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在生物科技的倫理道德爭議論文

有關於在生物科技的倫理道德爭議論文

  摘要 法律 是透過授予一部分人權利使其享有合理的利益從而使人的積極性與進取心得到肯定,使人的社會本性與價值得到呈現與褒獎,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它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平衡利益分配與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法律良心必須向道德要求開放,然而在專利法的傳統中,被認為高度技術化的專利法領域,歷來缺少倫理審視。功利主義成為影響專利法實踐的主要因素。功利主義倫理觀對專利法實踐發揮著實質性影響。其內在的理論缺陷促成了分配非正義和忽視人權等基本價值的現實局面。本文指出專利法應該建立在倫理正當性的基礎之上,從功利迴歸道義的專利法正義觀,其中應包含社會利益的考量。

  關鍵詞生物海盜遺傳資源倫理道德孟山都

  一、引言

  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的科技革命使生物 經濟 成為了各個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著重投資並展開激烈爭奪的領域。迄今為止還沒有哪項 科學 技術像基因技術這樣對人類社會既存的倫理觀念與準則提出瞭如此廣泛、嚴峻的.衝擊和挑戰,從轉基因動植物、胚胎幹細胞、克隆人到基因診斷、基因 治療 、基因修飾,紛紛要求社會倫理道德給予正確的價值評判,繼而要求具有強制性約束力的法律相應做出調整,專利法作為直接調整保護科技成果及其利用的法律規範不可避免地也要回應這些衝擊和挑戰。

  對專利申請進行倫理道德考量的過濾機制是透過專利法中的公序良俗規則得以實現。WWW.133229.CoM我國《專利法》第五條規定:“對違反國家法律、社會道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歐洲專利法公約和日本專利法也有類似公序良俗的規則。美國專利法無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判例法的 發展 使得法律實踐操作中將公序良俗解釋為實用性的要求。

  二、涉及生物專利權有關的重大事件

  (一)種子終結者與上帝的職業

  華爾街日報重要新專利的專欄裡描述美國農業部和岱字棉公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方法,透過修改控制生長的基因片段,可以阻止植物產生能夠發芽的種子而這項新發明加強了對種子的商業控制,使得農民必須每年從種子公司購買所需要的種子。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稱這項新技術為“終結者”,是對農民,生物多樣性和食品安全的一種全球性威脅。如果終結者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將賦予種子和農業跨國公司以控制世界食品供應的前所未有的,極其危險的能力。

  當孟山都宣佈收購岱字棉之後,孟山都和岱字棉公司的交易最終被政府反壟斷管制否決了。

  (二)金色大米

  這種“金米”含有來自黃水仙和各種細菌的基因,這些基因產生胡蘿蔔素,它使胡蘿蔔呈現橘紅色,為人體提供維生素a。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了將基因插入稻米植株的研究。維生素a缺乏是發展

  在給投資者的信中,休·格蘭特稱:“當我們不能控制天氣、生產面積甚至現貨價格,我們仍然可以控制住那個直接使我們業務增長的因素——種子。”種子裡面的轉基因鏈,是孟山都持續裂變出金子的法寶。”

  發展

  四、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倫理道德問題

  《生物多樣性公約》規定,遺傳資源的利用應當遵循國家主權、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原則,並明確規定,專利制度應有助於實現保護遺傳資源的目標。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透過專利 法律 制度保護遺傳資源。為防止遺傳資源流失專利法修改劍指“基因竊取”。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醫藥研發和動植物新品種開發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不經生物資源來源地國家的同意,擅自利用他國生物資源進行醫藥開發,並申請專利,獲得壟斷利益。我國野生大豆遺傳資源流失、“北京鴨”遺傳資源流失,就是典型的案例。很多國人只知道“北京烤鴨”好吃,卻不知道“北京烤鴨”是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