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精選13篇)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精選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1

  以前不曾看過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不料這一看就看上癮了。《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帶傢俱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我一篇一篇都看完了,每篇的結尾都讓我感到十分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這就是傳說中的歐亨利式結尾吧。

  看了這幾篇小說後,我感到歐·亨利是個批判型作家,他的文章十分幽默,他的文章多為窮人寫的,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很好地反映出底層人民的心聲。

  這篇《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了一個窮畫家瓊珊得了重病,便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覺得自己會隨著常春藤葉的凋零而死去,但一個當時窮困潦倒的畫家貝爾曼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珊重拾起了生活的意志,而自己卻得重病去世了。

  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兩點:關愛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試問,如果沒有蘇艾的悉心照料,如果沒有蘇艾的擔憂和勸說,如果沒有蘇艾去找老貝爾曼幫忙,如果沒有蘇艾的苦苦堅持,瓊珊的病怎麼能好?如果沒有老貝爾曼先生的幫忙,沒有老貝爾曼先生冒著暴雨去為瓊珊畫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瓊珊的病怎麼能好?瓊珊是幸運的,她有那麼關心她的一個朋友,有用生命換回她的希望的貝爾曼,她才能重拾信心,克服病魔。

  瓊珊之所以可以克服病魔,最主要的還是她心態的轉變。前面醫生也說了,"那一成希望在於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可見信念的重要。舉個例子吧,在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忘與兒子的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兒子學校的廢墟上不停地挖,即使有人勸他,他也毫不動搖。因為他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他的兒子的,他相信他的兒子也在等待著他。果不其然,在挖了38小時後,他聽見了兒子的聲音!兒子的確沒有忘記與老爸的誓言!而且還以此鼓勵另外14名同學活下去!是對兒子的愛讓父親不停地挖38個小時,是對父親的信任讓兒子在煎熬中等待了38個小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收穫頗多。我發現,原來有信念、有希望是可以創造奇蹟的!原來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愛是可以創造奇蹟的!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2

  十一黃金週得到來也帶給我許多空閒的時間,在這個假期裡,我閱讀了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常春藤葉》。這本書裡收集了歐亨利所寫的18個短篇小說。每一篇小說的語言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構思巧妙。讓人讀起來感到津津有味。

  在眾多故事中,我最喜歡的當屬歐亨利的經典名篇《最後的常春藤葉》。這個故事應該有很多人聽說過:蘇艾和瓊珊是兩個貧窮的女孩,因為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兩人便合夥租了一個畫室。十一月的時候,由於嚴寒的降臨,瓊珊得了肺炎。她漸漸對生命失去了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的常春藤葉聯絡在一起,葉子一片一片落下,瓊珊對生的希望愈來愈弱,病情也在加重。著急的蘇艾把事情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這天夜裡,寒雨夾雜著雪花下個不停。當瓊珊看到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沒有掉落時,十分驚訝。瓊珊也漸漸痊癒了。而老貝爾曼卻因肺炎去世了。原來,最後那片常春藤葉是老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

  看完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老貝爾曼為了挽救裡一個生命,冒雨作畫,得了重病,犧牲了自己。他自己只是一個窮苦潦倒的老畫家,他的理想是完成一件偉大的作品,()最終,他也真的做到了。雖然只畫了一片極為普通的常春藤葉,但那葉子確是偉大的。老貝爾曼的善良和樸實更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我忽然覺得心裡湧出一陣陣暖流,讓我倍感溫暖。人與人之間的幫助,關愛,也會成就人的偉大,更會讓社會更加和諧,溫暖。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3

  "信念是鳥,他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爾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講述了一個愛吹噓的窮畫家用愛和生命鋪就了女孩活下去的道路。為她的生命重新樹立起希望的信念。這個窮畫家就是貝爾曼。

  老貝爾曼是住在樓底層的一個畫家,他年過六十,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鬍子。老貝爾曼是個失敗的畫家,執筆四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藝術女神的眷顧。他一直吹噓著自己從未動筆的傑作。幾年來,他除了偶爾畫點商業廣告之類的玩意兒以外,什麼也沒有畫過。他給藝術區裡窮得僱不起職業模特兒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兒,掙一點錢。他喝酒毫無節制,還時常提起他要畫的那幅傑作。

