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教師讀後感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教師讀後感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肖川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作者融哲學的深邃、宗教的情懷和散文的韻致於一爐,“力圖在理論的麵包上塗上詩性的乳酪”。面對新課程日趨深入的今天,肖川教授比絕大多數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無論是《教育給了我們什麼》還是《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學》等,都滲透著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的思想和理念。娓娓言說,處處透露出理趣、情趣和文趣的魅力,閱讀此書,提升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也引發我們對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

  讀書 ,提升思想的靈丹妙藥

  肖川教授說:“要與經典為友。”“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渲染與皈依。”只有豐厚的學識和徹底的理性才能賦予人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作為教師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只有大氣,才能真誠地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經變得十分逼仄的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老的智慧,經典的知識,都會益人心智、沁人性情、最佳化氣滋養人生的價值。我們要與經典為友,讓學習成為我們教師生活的一部分。讀書學習,是一劑靈丹妙藥。它不僅會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獲得一種“定力”,而且也能填補我們日益貧乏的心靈。我們應該將讀書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為一個永不滿足的學習者。當我們的閱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思維火花就會閃現,我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豐腴,就能用思想來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用思想去陶冶學生的心靈,用思想去滋養後中的人格。讀書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堅定我們的教育理想,就會緊跟時代的腳步,就會看到黎明的曙光。

  自由,個性發展的`最佳途徑

  肖川教授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為‘標準件’和‘工藝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多次提到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儘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然而。剖析我們當今的教育,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為“人”的基本素質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我們的教育過早過多地給予孩子們約束,不準幹這,不準幹那,課堂上只有舉手才能站起來發言;為了避免作業出現錯誤,任何人不許做題,老師講了後才做;不喜歡音樂,卻硬是被家長拉去學樂器;不喜歡美術,卻硬是讓家長按者在宣紙上潑灑筆墨;明明孩子喜歡擺弄些科技製作什麼的,卻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熟不知,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於個性的自由的發展。人人都企盼被 欣賞,而不想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為“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學生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於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嗎?由此看來,人必須成為自己的解放者,並在倫理意義上成為自己的創造者。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成為人們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還學生真正的自由,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張揚。

  服務,現代教育的切入點

  我們的教育就應該為學生服務,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當我們站在三尺講臺上,傳業授道解惑之時,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學生的需要。教育並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傳遞,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教師要以自身的真實展現來感染身邊的學生。簡單地說,你要學生有愛,教師先得愛學生;你要學生有容人之量,教師先得對學生寬容;你讓學生懂得幫助他人,教師就得給予學生更多的溫暖。當孩子從你的身上感受到溫暖、真誠、仁慈、寬容的時候,他的心中也開始對人性的光明有所瞭解和感悟,俗話說:“近朱者赤”,應該也適用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吧。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教育思考的深刻性,從他的言論中透露著對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們的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但我們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這一點。知識的灌輸往往過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正如書中序中寫到的“教育的任務首先不在於教會受教育者多少知識和本領,它最基本的任務是教他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盡力去挖掘學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質。

  完美,理想教育的終極目標

  肖川教授說:“完美的教學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性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感受到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與輝煌;能夠喚起學生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喚醒學生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夠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的物理。”

  肖川先生在這本書中既提到了良好的教育,又提到了完美的教學。可見,在他看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美好的。他的這個觀點可謂是教育的“烏托邦”。然而,“完美”本身就是理想化的。有了理想,我們才會向更高的目標追求。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何嘗不是在追求完美呢?希望自己的學生考出優異的成績;希望所有的學生能全面發展;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考上大學,甚至成名成家……但是,讀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我明白了,完美的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孩子的成績上。只要我們將“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落實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只要讓我們的課堂有兩個不可缺少的要件——深刻與真誠,只要孩子們“學有所獲”,那麼,我們就會追求教學的最佳效果,就會達到理想教育的終極目標——完美!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讓我看到了教育隨筆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這種記錄教育的形式產生了興趣。這種對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現讓人在欣賞中華文字之美的同時汲取著豐富的專業營養。暢遊於此,讓人心境開闊,靈感湧動。讀此書,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教育,就是要營造一汪沐浴靈府的深譚,讓人沉醉於其中,讓人神清氣爽,讓人有可能去經營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為一個性情通達、才智清明的人。為此,我們任重而道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