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資訊科技教學案例專題研究》讀後感

《中小學資訊科技教學案例專題研究》讀後感

  從事中學資訊科技教學十四年了,認真地上每節資訊科技課,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深有感觸這是本案例專題的書籍,提供了不少的案個人感覺每個案例的介紹和分析很到位,是一本不錯的教學參考。

  本書專題1《資訊科技教學如何滲透人文素質的培養》一文中的一個案例,內容為《WORD文件內容的查詢與替換》,教師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五計偷樑換柱引入,實施WORD文件查詢與替換這一知識內容的教學。三十六計是著名的孫子兵法,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讓學生在學習資訊科技的同時,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還有很多類似的案例,透過這個案例的分析,我得到了值得借鑑的教學思想。我們必須知道,語文課用資訊科技(課程整合)是把計算機當工具,目的是把語文課上得更好,資訊科技課用語文知識(課程整合)是讓學生掌握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在其它的各個案例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很深,也整理出了一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和工作中要借鑑之處。

  1、資訊科技教學如何滲透人文素質的培養

  (1)資訊科技教學中是否需要人文素質的培養?應該指向哪些維度?

  (2)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如何平衡技能訓練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前者是否會削弱後者?

  (3)在資訊科技教學中,什麼樣的教學內容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2、如何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適應能力?對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而言,如何培養?

  3、資訊科技教學如何落實情感態度目標?這是個問題,每次看到別人寫的教學設計方案裡都覺得“情感態度價值觀”部分的教學目標往往更像是浮於表面,很華而不實的感覺,讀這部分時看到了許多有意思的案例,問題:

  (1)如何測評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落實的有效性問題?

  (2)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資訊科技學習過程中的精神力量?

  4、資訊科技課程中如何變“學”為“用”?資訊科技當然是拿來用的,可現在的課程到底更重哪一個?就像我們的很多計算機操作之類的課程,用試卷的方式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記憶按那個按鈕然後再按哪個按鈕……,這樣的課程有用麼?大學如此,基礎教育的資訊科技課程同樣如此。我們能如何做?一個好的任務設計麼?

  (1)什麼樣的教學例項是好的?如何提高學生作品的內涵?如何看待創新思維的價值取向?

  (2)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可以打破教材中呈現的教學內容的順序?這樣做合理麼?

  (3)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否有必要包含所有的知識點?

  5、任務驅動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

  (1)哪些原因會影響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這些原因中與任務相關的'有哪些?

  (2)在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的一般流程是如何的?

  (3)在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什麼樣(什麼型別)的內容比較適合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這些“任務”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6、資訊科技教學中如何組織協作學習?

  7、資訊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1)學習情境和學習任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2)什麼情況下需要創設一個情景?

  (3)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如何考慮“激發興趣”和“維持興趣”?

  8、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老問題!)

  (1)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有幾個方向?把資訊科技應用到課程中,或者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糅合進其他學科的內容。

  (2)資訊科技教師能否以研究性學習課程為橋樑,與其他學科教師聯手,提升學生資訊素養,同時提高其它學科教學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和生命科學的不斷突破,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將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在教育領域,一方面,以網際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成為教學和學習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住處素養已成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這對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新的挑戰,尤其對學生的資訊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小學具備充足的資訊基礎設施,教師和學生具備必需的資訊科技素養的基礎上,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正在組織力量研究資訊科技與課程以及各學科領域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資訊化課程資源以及有力的學習工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