  而這個在生命的邊緣又重新找回信念的女孩就是——瓊西。

  她被一個冷酷,散發著冰冷氣息的不速之客打倒,醫生們管這小東西叫"肺炎".這東西使得她只能躺在一張油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凝望著小小的玻璃窗外對面磚房的空牆。她開始把窗外牆上一片片隨著秋風落下的葉子認定為是自己命運的歸宿,等待著最後一片葉子的落去,她便也將像這一片片疲倦而憔悴,毫無生機的落葉一樣擺脫一切,飄落下來……

  但就在瓊西看著窗外的最後一片葉子而坐以待斃時,同樣沒能逃脫肺炎魔爪的貝爾曼,終於開始了,他"偉大的傑作",生命中最美的一筆。

  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他用他那雙可愛的手,用生命的顏色在那面空牆上畫出了永遠不會凋零,不會被風雨吹動打溼的常青藤葉,也同時在瓊西的眼睛中重新畫上了多彩的世界,在她的心中畫上了永不磨滅的希望的信念。

  也隨著這傑作的誕生,貝爾曼也飛到了天堂,追逐那未完成的藝術之夢……

  然而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有那麼一片最後的葉子,它在失敗者的心頭零落,又在成功者的心間抽出新綠,彩繪出一片動人的綠色。那一片落葉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讓我們在無盡的黑暗中尋找絲絲點點的光明。給予我們無限的力量,去創造超越生死的奇蹟!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4

  在那樣久遠的年代裡,醫術並不發達,冰冷的十一月,狂風呼嘯,肺炎逐漸開始蔓延開來,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恐嚇著人們的意志。年輕的女孩瓊斯孤單的躺在病床上,她是一個有前途的藝術家,可是卻被肺炎這樣的疾病牽連。寒風劃過格林威治小鎮上空,發出刺耳的聲音,彷彿無情的惡魔將會吞噬整個小鎮。

  瓊斯看著窗外那最後一片搖搖欲墜的常春藤葉,知道在葉子落下的一剎那,自己的生命也將終止,可是,沒有人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她只能眼巴巴的等待死神的降臨。貝爾曼是住在樓下的老藝術家,耍了四十年的筆,卻未取得成功。然而,窮困潦倒的老貝爾曼在一個冰冷的下雨的夜晚,為瓊斯畫了最後一片葉子,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自己卻感染肺炎死了。

  老貝爾曼雖一生沒有傑作,但那片他付出了生命畫上去的常春藤葉卻是一個驚世的傑作。它代表希望,代表人們能戰勝病魔的偉大力量,它不僅把瓊斯從病魔的手中拯救了出來,而且還帶個了其他患病人心靈上的鼓舞。

  葉子的落盡併為表示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徹底成為泡影,反而,這是一種大智的等待,等待新的希望在葉柄處悄悄萌生,等待另一個美好的春天,悄悄到來。

  如今,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如何使自己不摔倒,而是摔倒後,重新爬起來,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吸取教訓,然後繼續前進,堅守住自己的最後一片藤葉,等待春天的來臨。

  人生如夢亦如歌!

  冬天的落葉,你隨風去吧!但別忘了,新春到來之時,重新長出嫩芽!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5

  《最後的常春藤葉》告訴了我:什麼是活下去的希望?是信念。

  《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的是一個極其感人的故事。兩位年輕畫家中的一位,叫做瓊珊,患了肺炎,幾乎完全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醫生對於她這種極端消極的態度根本無法治療。瓊珊卻不聽的勸阻,把自己的生命寄託在了常春藤上正在不斷飄落又屈指可數的葉子上,等待著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也就是自己離開人世之時。樓下善良的默默無聞的老畫家,得知這個情況後,決定幫助瓊珊找回生活的希望,沒有顧及自己也患上肺炎。風雪交加的夜晚,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即將落下之際,託著自己沉重的身軀,畫下了自己夢想中的傑作——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幫助瓊珊找回了活下去的希望,使得瓊珊已脫離危險,而老畫家自己終於承受不了病魔的打擊,犧牲了。

