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部經典的教育專著,他發現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業殘疾人”。許多孩子之所以在學校不成功,不是因為他們的天分不夠,而是因為學校教育,不能適應他們的聰明型別與學習方式,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孩子們的天賦型別互有差異,學習方式也多種多樣。正是現代學校教育體制和方法不適應孩子天賦型別與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從而成為導致千百萬孩子慘遭學業失敗的主要原因。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我們有時候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考試試卷發下來了,當學生們看到自己試卷上的分數時,有的學生興高采烈滿臉的燦爛,有的學生面無表情得呆坐在那裡,還有的學生則一臉的沮喪。這些學生在想什麼呢?少數一些學生會想,我勝利了,我超過了別人,而對多數學生來說,考試結果就等於否定了她所付出的努力,她會對自己說我真的很差,我沒有能力和別人做的一樣好。

  在這樣的情形下,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生活他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他們認為成功就是超越別人比自己進步更重要。當他感到不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他就乾脆不參加學習,為以後考得更糟準備理由:我考得不好是因為我沒好好學,不是我能力低下,如果我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績。以為此糟糕的成績挽回面子,但心裡卻是無比的沮喪。因此不願再看一眼考得很糟的試卷,不願再體驗讓她覺得自己無能的.失敗,學習變成了令他們害怕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師帶領學生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這些事情已預示了他們的成功,我們相信是沒有一個學生不願去做的。

  讓我們看看這位老師的做法吧。每次考試後他不立即給學生試卷打分,而是先研究所有的考試卷,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然後將考卷發給學生,並針對考卷的弱點、問題,再次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裡,然後再修改錯誤,上交試卷,如果個別學生還有問題,就在小範圍內再來一次。經過這樣反覆的教學,學生基本都可以得到一百分。考試,已不單純是鑑定教學效果檢驗學習成績的手段,而是變成了診斷和激勵相結合的全興評價體系。使每個學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他們對學習不再害怕,對考試不再恐懼,每個學生對自己都充滿了自信,並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慾望。

  老師的責任就是要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為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