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心悅誠服》讀後感

《讓孩子心悅誠服》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讓孩子心悅誠服》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讓孩子心悅誠服》讀後感1

  看完這本楊傑老師的《讓孩子心悅誠服》。我們幾個女同事很晚都沒有回家,在一起討論:成長與教育,家庭與命運。

  本書作者不愧是教育中的——實力派與實戰派。她一眼就發現了問題的根源,例如有的家長在外人看來,看似不管教孩子,但人傢俬下用的心不少。而且關於究竟該如何正確的教育,書中的方法實用、精準。家長會溝通,孩子才會聽。家長懂得多,孩子不受苦。自己小時候受的委屈真不少,當然,內心知道父母不容易,但是內心總有遺憾。每個人各有遺憾。 因為大多數的父母,還沒有學習如何做父母,就已經開始做父母了~ 我們應該儘早學習,不要讓自己的後代有傷。

  我們懂得越多,孩子的世界就越幸福~~

《讓孩子心悅誠服》讀後感2

  真的感謝一位朋友推薦這本書給我。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甚至超過當初《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帶給我的體驗,因為它恰好命中了我最近一直在困惑的兩個問題:個人的焦慮和育兒過程中的焦慮。雖然它是一本育兒書,但它遠不止於此,可以說,它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心理學普及讀本,楊傑想說的豈止是育兒,還有三觀;不止是如何讓孩子快樂成長,還有父母如何讓自身的人生更快樂、豐盈,因為這才是好教育的源泉。

  另外,如果說前段時間看的《正面管教》讓我學會了“關注於解決問題”和“孩子只有感覺好,才能做得好”,這本書說的很多觀點都與此相符,但比這深遠得多。

  先看前言裡的這段話:“一個人童年的心理需求如果沒能得到很好的滿足,他就會像個孩子一樣,對別人有各種期待,渴望對方主動滿足自己。一旦對方沒有達成自己的願望,就會有挫敗感,並且心生埋怨。這種期待特別容易指向孩子。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內心富足的人,往往無法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於是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還有“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對上一代親子關係的檢驗。”這不正是我一直在檢討自己的問題嗎?我為什麼當初對親密育兒法一見鍾情,就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的親子關係疏離冷漠,因而迫切想和自己的孩子打成親密無間的關係,讓他體會更多快樂,甚至因此造成某些方面過於縱容。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已經無法改變,但是,他在成年以後可以選擇尊重自己的感覺,滿足自己的願望。只有學會了自我滿足、自我哺育,才算真正走向成熟。父母的成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快樂成長。”今天的社會,充滿著各種壓力,我們如何才能不做焦慮的傳送帶,而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把焦慮傳遞給孩子,絕對不是好辦法,甚至會適得其反。只有在喜悅感中成長的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這和《正面管教》中的理念竟然不謀而合!

  說到親密關係,我甚至產生了一種可怕的想法,究竟是孩子在粘著我,還是我在粘著他?是我離開不了他,還是他離開不了我?我是不是為了彌補兒時的缺憾,而在以不自知的方式,刻意培養了這樣親密的關係,現在又怪他太粘我?

  這個問題我暫時還解答不了,先放著。下面列出我在這本書裡學到的觀點,加上自己的體會。

  1、“親子之間有衝突時,不要試圖透過控制孩子來平復自己的心情——這不是長久之計,否則 勢必引發對抗,而是要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直面問題,對自己的情緒承擔完全的責任。”(《無名怒火從哪裡來》)乍一看,這不是回到老路上了嗎?會不會造成妥協和縱容?這裡應該這樣理解:理性、冷靜處理≠不處理,也≠放縱孩子,而是在冷靜、理性的狀態下專注於解決問題,拒絕自己的情緒影響問題的解決。

  2、“情緒不僅要剋制,還要處理。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才算真的把事情處理完,才不會積累負面情緒。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理清思路,也可以把思考過程記錄下來。處理情緒的工作需要天天進行,把負面念頭隨時思考並把感悟記錄下來,可以高效處理情緒。許多人的情緒容易習慣性低落、煩躁,自己卻找不到源頭,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其實,我們都帶著童年的影子生活,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積累各種暗傷。我們值得為自己停下來,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念頭在阻礙自己(書中舉的例子是作者不愛收拾書桌)。解決辦法:自我譴責改為自我期待。我們的成長曆程並不完美,但我們都要努力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轉移,不蔓延,否則孩子會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重災區。發脾氣在所難免時,把發脾氣變成一種溝通:定好目標,劃定界限,堅持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攻擊孩子。句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在教育過程中,‘點到為止’非常重要。有時候孩子雖然沒說什麼,但行動上已經認錯了,如果非得逼著孩子低眉順眼、誠惶誠恐,累加起來就是過度教育,容易積累怨恨。父母管理好情緒,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孩子,其實最終成全的是自己。”(《不對孩子發脾氣的小絕招》)這篇能在育兒書裡發現,真是驚喜。我一直是個不擅長處理負面情緒的人,敏感、容易受別人一句話一個表情影響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完全沒有理由,就會莫名鬱悶、低落。好在我在孩子面前,很少有時間鬱悶,只有被他實在纏得忍不住才會大叫甚至發火。情緒管理,父母必修課。

