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範文1200字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範文1200字

  “天上,新月朦朧;地上,琴聲縹緲;天地之間,久久地迴盪著這琴聲如清泉涓涓、如細雨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這是《穆斯林的葬禮》的結尾處,帶著悽美,帶著哀傷。

  幸得這本書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師在高考之後饋贈與我的,她美麗、溫柔、善良,如春風般微笑著將她最喜歡的一本書送給了我,看著書的名字,我不禁將思緒沉浸於那個戰爭年代裡穆斯林的世界。

  我暢漾在這本書的世界裡,跟隨著穆斯林的腳步感受著身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聖潔。在入夜微涼的盛夏雨夜裡,我用心的聆聽這50萬字帶來的哀傷,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於月與玉編制的意境裡,讓雙眼去欣賞那奇特的建築,讓內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風,讓左耳去聆聽那鐘擺撞擊時的沉悶聲響,讓全身去感受這裡悽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筆,生怕打擾了那月光下剛剛閤眼的貓頭鷹,生怕不小心打碎這夏夜輕盈卻也沉重的夢。

  在這本獨具匠心的書中,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情感,尖端的筆鋒向讀者展現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讀者領悟出這50多萬字所闡述的內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場場悲劇的發生,感受著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發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著愛情與生命在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的無奈與辛酸。故事情節在作者的'筆下彷彿如山巒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濤洶湧。跌宕起伏的筆調下,卻能發現故事鋪敘的細膩、流暢,亦如山澗的清泉,在落日的餘暉下細水長流,讓人醉夢其中,流連忘返。

  書中最惡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二十世紀初戰爭的硝煙依舊瀰漫在這片土地上。在亞洲,日寇的鐵蹄踐踏著中國這頭初醒的雄獅。而在西歐也同樣這般,西線、東線炮火連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書上至二十世紀初,下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間線穿插較長,富有歷史感,讓讀者的大腦格外充實。人物的活動範圍甚廣,從亞洲到西歐,使全書的人物的感情與真實歷史上的時間與大事件融會貫通在一起,讓人物更加真實形象更加飽滿。我依舊不肯離開,依舊用心感受著穆斯林教徒在殘酷的戰爭中作為生活上的小人物與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與淚。頓時不禁鼻子一酸,眼淚打溼了這一行行“鮮活”的白紙黑字。

  當我合上這本鉅著時,不禁的反問自己:“這僅僅是穆斯林的葬禮嗎?”不,這更是愛情的葬禮。這一亙古永恆的主題成了貫穿這一故事的線,但作者始終用一種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手法,讓人深深的陷入這文字當中,我的心情便像落葉隨風一樣隨著情節的起伏時起時落。我不禁想談起新月與楚雁潮的愛情,讀過這本書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讀過他們的感情,我們總認為他們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錯過了,這段牽人心絃的感情。從師生到盟友再到靈魂密友,我咀嚼著二人的對白,內心如同又一陣風呼嘯而過。為之感動著、憤怒著、傷心著。但卻又羨慕兩人之間的心有靈犀,也惋惜著他們對愛的茫然。

  或許他們真的不懂這份愛與責任,乃至臨近生命的盡頭還只是那所謂的好感但卻也依附著本能的喜好壯大了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鬱的成長,痛苦的愛情,悲壯的離開;新月的悲劇也許恰恰是違背了時代的必然,但卻是這部小說中最令人為之動容的、為之唏噓的。

  當我在這本書裡遊蕩了一圈又一圈,那美麗而溫婉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故事。感然佇立,內心的沉重與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釋然。卻也在這份虛無縹緲的感情裡讓我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想必,這白紙黑字之中早已噙滿了淚水。書合上了,是我對這部悲劇的默哀,對這偉大的愛情默哀。或許因為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對抗無奈的命運的勇氣。最後奏一曲《梁祝》,為這穆斯林的葬禮祭奠——為這愛情的葬禮祭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