  老畫家在牆壁上話下了一片常春藤葉,拯救了一位年輕畫家的生命,這也許聽起來令人無法相信,但我相信,信念的力量是真實存在的,信念的力量就是這樣偉大。

  年輕畫家瓊珊認為最後一片常春藤葉飄落之際就是自己離開人世之時,她幾經完全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念,這根本就是一個大錯,但善良的老畫家貝爾曼抓住了這個關鍵點,使出全部的精力,畫出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傑作,再用生命喚起了瓊珊活下去的信念,使瓊珊堅強地活了下來。用愛喚起了信念,用信念拯救了生命。愛的力量與信念的.力量相加;將是無窮的,信念就是活下去的,希望這就是《最後的常春藤葉》讓我所明白的。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美,人美,景美,事美,情美,我們要去發現美。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6

  讀了《最後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後,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我都知道了:長春的葉子,一到秋天就會一片挨著一片的掉下來。

  在這種季節,葉子掉落是很正常的,對於普通人來說:葉子的掉落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用關心。

  有些人還會用點優美的詞語來形容葉子飄落下來的樣子。

  然而在本書中,對這個生病的病人來說,幾片葉子,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支撐點。

  所以說,在生活中,每一個平常的事物很可能就是一個人唯一的希望和唯一的支撐。

  所以這樣,我們應該注視平常很小的事物。可能一個小小的動作或一句話,就能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在《最後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中,老畫家為了幫助病人,脫離危險,拼盡畢生的繪畫經驗,畫出了一片葉子。終於,病人脫離了危險,但老畫家離開了人世。

  我們應該幫助別人,關心他人。儘量去做一些能幫助大家的事情,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7

  讀了《最後的常春藤葉》,我深深地被其中的主人公感動了。更為作者的神筆而狂歡。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巨匠,我認為他比德萊塞更偉大。德萊塞的《嘉麗妹妹》的確是一部宏偉鉅著,但與歐·亨利對黑暗社會無情的鞭撻相比,這部書就算不了什麼了。

  用小人物來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是短篇小說家常用的方法,歐·亨利也不例外。在他的筆下,你見到的只有形形色色的騙子,一個又一個的正掙扎在貧困線下的社會底層的人們。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與上層人物的假、惡、醜相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保持了人類的真、善、美。《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的便是這樣的故事。

  紐約西區(一個著名的貧民窟集中地,《西區故事》描述的就是這個鬼地方),兩位年輕的女畫家蘇艾和瓊珊租住在這裡的一幢公寓中,這兒的許多房客是藝術家。一年冬天,酷寒帶來了它那令人恐懼的朋友——肺炎。整個西區陷入了恐慌中,瓊珊也不幸被傳染上了。多天的醫治不見效果使瓊珊逐漸失去了信心,她放棄了對生命的希望。蘇艾對她的室友感到十分擔心。瓊珊在病中反覆地說:“我將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墜落後去當天使。”蘇艾找到了住在樓下的貝爾曼——一個60多歲嘮嘮叨叨的老頭。當然他同樣是位畫家,可是離繆斯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他總是信誓旦旦地說會有那麼一天他將作出一幅驚世駭俗的作品。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後不住地罵著瓊珊,最後他還是和蘇艾上樓去看了她。這是一個冷風淒雨的夜晚。一夜風雨後,前夜只剩五片葉子的常春藤上還有一片孤單的葉子傲然挺立著。瓊珊很驚訝,她以為葉子早應該掉下去了,隨後她的病也好了許多。醫生對蘇艾說瓊珊闖過了鬼門關,他還有另一個病人,上了年紀,也是肺炎,鬧得挺兇的,就在樓下……過了一天,蘇艾告訴了瓊珊貝爾曼的訊息,他去世了,為什麼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會巋然不動呢?因為這是老貝爾曼畫上去的。

