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的讀後感

夏目漱石《心》的讀後感

  A男,人物關係有叔父、父母。

  A男的父母雙亡,與叔父關係搞僵,遂變賣剩餘家產,獨自一人在東京讀書。

  B男,人物關係有生父母、養父母。

  B男的生父是和尚,將其過繼給醫生身份的養父,養父資助其學醫,B男叛逆,揹著養父,用資金學自己愛好專業,當B男向養父母坦白後,關係破裂,生父母償還養父母資助學費後,與B男關係斷裂。

  書中有大段文字描寫幾名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包含對待他人的感情和因為沒有及時說明的自己心意,產生的懊悔之情。

  背景故事發生在A男、B男之間。

  B男因懦弱無能選擇自殺;

  A男對B男之死自責自殺。

  換作現代,A男用計謀獲得想要的',是成功人士,B男因猶豫徘徊不定,失去心中所愛,最終選擇自殺,結束一生,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

  A男如願與小姐結婚,隨著小姐母親病逝,B男自殺事件的知情者,除了A男,都已過世,但A男仍舊無法心安。最後,留下不知情的妻子一人,獨活於世。

  對於A男來說:

  人的內心的秘密無法因時間流逝被消化包容?人的良心竟會發揮如此大的作用?良心會督促你捨去當下的幸福,用生命彌補之前犯下的罪過?

  對於B男來說:

  B男曾直言自己為了“道”,一切皆可犧牲。B男終究無法單純地行走在自己修行的“道”上,那種透過折磨肉體來達到打磨精神的修行,算是舊道德對於人心的束縛嗎?

  B男太過完美主義的自我極端要求,心智無法匹配這種嚴苛的自我設定。

  人總是孤獨的,B男何至於因為自己的懦弱無能、前途無望選擇自殺呢?

  B男是否在行走於“修行之道”的過程中,動搖了,認為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一種“道”——“入世之道”,是可以選擇的。卻在A男言辭激將下,復而無奈重返嚴苛的“修行之道”,內心實際上已開始嚮往相反的“入世之道”,在得知“入世之道”被A男攔截,自己又無法安心修行,當左右都無望時,產生了一張自我絕望,選擇自殺這種血腥的方式來祭奠那個被高度抽象化的“道”。

  因為B男的死,A男受到影響,A男因對B男之死懷有愧疚,選擇自殺。

  A男寄送書信給作者,坦白內心不安與掙扎,即使有人可以傾訴,也無法抹去曾經犯下罪過的痕跡,最終也選擇用死來獲得解脫。

  利己之心終究輸給了道義之心,利己之心終究是害人害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