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習化的社群大家庭讀後感範文

一個學習化的社群大家庭讀後感範文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上海市二期課改的課程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可算得上是校長、老師們掛在嘴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好像只要這麼說了,就一定這麼做了,也就一定符合課改精神了。可事實上教育理念的提升並非喊喊口號就能解決得了的,我們的基礎教育究竟是教書育人,還是教書育分,我們培養的學生究竟怎麼發展,向何處發展?就目前的情況看,我覺得我們的許多做法是以育分為主的,學校成了育分的工廠,學生經過教師的精加工,一個個成了不會感動、不會感激、不會感恩的產品,這可是令人悲哀的事啊!

  如果誰不信的話,請看下面的幾種情況:

  首先,從對學校優劣的評價標準來看,惟有以分取校。上級領導大會小會表揚的統考中(小學畢業考、中考、高考等)排名靠前的區縣和學校,家長為孩子擇校看重的是統考位列前茅的學校,社會人士談論中也往往把好學校的桂冠戴在高分學校頭上。於是,學校竭盡全力抓“分”,甚至以犧牲學生接受音、體、美、自然等“小學科”的教育為代價,美其名曰:抓質量。好像分數高了,育人也就成功了。

  其次,從對教師好壞的考核標準來看,惟有以分取人。只要哪位教師所教班級的考分高,這位教師就一定是好教師,先進、職稱、名師非他莫屬,全然不顧他是否是以剝奪學生的休息為代價,諸如下課拖堂,不按時放學,佈置大量書面作業……,更有甚者,要是哪位老師的班級平均分被列於年級最末位,校長就邀請這幾位“不幸者”前往辦公室集中反思。於是,老師們為了學趕“先進”,新的教育理念只好掛在嘴邊說說,經常做的卻是急功近利的題海訓練,學生也就成了做作業的機器,有了做不完的高難度、超要求的作業。

  再次,從對學生的好差評價標準來看,同樣以分劃分。成績好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肯定不是好學生,哪管成績差的學生學習有多認真,勞動有多主動,幫助同學有多熱心。於是,很多學生在打基礎的小學階段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遭到打擊,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連家長都經常受牽連而被老師訓斥。

  那麼,我們今天的.教育是為了什麼?育人,育分,孰輕孰重?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清楚,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我們的教育是為了明天的民族素質的提高,育人的重要性遠勝過育分,育人才是本質所在。要不怎麼稱教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呢?當然,我們也不反對育分,育分是育人工程的一個內容,並不是全部,學校、教師不能整天為了分數而奮鬥,我們要既育人又育分,為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素養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近日,我認真閱讀了《當代教育名著選讀》一書,其中的《基礎學校:一個學習化的社群大家庭》節選深深吸引了我,反覆讀了幾遍,感觸頗深。該文節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校園動態畫:美麗的校園、舒適的教室、先進的科學儀器吸引著學生,圖書館、動物園、博物館、公園都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孩子們在校園這個社群大家庭中盡情享受著真正意義的“愉快教育”,他們快樂地學習、生活,成長、成熟;他們是學校中真正的主人,可以和校長擁抱,和老師說心裡話。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輔導、照顧低年級學生。家長們積極地與學校合作,參與對孩子的教育,大家齊心合力地做著同一件重要的事情——促進學習。學校用新的方法來組織小學課程,為學生設定了具有綜合性的八大主題式的基礎課:生命週期、符號標誌的使用、群體中的成員、時間和空間概念、審美觀、人與大自然、生產與消費、有目的的生活。在這八大主題內,每個傳統科目或學科都可以找到其歸屬。這些課程使學生學會把各種事物聯絡起來,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透過這八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學到許多知識,而且發現了不同科目之間的關聯,還初步懂得了做人的許多道理。當這些學生走出學校的時候,他們對即將步入的社會都是有所準備的,充滿自信地去迎接社會的挑戰。

  如此校園,如此教育,是多麼和諧、多麼誘人,令人羨慕不已。我想,我們並不一定要將我們的學校完全改變成社群大家庭式的基礎學校,但他們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和他們所做的努力和嘗試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