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幼兒活動的尋常時刻,促進幼兒快樂成長》讀後感範文

《關注幼兒活動的尋常時刻,促進幼兒快樂成長》讀後感範文

  一、詮釋生成 師幼互動:

  “生成”是指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的互動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幼兒生成活動來源於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來源於幼兒實際生活情景與直接經驗,也來源於幼兒與特定環境的互動與作用。《綱要》指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感興趣的事物和突發事件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提供生成活動的機會,以支援探索的興趣,支援幼兒生成活動的開展。

  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一文中也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透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互動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這就是說互動—生成教學是尊重幼兒的教學,是體現幼兒主體性的教學,是珍愛生命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形成雙向的人際交流,是“平等對話”的關係。教師應學會“蹲下來”與幼兒在同一平臺上交流、對話,要樂意並善於“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並能及時把球拋回給孩子。彼此之間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透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互動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只有在師幼、幼幼交往互動的過程中,教學才會具有真實的智慧的靈動和生長的氣息,才能最大化讓幼兒獲得知識與技能,不斷生成新的思維能力。

  二、關注生成 有效回應

  生成與回應是在新《綱要》倡導下的一個嶄新的教學理念,它強調的是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的個性化建構,追求幼兒的生命成長,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的、多元的教學形式。那麼,我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科學有效地實施把握、處理生成互動性的課堂呢?

  (一)關注活動來源,把握生成支點

  “關注”是回應幼兒生成活動的關鍵,“關注”是觀察與傾聽的結合點。“生成”又是教師在與幼兒活動時逐漸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就像大洋下面的冰山在浪潮中逐漸浮出水面。因此,只有關注幼兒的活動,才能瞭解幼兒活動發生與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從而在活動過程中尋找生成點,捕捉一些有教育價值的活動。關注幼兒的活動,就能從幼兒的行為變化中獲得有關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及發展潛能的資訊,關注幼兒的活動,還能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及教育發展目標為幼兒創造適宜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策略——“幼兒在前,教師在後”

  所謂“幼兒在前、教師在後”就是要求教師對幼兒生成活動的開展,應順應幼兒意願與活動興趣,不把成人的意願、教育有意地強加於幼兒身上,對幼兒生成活動要關注在先,能讓孩子想的,讓孩子想;能讓孩子做的,讓孩子做的,然後順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幼兒在前、教師在後”不是把幼兒看成是生成活動的主動者,把教師看成只是生成活動的被動者,而是提倡教師注重觀察,關注幼兒生成活動的程序,並根據幼兒生成活動的需要,輔以創設環境,以滿足幼兒不斷探索的興趣與生成發展的需要。

  鏡頭一:

  在活動《小熊過橋》中,當孩子們回答說是小鯉魚幫助小熊過了橋的時候,毛毛舉手說:“我還有辦法幫助小熊的,把橋造得穩一點,小熊就不會害怕了。”這個孩子的話音剛落,其他孩子馬上熱烈地響應起來,想出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辦法,有的說:“最好不要用竹子做橋,竹子又圓又滑的,用大一點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說:“把橋造得大一些,橋上不留縫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會害怕了。”還有的說:“我認為用石頭做橋最好了,又穩又安全。”就這樣孩子們圍繞“造怎樣的橋”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本來很平淡的一個學兒歌的教學內容因為孩子們的自發生成而變得有聲有色了,孩子們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討論著“造怎樣的橋最合適”,話題進而深入到“我見過的各種各樣的橋”,他們熱烈地討論著、比劃著……這時,教師也順應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和他們一起討論起來,說到了竹橋、水泥橋、木橋、鐵鏈橋……想到了拱形橋、斜拉橋、蕩橋……於是,有關橋的主題產生了。當我們談論的意猶未盡時,我和孩子們商定:回家後我們一起分頭去找有關橋的資料,把更多的精彩內容告訴大家……

  (二)關注生成過程,採取多元回應

  生成活動是幼兒按意願和興趣自發產生的,隨意性較大,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容易使具有發展價值的生成活動內容流失。如何將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化“節外生枝”為教育契機?結合實際,靈活選擇回應策略,讓孩子受到事半功倍教育效果,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具有一定的調控與決策能力。

  策略——“追隨幼兒、教師同行”

  “追隨幼兒、教師同行”就是指教師對幼兒發展有益的生成活動不但給予關注,同時要給予支援、給予幫助。以確保幼兒生成活動能有效開展。在幼兒生成活動中,教師是幼兒生成活動中”發現者” “設問者” “參與者”和“幫助者”應具有善於發現心態與眼光,以讚許、認同、好奇、驚異的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及時捕捉、發現、扶持幼兒生成的新萌芽,擦出幼兒生成活動的新火花。

  在整個生成活動中,教師介入幼兒的活動,可成為幼兒生成活動夥伴,但不以自己的思想或權威去左右孩子,而應該作為個體平等的參與者,與孩子平等交流與對話,提供生成的建議經驗,讓幼兒自由參考,透過互動,潛移默化影響幼兒。

  鏡頭二:

  大班科學活動《雞蛋的沉與浮》分兩部分,一是讓幼兒用多種辦法準確分出生的和熟的蛋。二是在生雞蛋裡再分出好的和壞的。當第一個過程完成後,教師將分出的雞蛋放在水裡讓幼兒觀察:為什麼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

  這時,幼兒紛紛猜測:“沉下去的雞蛋重,浮起來的輕。”

  “蛋黃重的雞蛋沉下去,蛋黃輕的浮起來。”“大的蛋沉下去,小的蛋浮起來。”“蛋殼厚的沉下去,薄的浮起來”……

  在這裡,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好的蛋會沉下去,壞的蛋會浮起來。”當幼兒出現各種猜測後,我們的教師從原行為階段跳出來,開始關注幼兒的進一步的嘗試活動。

  “好!你們都說了自己的想法。那麼,誰說得對,誰說錯了?請你們試一試。”教師“投其所好”陸續生成一個個小小的'嘗試活動,引導幼兒取沉下去的、浮起來的蛋,開啟蛋殼看個究竟。幼兒的回答“自攻自破”了,認識到不管蛋大還是蛋小,蛋重還是輕,蛋黃大還是小,好的蛋都是沉下去的;認識到生雞蛋的沉與浮決定於它們是好的蛋還是壞的蛋——生蛋中壞的蛋是浮起來的,好的蛋是沉下去的。

  整個活動都是在幼兒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調整活動生成的一系列嘗試活動,建構了“生雞蛋為什麼沉與浮”的知識,孕伏了“一切經過驗證”“讓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培養了幼兒樂於探究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態度和品質,使孩子產生繼續去探究的信心和動力。

  (三)關注生成效應,不斷反思提升

  從我們的實踐中發現,生成活動有幼兒自發生成及老師與幼兒共同生成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能積極地參與,大膽地探索,能有效地利用多種資源,讓幼兒在自主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掌握本領,能更好地體現師幼互動所帶來的教學效果。當然,生成活動又是在孩子們的興趣點上產生髮展,要隨時進行調整,不斷提高活動質量。

  策略——“引領幼兒、師幼相長”

  所謂“引領幼兒、師幼相長”是指教師在幼兒個別生成活動中,把握幼兒關注的熱點、經驗,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基礎上,根據目標,對具有教育意義和發展價值的事件捕捉後,進行價值判斷,教師透過創設環境、利用個別、小組、集體活動等各種形式,組織開展師生互動與共享經驗的課程。

  鏡頭三: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洋洋用骨牌搭建了長長的城牆,引來很多孩子的圍觀,有的孩子立刻把城牆和長城聯絡在了一起,於是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起欣賞了有關長城的照片,還在電腦上觀賞了長城,瞭解長城修建的由來,也知道了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古建築。雖然這些資訊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遠,但它卻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讓孩子們親自參與來造長城無疑是最有吸引力的。

  於是,我們首先為他們提供了許多長形的紙,怎樣讓這些長形的紙變成“古城牆”呢?孩子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將紙條的一邊撕成凹凸狀,可當它們被放置到地上時就會倒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它站穩一點呢?放塊積木讓它靠著?還是找個盒子將它們連著?樂樂說:“將紙條先對摺,然後再來撕。” 調整後的方法真是很有效,每一段城牆因雙層而能獨自站穩,動作快的孩子馬上尋找小夥伴,將大家各自制作的“古城牆”接起。很快的,一段“古城牆”呈現在了大家面前。但是,新問題又出現了。隨著它的延長,“城牆”又變得不穩當了。這時,我對帥帥、文文等幾個男孩子提出了建議:“我們的長城已經這麼長了,但是卻越來越不穩了,很容易倒下來,怎麼辦呀?”經過我的引導,他們馬上想到了中間應該有“烽火臺”來連線。於是,孩子們從我們收集的雜貨鋪內翻出了所有的紙盒,有的用積木搭出了“烽火臺”,涵涵小朋友還畫了一團火貼到了一座“烽火臺”的頂部,蜿蜒不斷的“古長城”猶如一幅藍圖出現在大家面前,孩子們興奮的歡呼著!

  當孩子們意識到問題和衝突時,教師應及時引導、促進他們更有價值的主動學習和創新行為,將孩子的興趣點引導到建構烽火臺上來。這樣一來,在製作過程中孩子的想法就越來越豐富,他們用自己的方法構建著長城:有建築方法的改進、有建築材料的多樣、有建築情景的拓寬……

  三、有效生成 師幼引領

  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資源,而是缺乏善於發現和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眼睛。教師要有一隻慧眼,時刻關注並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資訊、新問題,並能在亮點處引領,在冷場處引領,在迷茫處引領,在錯誤處引領,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總之,回應幼兒的生成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活動教育過程。幼兒的生成活動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效的互動離不開有效的調控,教師有價值的引領和點撥,既催生出活動中的動態生成點,又延伸出有效生成的方向,同時確保了互動的質量,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最終實現有效教學。為此,在實施生成活動回應中,應不斷加強自我反省能力,注重對幼兒生成活動指導性行為的反思與適度的調整,使教師的回應策略適應幼兒的需要並在適應中推進幼兒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