  一個感人的故事。樸實的筆法彰顯出歐·亨利駕馭文字的能力。貝爾曼雖然沒有傳世的傑作,一生窮困潦倒,為溫飽而奔波,但是他具有崇高的品格,他的心靈是美麗的,他對年輕藝術家瓊珊的關懷感人至深。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為老貝爾曼那漫長的藝術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蒼涼的故事背後,折射出的是那不能被遮掩的人性的光輝,令人唏噓不已!歐·亨利對這篇小說傾注了不少心血,讓作為讀者的我感慨萬千。

  最後的常春藤葉——最美的絕筆!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8

  一陣風吹過,常春藤上的葉子沙啦沙啦地向著,幾片葉子不情願地飛離了藤蔓,投入了風兒的懷抱……

  我初讀這篇文章,怎麼看也不像歐。亨利的作品。比起其它文章具有的濃濃的諷刺意味風格的代表作,這篇文章要顯得溫和得多。

  一位姑娘得了肺炎,高燒不退,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那一株不斷落葉的常春藤上,說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她就要去和死神見面了。一位貧窮的老畫家得知後,不顧風雨,在牆上畫了一片樹葉,可卻因受寒而去世了。真不知這是個該讓人歡喜還是悲傷的故事。這位姑娘,在絕望中獲得了一絲曙光,在蒼涼人生中有崇高的藝術品格的老畫家卻去世了!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嗎?這一點的餘香難道就不能挽救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嗎?還是說這位老人命中註定了會是一位天使,要再那天折翼,離開這個他艱難度過一生的人世?

  牆上,那用丙烯顏料繪出的樹葉豔得讓人不忍直視,它永不會褪色,褪去那愛,那品格!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9

  不知怎麼的,第一次讀到這個題目就有種莫名的傷感。也許是“最後的”這一詞,意味著不再有了,或稍縱即逝,一種想珍惜怕失去的心理。初次讀完,我的眼眶充滿了眼淚,是傷心、悲痛、憐憫之淚。反覆品味後,更多的是感動,是敬佩,這種含淚的微笑,讓人永不忘懷。

  但願我能化作一陣風,在雨水中前進,來到那堵破舊的磚牆下,來到那株光禿禿的常春藤邊,看一看老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最後一幅作品,一幅給予瓊珊生的希望的奇蹟之作。風雨中,這黃與綠的融合,見證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見證了人世間最無私的奉獻。

  我只是一陣毫不起眼的風,夾雜著雨點,打在了這堵牆上,打在了藤條上,打在了這片葉子上。

  我飄到蘇艾的身邊,我要看看這位關愛朋友的年輕藝術家。雖然和瓊珊才認識了幾個月,但在瓊珊生病期間卻無微不至地照顧她,鼓勵她,給予了瓊珊生的勇氣。蘇艾是個內心溫柔的人,在得知瓊珊的病情以及恢復的可能性後,她在工作室大哭了一場,是在擔心,是在害怕,生怕朋友哪天棄自己而去。但蘇艾同時又是個堅強的姑娘,在好友瓊珊面前,依舊吹著小曲,依舊昂首闊步地走著,絲毫沒有露出半點悲傷的神情。善意的謊言,故作輕鬆的神情,為的只是給她的病孩子一點安慰。三番兩次地拉下窗簾,哄瓊珊睡覺,為的只是想讓瓊珊忘記那絕望的想法。

  我飄到瓊珊的身邊,輕輕注視著舊鐵床上蒼白、瘦弱的身軀。被冷酷無情的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拜訪過後,這個可憐的人兒已放棄了抗爭,把生的希望全寄託在藤葉上。一次又一次冰冷又無情地讓蘇艾拉起窗簾,為的只是數一數藤條上還剩下的葉子。在她心中,整個世界都是寂寞的,悲涼的,一切都毫無感情可談,在病魔的摧殘下,只有常春藤葉象徵著自己的生命,在最後一片葉子掉落的瞬間,自己也將隨之而去。多麼可憐的人兒啊!

