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三峽讀後感5篇

文化苦旅三峽讀後感5篇

  第一篇:文化苦旅三峽讀書筆記

  在暑假裡讀了餘秋雨的書,覺得很美。

  在《三峽》中餘秋雨讚賞李白的豪放,卻未曾吟詠白帝;驚豔於神女峰的多姿,卻未曾賦詞歌詠;無論是敦煌的道骨仙風,還是都江堰的豪情萬丈,都只博他淺淺一笑,再也留不住餘秋雨前進的步伐。

  餘秋雨是個傳頌者,對於他筆下的山山水水,人們都懷有近乎仰慕的喜愛;他更是個旁觀者,什麼越女恩仇三國紛爭都盡入他的法眼。

  餘秋雨走完了他的文化苦旅,我們呢?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走一走我們的文化苦旅呢?

  第二篇:文化苦旅三峽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最近,我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為其中深厚的文學、史學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所吸引、所陶醉、所折服,

  一、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在《文化苦旅》中,絕大部分文章都貫徹這樣的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如在《五城記》中關於廣州的描述。作者說,自古以來,由於遠離京城,靠近海洋,廣州總是表現得離經叛道;而近代的廣州,“北上常常失敗。那就回來,依然喝早茶、逛花市,優閒得像沒事人一樣,過著世俗氣息頗重的情感生活。”是的,從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到現在,廣州人北上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然而失敗以後回來,依然繼續著自己那悠閒的“飲茶文化”,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作者由評論廣州人的“嘆早茶”、“逛花街”等一系列閒散生活,將矛頭直指廣州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與消極心理。隨著改革開放,廣州人雖然仍保留著自己特有的“飲茶文化”和“花市文化”,但是,他們卻已拋棄了以往的自私和消極_“這些年,廣州好像又在向著北方發言了,以它的繁忙,以它的開放,以它的勇敢。不過,這次發言與以前不同,它不必暫時捨棄早茶和花市了,濃濃冽冽地,讓慷慨言詞拌和著茶香和花香,直飄遠方。”

  作者在對廣州人那特有的文化進行反問和思索的同時,也不忘對廣州在改革開放所作出的成果給予認可。餘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許多多的城市、小鎮和其它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二、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文化苦旅》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確與眾不同,但讀者看了本書的篇目後,想在正文中尋找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鎮的周莊、同裡是什麼樣子,他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其過人之處是在點明某地後,即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麗而沉鬱的人生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那獨有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風雨天一閣》中,作者沒有描寫介紹天一閣的景色,而是重點寫了範欽和他的繼承著們如何不惜沉重的代價去保護那萬卷家書。以及朱熹當年不遠千里從福建崇安跋涉來到嶽麓書院,冒著被免1職、甚至可能被逮捕殺頭的危險給學生講學。餘秋雨依仗其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第三篇:文化苦旅三峽讀後感

  憂鬱的詩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許不只是憂鬱,還有一些無奈。

  讀完文章後,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首我忘了題目的詩,只記得內容,還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著。腦海裡不禁痴痴地浮現了唐時的風雨,想那個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輕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幾句。隨即舟兒駛入三峽,李白的筆下縈繞了一會然後吟詩,他的詩吟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沒有詩人的現在。在吟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峽大壩擋在了前面,它擋住了三峽的長水,擋住了三峽的詩情。於是,無論是真實的山水還是虛無的詩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兒園的孩童和學校裡的學生還在百般無聊地哼唧著這幾句晦澀的詩句。

  終於,沒多少人還把詩看成是文化了。

  第四篇:文化苦旅三峽讀後感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儲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第五篇:文化苦旅三峽讀後感

  天地如此之大,卻容不下幾個詩人嗎詩人是什麼是一個個自我的生命,還是藍天綠水間飛翔的那隻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這使者沒有翅膀,卻化為了詩人,揚起褪色的兩袖,在這天地間遺恨又遺恨.

  漫漫長路.誰走的不艱辛,我們這樣走是為了什麼,當我們房間的燈越來越亮,我們船開的越來越快,耳邊MP3越來越響亮.我們又怎樣才能回到那個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長河上,劃出山水的船隻.那個有滿腔詩情的詩人和耳邊不停吱吱喳喳呼喚希望的鳥雀.

  我知道一切都無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們依然揚著頭迎接那無法永遠的承諾.生命對我們只是一次長途,而我們可愛的詩人呀,不安分的搖著船槳,走在我們前面,用他們的生命接受著一個世界的殘缺,用長途苦旅,孕育一個民族的精神.我們可以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著,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苦吟這世界太小,無法盛下我們的憂傷呢.我們是活得太過慎重,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文化苦旅三峽讀書筆記 們也該被不知名的東西驚嚇一下,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了.

  一句"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讓我們朝那淒涼的歷史與文化斜瞟一眼.當我問你有何收穫時,你的回答是什麼呢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吶喊還是兩行清淚垂掛一個夜晚.這句詩是一個不安分的開始,還是完整的結束,一切只是為了刺醒我們民族的精神.

  你來我往,波濤來了又去了,天地溼了又淨了.那個靜靜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經的那個船隻頭上,問你"無數次的開始與結束,我厭了,我的故鄉在哪裡"只聽那一聲溫柔的回答"故鄉就就在你的腳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