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經典讀後感範文

幸福的方法經典讀後感範文

  一、反思篇

  書中也客觀地提到,中國人對積極心理學的瞭解其實比西方人要早得多。如:孔子早就提到,“修身”本來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作者還提到,書中的許多想法和價值觀,其實本來就是深植於中國的文化以及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歷史當中的。作者不是要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未來,而是帶到一個更現實的未來------一個與我們的傳統有著密切關係的未來。看到此我不禁有點痛心,一個外國人要把中國人帶回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的未來。這是什麼概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今的中國人已不知曉了,不是丟失,而是被摒棄了。不過很感恩書中的作者,讓我認識到先祖們的智慧。

  突然想起在聽一次訪談時一位老師說的話:“世界已公認中國是唯一一個放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國家是韓國和日本。”前央視主持人陳大惠老師在一次的講座中提到。在一箇中韓交流會上,中國官員把孔子叫成孔老二,韓國官員頓時全體離場。韓國人還為孔子不是韓國人而痛苦流涕。而中國人呢?許多國人把傳統文化當成了糟粕,覺得過時了,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了,外國人可把中國傳統文化當成了至寶。

  中國的茶藝傳到日本成了他們的特色“茶道”,知名度遠高於中國的茶藝;中國的禮儀也已被日本和韓國傳承了,如果看到一個家長向老師行鞠躬禮,大家都會想她肯定不是中國人;中國的“端午節”韓國申請為自己的專屬節日;中國的“七夕情人節”遠遠不如西方情人節來得熱鬧;中國一千多年前的趙州橋,被美國評為了世界最傑出橋樑,導遊為之向遊客們炫耀,說這是美國人給我們頒的獎,大家才覺得趙州橋的偉大併為之驕傲,而這種驕傲地背後卻隱藏著無知和有辱先祖。趙州橋一千多年的歷史,美國才兩百多年,對於美國來說中國就是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而美國就是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爺爺是否優秀還要孫子頒個獎牌大家才認為自己的爺爺是優秀的。您說這不是有辱先祖是什麼?

  話說有一個清華大學的高才生應聘到一家公司,三個月換了四個部門。該生的《論語》中英文背得滾瓜爛熟,但僅僅是背而已,不理解,不落實。心高氣傲,高不成低不就。這就是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典型之一。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在醫院能看到剛出生的嬰兒,幾乎都一樣,那麼天真可愛,但是幾年以後,十幾年以後,各自便有了不同的變化,有的成為了大學生,有的成為了社會小混混,有的宅在家成了啃老族,有的走上了犯罪道路,這是為什麼呢?傳統文化教育已經缺失了,沒有了做人的道德標準,做人的本位,不知道什麼是道德、什麼是孝、什麼是五倫?我對這些概念也不是很瞭解,也從未深究。不禁問自己為什麼長這麼大都不知道這些含義?可能以前老師有提過,但也僅僅是提過而已,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教過,更談不上落實了,所以我也已經缺失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只是慶幸自己還算膽小,算聽話,所以沒走上不歸路。因此藉著假期,開始去了解這些遺憾。什麼是孝?孝不是一個電話,不是給些錢,不是一年回家兩三次。落實了《弟子規》中110條做人準則,這就是孝。孝還分小孝、中孝和大孝。《論語》中提到“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對父母的孝中又分:小孝、中孝和大孝。小孝養其身、中孝養其心、大孝養其志。反觀自照,拿《弟子規》一對照自己,發現沒幾條能做到的,一直以為自己還挺孝的我,對照後才知大不孝。知之雖晚,但從現在開始努力落實亦未遲。至少還未出現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這些被認為過時了的“糟粕”,仔細理解與認真落實會發現收益無限。五倫不是誰定義的也不是誰發明的,這是合乎道的自然規律,智慧的先祖發現並總結,傳承予後代。很慚愧我也沒接好,人生二十多載才開始覺悟,已晚矣!速補之!

  二、幸福篇

  觀照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你覺得幸福嗎?我內心的回答是,我幸福,我的幸福感很強,這是為什麼呢?舉例說明我的幸福感到底從哪來?懷一顆感恩的心,細細去感受生活,會發現我們都幸福滿滿。

  當畢業大學生,在苦尋理想的工作時,我已經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我感恩,我幸福;當朋友還為中午下班後的午餐而煩惱時,學校已備好了免費可口的午餐,所以我感恩,我幸福;當看到自己把學校廚師和後勤阿姨精心準備的飯菜吃個精光,便覺沒枉費他們的心意和不浪費國家糧食併為自己攢起了點福報時,我感恩,我幸福。當孩子從不會唱歌,透過的我教授後學會時,我感恩,我幸福;當家長因為孩子的`轉變而感欣慰,對我說聲感謝時,我感恩、我幸福;當因為喜愛創編而給學生排練節目,還真沒想過要求學校給予什麼報酬時,學校卻在最後表示了心意,這份意外的驚喜著實讓我感恩,讓我幸福。當因為不小心出現了失誤而內心自責時,領導給予了諒解,我感恩,我幸福。當下班後一聲呼喚同事便樂意陪伴一起去乘車時,我感恩,我幸福。

  對父母,切莫比較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別因為某些事別人父母能做到自己父母做不到而煩惱!想想父母把我們生下,讓我們獲得生命已經是最大幸福了,做兒女的我們報恩都來不及還有什麼資格去要求、索取?對兄弟姐妹,《弟子規》中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做到這一點時會發現行孝其實也是一種幸福。對朋友,以誠相待,對方隨之時。這便是著名的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相等的”。這也是一種幸福。

  對工作,當朋友為工作的繁多而心理不平衡時。我告訴她,忙是在充實自己,工作任務是單位花錢僱你,讓你免費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這比自己花錢在外學習來得更實惠更實用不是?所以每當我接到任務我都很樂意去完成,同時也很享受任務的過程與完成後的喜悅。朋友說我有使不完的精力。我說這是因為我發自內心的喜歡熱愛工作,所以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因此我也感恩我的工作。

  做人,不要總計算著付出後要得到什麼回報,一心做好自己的本分,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完成好任務。不要一味執著於回報,而忽略了沿途美麗的風景。人一但執著,就會因回報的未至而憂心、深感不公、悶悶不樂這又何苦?心量放大些,放下計較。你會發現哪天回報悄然而至時,是不是會有一種驚喜的幸福?我的經驗總結是:“付出是證明和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儘量把這價值體現得最大化”。其實會發現,不去想回報它自然來,等它來時便是驚喜,所以我覺得自己經常有驚喜。

  舉例:就好像A和B兩個人同時走在山間路上,A是幻想著在一路上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美味的果子;而B卻只是欣賞沿路的風景。當路上出現了蘋果時B會很驚喜很興奮從而獲得了幸福感。而A確會因出現的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水果而感煩惱。這是什麼原因呢?“心態決定著幸福感”放下計較、放下有求之心、放大心量,就會發現每天都有不同的驚喜和幸福。

  用感恩之心善於發現,其實幸福就在你我身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