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月刊》讀後感範文

《雜文月刊》讀後感範文

  時常會翻閱一些雜誌,但唯有《雜文月刊》始終是生活中唯一鍾愛和不曾捨棄的至寶。雖然文章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每一篇都值得我去細細咀嚼。很多時候,可以再文章中找到顯示生活的縮影,更能顯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

  最近才閱讀完本月的上半期,於本人而言,則更喜歡《見著知微》一文。不是因為作者文采斐然,亦不是因為文章內容跌宕起伏,而是因為文章所傳達的意思,以及中國古文化的傳承。

  見著知微,這個成語原為“見微知著”,意指透過微小的事物而看到全域性的變化。而作者巧妙的透過反語,見著知微——透過大的方面,而體會細小事物的發展變化。站在當今社會的角度上,站在歷史的前沿,看著那些經過無數年累積起來的人類文明,可謂“見著知微”。

  而文章的中心卻並非在此。作者主要講述了古人在細小事物上的累積才有了今天人們的生活智慧,這是一種眼見,更是一種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領悟。正如文章中說的:“由小知大,由簡單而知複雜,由特殊而知一般,由現象而知本質,在知識貧乏、科技落後、資訊閉塞的時代,我們的祖先能擁有這種辮證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邏輯,真的很不簡單。更可貴的是這種經驗性的'東西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充實、疊加,沉澱為後代人的精神財富,為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常識儲備。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的進步令人瞪目。看天氣,不必肉眼觀察,天上有衛星巡視,地上有儀器監測,何時颳風、何時下雨、何時日出,高科技給你提供準確的預報;看疾病,不必望聞問切,自有各種各樣的儀器,掃描你身體的每一個“零部件”,何處發生了異常,何處出現了質變,高科技會給你一個明白。”這就是現代人與古人在本質上區別,古人講“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將“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這是一種靠生活與智慧累積起來的高尚結晶,他沒有高科技的輔助,沒有現代化的裝置。

  多以之所以喜歡這篇文章,第一,是又一次積累了知識。第二,則是感同身受於作者對現實的感悟:如果我們沒有現在的高科技,還能不能靠肉眼觀陰晴?還能不能知天理?還能不能獨自累積起各自不同的精神財富?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面對日益發達的科學,其實我們更應該堅持的是古人那種善於總結,善於積累,善於學習的精神。只有不斷強化自己的精神價值,積累自己的精神財富,才會有日益進步的人類文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