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填倉節作文

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填倉節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填倉節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填倉節作文1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載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畢竟而去,名曰填倉。”“填倉”意即填滿穀倉。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徵皇糧,以致連年饑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這樣,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開啟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是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農民用柴灰灑圓圈於地,內放各種作物種籽,用瓦蓋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滿倉。也有正月二十為小填倉的習俗。

  填倉節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併過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裡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

  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填倉節作文2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那天我在學校不在家裡,因為我是住校生。

  “添倉節”是古代民間祈年節俗,在農曆正月二十五。《帝京歲時紀勝》,“(正月)念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籠之神,以祈一年糧豐倉滿。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曆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大填倉則在二十五。《介休縣誌》:“二十日,名‘小天倉’。煮黃米糕,燃燈禮佛。”《大同志》:“二十日,為‘小添倉’;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添買米麵、柴炭等物。”

  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裡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添倉節,在各地的.過節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添倉節這天,象徵性地往糧倉裡新增糧食,有的地方則在添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和餃子,並把這些食物投入到糧倉,名曰填倉、添倉。

  有的地方添倉節,做“雨燈燈”,燈燈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小碗大小,每個燈頂端捏一個燈盞,燈盞邊緣捏一個小豁口,每個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個月。燈盞蒸熟後,揭開鍋先看哪些月的燈盞裡積的汽水最多,則證明那個月雨澇。再根據種裝甲在哪個月需雨水最多來推斷這一年收什麼,作為本年安排種植的依據。

  滿族的添倉節時,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在山西晉中,孝義汾陽一帶,早年正月二十的小添倉節,孝義西部山區有舞窗花表演。用紙做成一個婦女手拿簸箕,掛在天窗裡面,隨著風吹,在外面就看見婦女除糠傾倒的動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實,藉以慶賀五穀豐登。到正月二十五,孝義的家家戶戶囤裡要添糧,缸裡要添水,並用糕麵包餡做成素糕,壘成好幾層,再用糕面做燈瓜瓜,即燈展。有的把燈盞做成各種動物、植物等形狀。燈盞盛麻油,穀子裹棉做捻,到晚上點燃祭祀,院中燈盞四布、香火繚繞,十分壯觀。民謠雲:“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燈”和“登”諧音,“糕”和“高”諧音,寓意五穀豐登,糧倉升高。如今,添倉節的祭祀活動早已銷聲匿跡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習俗,只不過吃素糕變為吃油炸糕了。

  這真是美好的一天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