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選10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範孩子們的行為,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2

  我很早以前就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於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麼去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3

  讀完《曾國藩》意猶未盡,讀到後面戀戀不捨,不捨把他讀完,這本書唐浩明寫的《曾國藩》是本很值得讀的書,接下來淺顯總結一下本書和對自身的思索。

  曾國藩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來都心存善念,當敗太平軍時很多人勸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繼續的戰爭帶來的殺戮,一心想結束戰爭還百姓安寧。但為湘軍統帥和遊走於官場中的他卻又心狠手辣,為達到某種目的'不惜殺害無辜之人。

  但還是理解這位一代偉人,因為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我們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大環境下去作出思考,說到底曾國藩也是凡人,正所謂“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統帥,不虛偽,沒有心機城府不足矣在腐敗的官場立足。而他卻沒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目前的我要學習,反省,要不斷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為鑑、以銅為鏡,要有自知有能力,認識自己的不足並作出改變,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優秀。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4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曾國藩家書》一書,感觸頗深。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個人處於失敗與挫折時,正是磨練英雄意志之時。起初曾國藩一個儒生而帶兵打仗,失敗真是一個連著一個。尤其是他曾經竟然四次想要自殺,他受到的挫折與失敗,豈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麼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嚐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於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於“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鬆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5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之名臣,近代聖學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後人稱“半個聖人”。讀《曾國藩家書》可以深刻體會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齊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觸到曾文正公不懈奮鬥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廈之將傾,最終雖未能出將入相,但亦可稱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講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且要做一個“勞謙廉”的君子,後來又講“倔強明強,崇儉虛心,豁達衝融”等內聖之法。

  其次,在治學方面講究“專恆”,曾文正公說:“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數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讀經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計劃好,每天至少讀二十頁,不必窮盡經義,避免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的情況,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讀完十三經。”教育子弟用功讀完經書。他還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決:早寶考掃書蔬魚豬。還講,人生並不是總以功名為第一,孝勞亦可也。教育子弟間和睦時講,“未聞有兄弟不和而家業興旺者,未聞有兄弟和而家業不興者”總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時,凡是自己親自帶領打的仗,是“屢敗屢戰”,而凡是他手下大將打的仗多數都是勝利的。石達開曾經評判曾國藩:“雖不善戰,而能識拔賢將,規劃周密,起事以來未曾聞也。”曾所編《冰鑑》即是觀人識人之書。

  曾國藩的經世致用之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問源泉。若能善學善用,則對我們來說將是受用無窮的。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6

  曾國藩為什麼這麼喜歡寫家書,這個問題到認真讀完他的家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寫家書的過程中,反省自己,也時刻叮囑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時向父母表達敬意。言辭之間是充滿了善意的批評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擔當,承擔責任,廣交俊傑,能為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站在太平天國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國藩一端便是平定戰亂,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曾先生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時代思想,認為是普通的叛亂,卻殊不知內外交加,但這也不妨礙他的赤字之心。

  家書中曾先生力推四書五經,尤其是四書,提的最多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話偶爾提及,對其影響深遠最多的當屬《大學》,三綱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來,本書大致從七個方面來歸類家書內容,修身、勸學、治家、治國、處世、為官、養身,並未涵蓋所有家書內容,而是節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書的特點微言大義,對於細節的描述遠勝於理論的空口號:

  修身中列舉古往今來大家的自我修養,逃不出慎獨;

  勸學中力薦發憤圖強,知難而上,逆境中的不放棄;

  治家中全力訴說家人和睦為最高準則,家和則萬事興,對父母祖輩孝敬為大,對妻子相敬如賓,對兒女嚴父慈勸,對兄弟鼓勵做事批評不足;

  治國以天為大,頂天立地之中凸顯國家肱股之臣所應當分擔的責任,危亡之際,憑一人影響力足以捍衛國家疆土;

  處世不以圓滑為大,稜角為重,以本心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類方式與人打交道,吉、吝、咎、兇自有定論;

  為官當以天下為己任,針砭時弊,兩袖清分,對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戀於權勢與財富,為官只是一種工具,生當歸隱田園,終老一生;

  養生,早起八段,心無旁騖,神無雜念,不以藥石為主,當以修生養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長流水。

