場腥風血雨。康熙皇帝的沉著、冷靜令人佩服。

  凌力老師筆下的康熙,不是一個聖人,也不是一個完人。他也有情感,偶爾也會露出孩童的本性。少年康熙的出色之處在於不論前方如何兇險,他都保持孩童般善良的天性。孟子說,仁者無敵。我想康熙盛世的建立與善良有關。

  《暮鼓晨鐘》屬於長篇歷史小說,有一定虛構性。但歷史的況味就在於不斷探索,不斷想象,縱橫古今,為當下的我們提供一種現實的選擇。讓昨天勾連今天,讓今天擁抱明天。歷史,並不在紙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