  我飄到老貝爾曼身邊,瞧瞧這位脾氣暴躁,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酗酒成性,牢騷滿腹。當他得知瓊珊把生命寄託在藤葉上這個荒唐的想法後,曾諷刺地咆哮了一陣,但這包含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用梯子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處,提著燈籠,用畫筆艱難的完成了自己最後一幅作品。然而,他的身體最終沒能挺過去,他以自己生命的結束去換取另一個年輕生命的延續,誰能說這不是他生命中最傑出的一幅作品呢?老貝爾曼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人的一顆火熱的愛心,一份無私的關懷之情。

  試想我們如今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擁有像老貝爾曼那樣的愛心?人與人之間缺乏關懷,朋友與朋友之間缺乏真摯的友誼。在我們追求更多物質利益的今天,我們卻忽略了最崇高的人性美,我們失去了更多。

  我只是一陣毫不起眼的風,夾雜著雨點,我在人們的上空飄蕩,我只願發現更多的人類心靈的閃光點,發現更多的像老貝爾曼那樣的人。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10

  摘:“唉,親愛的,這片藤葉才是貝爾曼先生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的那個雨夜,他把它畫在那兒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

  感:病重的瓊珊認定窗外最後一片葉子凋零後,自己也死了。樓下的老畫家貝爾曼得知後,在最後一片葉子飄落的一個雨夜,畫下了一片永不飄落的葉子 ,瓊珊漸漸康復了,貝爾曼淋了雨,患肺炎去世了。雖然貝爾曼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畫家,火氣大,瞧不起別人,但是他絕筆——那幅常春藤葉——難道不是最成功的畫作嗎?在我的心中,貝爾曼的這幅畫作遠遠超過了《蒙娜麗莎》、《巖間聖母》這些名畫,因為它重新點燃了一個即將熄滅的生命,這是一件真正的傑作,貝爾曼讓常春藤的生命之綠延續下去,也延續了瓊珊的生命之綠,以及他嚷嚷了二十五年的夢想。這最後一片葉子,或許不起眼,因為貝爾曼是個失敗的畫家,可葉片上那平凡的葉脈裡流動的並非平凡,而是無私的愛護、堅定的信念,瓊珊靠它們康復了,可是貝爾曼帶著患病的痛苦和對瓊珊康復的希望,離開了。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11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美麗的彩虹?”這句話教會了我不要對生活失去希望,要勇於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在寒假裡,我讀了一本名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書,是美國短片小說家歐·亨利寫的,這本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瓊珊和蘇艾是好朋友,可是瓊珊因為生病而失去了生存的想法,她每一天都看著常春藤葉一片又一片的凋落,堅持認為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掉落的時候就是自己生命的盡頭,年老的貝爾曼先生為了讓瓊珊鼓起勇氣,繼續生活下去,在一個傾盆大雨的夜裡將一片常春藤葉畫在了牆上,瓊珊看到那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在蘇艾的不斷鼓勵下,終於獲得了生存的希望。

  透過這個故事,作者讚美了以貝爾曼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人與人之間寶貴的情誼。我覺得做人不能對生活失去希望,要堅強勇敢,不能像瓊珊小姐一樣看到常春藤葉掉落就想到死亡,我們應該像蘇艾小姐一樣多多鼓勵他人,讓人有有活下去的自信。

  我身邊就有與這篇文章相似的例項,我媽媽的同事被查出得了癌症,在美國的兒子把重要的會議都推了,訂了最早的航班,飛回了中國。孩子的爸爸也在醫院24小時照顧她,早上買回營養餐,晚上一直在陪床,困了就在臨床上小睡一會兒。因為她生存的機率很小,所以便對生活沒有了希望,但經過兒子的開導和丈夫的精心照顧,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不離不棄,和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歷經磨難,也經歷了治療的痛苦,但是在一家人的堅持下,她的身體終於逐漸好了起來。風雨不可怕,重要的是勇於面對,對未來抱有希望,去戰勝困難。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美麗的彩虹。”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困苦和挫折,只有積極面對,笑看人生,才能活出希望。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篇短篇小說——《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它講述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華盛頓居住著一個名叫瓊西的女畫家,她患上了嚴重的肺炎。她的醫生說,如果瓊西對生活失去信心,他也無能為力。瓊西認為,只要窗外的常春藤落下最後一片葉子,那她的生命也會終止。一位老畫家得知這件事後,深夜冒著雨在藤蔓上畫了一片常春藤葉,瓊西看到這片葉子,心中便重新點燃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她漸漸康復了。可那位老畫家由於那天晚上受寒,患上了肺炎,不幸去世了。

