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命運的人生讀後感

無命運的人生讀後感

  我推薦的這本《無命運的人生》,它是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我選擇它的原因,不僅因為它賦予了作者諾貝爾獎的榮耀,事實上,當你和活在凱爾泰斯?伊姆雷記憶中的集中營裡的目光接觸,透過它直面那個荒謬的世界,這,無疑是種冒險的嘗試。

  什麼是地獄?對於《無命運的人生》的作者,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想象的。但對於一個被拋擲到所有的認知一次性地向他湧來,失去了它們本應依賴於漸次鋪展的時間順序的混沌中的人,便有了這樣一種同樣不可想象的東西來比喻地獄了。而這也指滅絕營火車進站後的二十分鐘,當奧斯維辛最初的印象砸到每個被綁架的脖子上,驚呆的人們竟感覺不到恐懼,憤怒,絕望——剩下的只有可恥和模糊感。被強制分隔的人群,毫無察覺便穿上的囚服,重重鐵絲網環抱著的營房,甚至那夜晚的漆黑吞噬不盡的半個天際的焚屍爐的焰火——一切消無聲息地潛入人們的意識。也許,他們甚至沒有真正理解其間的意味,但那二十分鐘漸漸凹陷成了一個黑洞,撕裂開的裂隙空洞深邃,直至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它從未被填滿,卻劫掠、抹平了無數的人生。

  如果說,《無命運的人生》的作者曾贊同或懷疑過當時的說法:只要有充裕的時間,無論怎樣的生存環境,即使是監獄人們也能適應。但這是集中營,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適應的地方——你其實無事可做,除了那奇怪的等待。人們等待著,但也許未曾真正想弄清等著他們的是什麼。也有人劃分了這種等待的怪誕含義,他們把它叫做希望。

  而這正是作者在夥伴檸檬邦迪身上感受到的。他暗地裡學習後者的各種生存技巧,模仿檸檬邦迪在勞作中擺動鐵鍬的方式來省下每分力氣,模仿他領晚餐時儘量待在後頭——為了能分到鍋底的厚料,模仿他無論多餓都要將半份早點留到中午……然而,我們無法判斷,希望是否給集中營的生活帶來了益處,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監獄中的老者說的一句臺詞:“希望在這兒是個危險的東西。”

  但也有事情是確定無疑的,那便是正在產生的變化。起初,你毫不在意,於是當它放大到無法被遮掩時,你吃驚的目光無法從上面移開,你可怕地想到了“人形”這個名詞,把全副身心專注於上面,似乎僅僅為弄明白它的含義,直至你厭惡地把這些“人”的特徵塞到囚服中,再不能去瞥上一眼。這是作者看到——“確切地說是意識到”——一個家庭中所有摯愛的成員一個接一個地消失後發現的。

  他將他們的離去在腦海中製作成幻燈片,一遍遍回放著,同時也用同樣的方式審視自己的變化。沒有第二條選擇,事物永遠是忽然地冒出,太突然了,然而你不願去回溯其間的過程,人們只是承受,面向向他們拋過來的無休止的強烈印象的噴泉——奧斯維辛的形式。

  沒過太久,人們便開始逃避。這兒有“三種逃逸的方式”。一種出現在早點名的時候,體現在對不上的人數上。總有人固執地抓住一個念頭,盯住一個不會被發覺的角落,在意念中把自己偽裝起來,不斷重複強調它的安全性,最終,為了多睡一小時不惜任何代價。然而,“起床號只叫不醒那些永遠不可能被叫醒的人”。他們已逃得足夠遠。另一種是“真正的逃”。有看上去周密不缺半點考慮的計劃,有膽大的決心,但這衝往自由的翅膀只能融化在懲罰者的手裡。最後一種,也正是作者採用的一種,同樣稱得上是固執的火花在偷偷搖曳。他們可以從你身上奪走數不清的東西,唯獨有一種,最執拗,最獨立,那便是獨屬於你的想象,或者說,透過奧斯維辛鐵絲網上永遠灰色的天空,轉向自由的那不可磨滅的目光。

  作者最喜歡讓那個享有純粹自由的自己,回到匈牙利的家中。他總慣於挑選一個平常的,完完整整的一天——起早上學的一天,太平淡了,以至於當初未覺察到這許許多多平常日子的可愛:“對於當時所有蘊藏在其中為我所錯過的、我沒有做對的,甚至根本沒有發覺的東西,現在在集中營裡,我盡了最大的可能把它們完美地修復了過來。”難以想象,支撐起作者的苦難生活的,並不是某些為人敬仰的、偉大的觀念或鬥爭,卻是一種細微地流淌的、俯拾即是的時光。原來,自由也是如此地真實過,在過去的每時每刻被不自覺地呼吸著。

  但想象的力量也是有限的,當你的身體每天都在給你新的驚訝,當你逐漸深陷一種不尋常的平靜的羅網,這便是你開始以一無力的姿態,企圖掙扎著擺脫他們拉扯著的人生——你的人生。作者看到自己從一堆“人”的東西中間醒來,寒冷的'雨撲打著臉,而遠處匯來了一片熟悉的活動聲,叮叮噹噹準備開飯的聲響,敲響了胸中有某種非理智的東西,於是有了這聲令人驚歎的詠唱:“我想在這個美麗的集中營裡多活一陣子。”是啊,只要生命還在,世界仍能讓你感到美麗,甚至你擁有的只有集中營的生活,即使你的人生正在深刻地滑向未知,以一種不可重演,不可拯救的趨向崩碎在歷史特定的偶然性之中,而那是一種原本並不是為你準備的、非正常的命運。就像作者在書中頻繁地重複“自然”這個詞,它的意味讓你精準地瞭解到,為了活著,僅僅為了走下去,沒有什麼是不能接受的。

  在《無命運的人生》的結尾處,描寫真正的解放,迴歸家鄉的真實之旅,作者談得很少。在路上,在家鄉里,他碰上了對大屠殺持懷疑態度的陌生人,要求他起來為遇難者發音的記者,還有勸告他忘懷奧斯辛威的親人,對於他們,他認識到他們無法瞭解他知道了些什麼,而他對於過去的誠實挫傷了他們。這是不能被要求忘懷的,因為裡面包含著一個無辜者的自尊。即使他要繼續下去本該不是為他安排的人生,但一切都像他所敘述的:“不僅僅是這一切來了,我們也走了。”不允許停留,他們的人生仍在流淌,即使是化為黑色的河流繼續歌唱。

  請理解我的描述中有些地方用了“你”來代替作者,因為讀了《無命運的人生》,你將嘗過最高程度的誠實和樸素,無法逃脫開這份脆弱經歷中的每一個環節,而以冷靜審視者的目光來看待它。即使奧斯維辛屬於消散的歷史,但它裡面鑄就的每一樁荒謬都應為我們銘記。正如作者努力讓我們認識到的,這是一個有關文明的降落點,在痛苦的黑暗真實中,它讓你直入思考我們文明的未來方向,併為我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慶幸。以及書中發出的“美麗的集中營”的感嘆,更讓你在震撼中體味到我們天性中對自由的堅定追求,對生命的無盡熱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