  3、“做到了,沒必要說;做不到,說了也白說。‘尊重’這兩個字,說到容易做到難。如果默許對爸爸大吼大叫,回頭再給他講一番大道理,那麼‘尊重’變成了一個口號。每個家庭都有許多口號,那些口號都正確無比,卻只是說說而已。”(《學會尊重學會愛》)小孩有時對大人大喊大叫,我們會覺得突兀,但仔細想來,他不就是從大人身上學來的嗎?做勝於說。不想讓孩子大喊大叫,自己先做到溫言細語。另外,改善父子關係,關鍵在媽媽。

  4、“說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說的少,效果卻更好。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我非常關注效果,一旦產生無效的互動,我會立刻反思,並尋找新的策略。怎麼提高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首先是家長的自律,大人必須對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樣,甚至該有個家長守則。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實的精準性,少講大道理,就事論事解決問題,點到為止,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重視孩子的感覺,每個教育行為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經常能看到那種嘮叨式家長,說得多了孩子就當耳邊風了。我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發出這種噪音,特別是催促他洗漱時。要時刻記住,少勝於多。大道理少講,還是那句話:關注於解決問題!

  5、“對於新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知道‘是什麼’,還要讓他理解‘為什麼’,這才算真的講明白了。學習能力最大的殺手,就是輕視孩子的‘為什麼’,漠視孩子的困惑。孩子問‘為什麼’時,除了認真對待、認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統一規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先記錄下來,放在專門的盒子裡,做成一個儲蓄‘為什麼’的銀行,這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知識路線圖,帶著孩子一起追蹤答案,閱讀、上網查詢資料、請教別人,每尋找到一個答案,就記錄在卡片後面,慶祝新發現,慢慢地織成知識網。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認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應跟隨孩子好奇的腳步,單純地去體會那些‘沒用的’知識帶來的樂趣。學習,至少包括儲存知識和發展能力,發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標,能力發展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的。許多孩子覺得學習痛苦,是因為當前的教育體制壓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家裡是最適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和契機,恰到好處地點撥孩子。沒有痕跡、沒有負擔、沒有意識的學習,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書裡面舉的例子是孩子問“腳踏車的輪子為什麼會轉”,就讓他觀察踏板、齒輪、鏈條的作用原理,問“鳥為什麼會飛”,就引導孩子觀察各種鳥的飛翔高度和姿態,思考鴨子有翅膀為什麼飛不起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都知道,但要克服懶惰、怕麻煩心理!

  6、“古往今來,這世界上都不曾有過‘理想小孩’,但這個形象卻像幽靈一樣,干擾我們對孩子的判斷。請放下這個形象,回到人間,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納我們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不會自動符合我們的期望》)孩子行為不符合你的期望時,關注於解決問題!不要生氣,更不要人身攻擊!此點同樣適應於大人。

  7、“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妥協,我們就是在鼓勵孩子運用哭鬧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孩子如何與社會規則接軌》)現在明事理的家長越來越多了,這一點身邊的很多家長都做得很好。

  8、“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獲得教益,而不是累計挫敗。挫折教育的重點,並不是人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會孩子積極地面對挫折、化解挫折。積極的方式包括繼續堅持或尋找其他策略,消極的方式則表現為攻擊和退縮。孩子容易設定一個非常徹底的理想目標,家長不能太急躁,要教導孩子設定客觀的目標。父母挫敗感中,格外容易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挫折教育’,透過攻擊孩子來釋放自己的挫敗感。成年人沉重的挫敗感,往往與我們童年的‘挫折教育’有關。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常常因為做錯事情導致父母批評我們這個人。久而久之,我們對事對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為做錯事情而否定自己這個人,這就導致了挫敗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時被挫敗感包圍,就容易互相攻擊。因此,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認識挫折感,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理解與鼓勵,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策略來面對挫折,並最終跨越挫折,這樣,孩子抗擊挫折的能力就會增強。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從挫折中學到了什麼。”(《別隻給挫折不教育》)說得好!我們小時候都或多或少被父母和老師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做事慢、粗心、不會說話等,小時候的標籤成了長大後挫敗感的根源。現在我們對孩子一定要秉承“對事不對人”。當然了,也不能什麼都包辦,不給孩子挫折中學習的機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