  這個故事是那麼感人肺腑,它告訴了我:人活著,要有一種信念,給自己一個目標,那樣才能不斷突破自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積極地去做,無論什麼事都做得到。在患病期間,那最後一片綠葉是瓊西精神的支柱,因為她相信只要這片葉子不掉落,她就會有生的希望,最後她戰勝了病魔,恢復了健康。可一旦瓊西像先前那樣對自己感到絕望,難道她還會痊癒嗎?如果我們自暴自棄,別人作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他對我們的教育使我終生受益。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篇13

  最近看了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的歐亨利寫的《最後常春藤葉》,深有感觸。

  文章注意啊講述了兩個年輕的女畫家在紐約西區度過的生活。兩個女畫家蘇艾和瓊珊在貧民窟地區租了一幢公寓,這裡的許多訪客都是藝術家。但是有一天,整個西區陷入了肺炎的恐慌中,不幸的是瓊珊也染上了肺炎。多天的治療毫無效果,瓊珊逐漸放棄了對生命的希望。但是幾天後她把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樹上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的生命結束的時候。為了挽救瓊珊,蘇艾請來了老畫家貝爾曼。貝爾曼為了鼓勵年輕的瓊珊活下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掙扎著在牆上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子,貝爾曼也因此離世,但是貧病交加的女畫家瓊珊卻因此獲得了勇氣而活了下來。

  當我讀到“老貝爾曼兩隻發紅的眼鏡顯然在迎風流淚,他十分輕蔑地嗤笑這種傻呆的胡思亂想”時,我被老畫家貝爾曼的那種倔強的精神所觸動,他不相信命運,並且一直都在同命運做鬥爭,雖然他拿了四十年的畫筆,卻沒有一幅好的作品,但是他始終都堅信on更有一天他會完成一幅傳世之作。文章的最後,那片常春藤葉就是他最完美的作品,是他用生命換來的傑作,實現了他的夙願。那“鋸齒形邊緣已經發黃”的最後一片藤葉卻“頑強的掛在離地面二十英尺的一根枝上”。這不只是一片藤葉,它是老貝爾曼不死的生命的結晶,是瓊珊和塵世、友情之間的聯絡,是是這苦難的世界上窮人之間的意思溫情。但是老貝爾曼並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的整個生命之光全都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而這片葉子成為了老貝爾曼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亮點。

  當瓊珊看到了牆上的最後一片葉子時,她又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卻殊不知是老貝爾曼用生命換來了最後的葉子,最終瓊珊擺脫了病魔,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來了 。

  文章中的瓊珊不敢直對事實,不相信自己,不信任他人,而把希望寄託在一個毫無相關的事物上,這與文章中的老貝爾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文章的開頭的老貝爾曼是一個脾氣暴躁、酗酒成性。滿腹牢騷,鬱郁不得志的人,但是當他聽見了瓊珊那無稽之談時他表現出了不屑,並且諷刺了瓊珊,體現了他的同情和善良,也表現了他自信,敢於同命運鬥爭的性格。文章的末尾時,我們再次見到了老貝爾曼,此時的他已經到了彌留之際,病了兩天之後就去世了。但他是因為冒雨畫那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作者在此昇華了他的人格,而他那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由此,我們看到了老貝爾曼平凡的外表下還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

  作者透過這篇文章讚揚了藝術家之間的一種高尚品格-----捨己為人,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讀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的許多不足,我們要學習老貝爾曼,學習他那種不服輸,捨己為人的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