  每日自己覆盤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過且過,時時想不起初衷為何,目的為何,方式為何,結果如何,何種方式改變。終極問題是,為人一世,最後想要把自己變成什麼,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沒有肉體的拘束,可以遨遊,可以化鯤鵬,可以御風而行,但最終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現實的藥。而慎獨,作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這一味藥的替代品。曾先生傾其一生而尋找的自我救贖,慎獨可以讓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過完其他人的幾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為結果,成為里程碑。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夢將醒時,方知自年少。

  家書,是曾先生各階段里程的迴歸,化思想為實際的記錄,對於覆盤所有事情的開始與結束,一生慎獨,謹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內心的豐富,又何必在乎世間的看法,無矩也不應有距。

  你老了是否會寫家書?不是寫給別人,是給自己的墓誌銘。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7

  兒時,粗略翻過幾頁曾國藩家書,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書櫃。再讀的緣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國藩故居,聽導遊講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嚮往:曾公出生於一個普通耕讀家庭,短短十年時間,就躍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過人之處,於是又拿起細讀。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在治軍用人方面,他主張以禮治軍,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他更是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讀《曾國藩家書》,必定會被書中濃厚的親情所感染,曾國藩不負“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譽,一封封或長或短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現代社會,這樣濃厚的親情尤顯可貴。

  有多久沒靜下來寫一封書信了?有多久沒陪父母好好說說話了?有多久沒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華浮世,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可透過讀《曾國藩家書》,我從曾公身上學到不少可貴的品質,最可貴的即是孝悌。給父母打個電話,為父母買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遊……在物質與情感方面儘可能滿足父母,父母事無小事,其實無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已是足矣。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8

  《曾國藩家書》從1840年開始,終於1871年,記述了從他29歲到60歲這一段人生最重要階段的心路歷程。從那一封封詳盡到近乎囉嗦的家書裡,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對自己、對兄弟、子侄的嚴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給父母的信中他說:“近因體氣日強,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每日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當時的他,已是京官,身邊又有家小,還要時時交遊。按常理,沒必要有這份對己的刻薄。按事業,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嬌子弱;按社會,他當時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鬆,怎麼能完成這份作業!如果是當下的我們,每日要邊看邊思考、做讀書批註,單就完成80頁書的閱讀量,已屬不易。由此可以想見他當時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給諸弟書說“餘向來有無恆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恆矣”。當時31歲的他,寫下此話,應該是對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對自己的規矩。同年12月20日寄諸弟書中,又詳細列舉自己每日功課13項: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尤其是在寫日記下注寫: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日記也是十三套學問之一。這種有反思、有目標的自律,現在讀來,仍然叫人驚醒。

  對自己的類似自律表述,在《家書》裡處處可見。對兄弟、子侄後輩的自律要求,在《家書》中更是比比皆是。從1840年開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終點,隔三差五,他都要在書信中對兄弟子侄後輩提出要求。這要求,應該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來家族興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對克服身上惡習、努力向學的自律,終於使一個笨笨的人,成長為了近代以來備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國藩的自律不僅僅在此,他對自身人性慾望的自律,成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關鍵。

  據說他的日記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記述過程。在讀他的書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應該是人性中極難克服的問題之一。他卻能自爆惡習,下決心,克服它,足見其自律的嚴格。人性的貪婪,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點,應該也是極難克服的弱點之一。曾國藩面對著功高震主、滿門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時。在書信中,時時提醒告誡兄弟、子侄,不可驕橫、不可奢侈。在兄弟親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況下,主動解散湘軍,對朝廷不能兌現咸豐帝誰能蕩平太平天國就給誰封王爵的諾言的情況,在書信中都沒有流露出片言隻語的怨憤,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他的自律之強。

  沒有這份嚴格的自律,你無法想象,這麼一個年少愚笨到連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話他的人,怎麼可能成長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沒有這份嚴格的自律,他怎麼能在功高不賞的境地,得以善終,並使家族長葆昌盛。

  人說“自律的人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這句話在曾國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9

  當今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透過電話、簡訊、微信、網路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他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裡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裡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篇10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蘊藏著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為此,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曾國藩家書》進行了研讀,感觸頗深。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的教育理論,直至今日仍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為新世紀的複合型教師,我相信只要付出我們的哪裡,必定會培養出更多創造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寧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