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風聲鶴唳》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聲鶴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1

  風聲鶴唳是林語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被譽為是中國的"飄"。

  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北平的富家子弟博雅愛上一個客居他家的風塵女子梅玲。梅玲是一個軍閥的私生女,結過婚又離過婚,除此之外她似乎還有更多的秘密。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抓捕,博雅暫時把她安置到忘年交老彭家中,準備幾日後帶她去上海。老彭是一個四十五歲的中年人,暗中參加了為抗日遊擊隊的籌款活動。當晚,有人轉告老彭,日本人正全城抓捕北京城裡的抗日份子,讓他立即撤離。無奈老彭只好帶著梅玲不告而別。為了安全,梅玲的身份是老彭的侄女並改名為丹尼。他們經由天津來到了上海,途中耳聞目睹了日軍的暴行,並參加了一次突襲日軍的軍事活動。

  一個月後,博雅帶著太太也來到了上海。就在博雅和梅玲重逢歡聚、沐浴愛河的時候,上海頭子董先生——現在的身份則是抗日鋤奸團領導人,他要求博雅交出梅玲,因為梅玲曾與漢奸有著頻繁的書信電報聯絡。隨後,博雅被董先生的人監視,他不敢貿然去找梅玲——丹尼,只好去找丹尼以前在舞廳的女友香雲,而丹尼此時也去找香雲。她目睹了博雅和香雲的親暱,但博雅卻不敢與她說話。丹尼傷心欲絕,決定到漢口去找老彭。

  到漢口後,她和老彭一起做救助難民的工作。這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老彭不願她的孩子沒有父親,同意娶丹尼為妻。幾天後,博雅的來信終於到了,他澄清了事故的原委並已啟程準備從江西趕到漢口。丹尼重新燃起心中的愛火。博雅同時寫信給漢口的二姑木蘭,要她幫忙照顧丹尼。當木蘭得知丹尼懷孕後,決定促成博雅和丹尼成婚。老彭因博雅的到來而心情失落,因為他已經愛上了丹尼。他決定送裘老太太去北方以遠離博雅和丹尼。

  丹尼在同一天接到了老彭和博雅的來信,她竟然沒有滿懷期待的第一個開啟博雅的來信,而是急切的打開了老彭的來信。那一刻,丹尼發現自己愛的人竟是老彭。博雅的愛是一種激情和肉體的愛,而老彭的愛卻是在共患難的朝夕相處中所形成的至真至純的愛。這時,她接到訊息說老彭病倒了,於是不顧一切的去找老彭。她向老彭表白了愛意,而老彭則堅決拒絕,因為他不願做對不起朋友的事情。幾天後,博雅與他們在徐州匯合,他已經感到丹尼愛上了老彭。在臺兒莊附近,他們遭遇了一隊日本偵查兵。博雅拔出主動出擊,以一人之力對抗十二個日本騎兵,他打死了三個鬼子卻最終犧牲。其實,他是以一種自願赴死的精神去成全老彭和丹尼的結合。最終,丹尼選擇與博雅的靈牌結婚,從而保全了她兒子的身份。她也因此繼承了博雅的財產,從而能夠為戰地慈善工作承擔更大的責任。

  前後約一週的時間,讀完了這部被譽為中國的"飄"的悽美愛情故事。這是我在大量資訊碎片充斥眼球與思想的網路時代環境下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因此決定寫一篇讀後感。首先在網上查看了幾篇關於此書的讀後感,全部為溢美之詞。當然,巨匠作品理應如此。但我卻覺得本書存有一點硬傷,那就是整部小說的語言風格。因為,當我閱讀書中人物語言對白時,會產生一種那些人物更像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的違和感。這也加強了我對這部小說創作背景的好奇心。於是進一步瞭解這部小說創作背景,原來原著是用英文寫成後翻譯成中文的,怪不得會有此感覺。由此展開兩點推思:一是民國時期文學作品深受西方文學影響之深,因而在人文方面對中國現實社會產生一種西化唯美的臆想。通俗的說,就是不接地氣。轉而反思一下當時的社會階層,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在民國時期,文學作品的讀者畢竟算是小眾,要知道那時中國文盲的比例有可能是80%以上。二是對民國時期人們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入感知,如老彭積極投身抗日工作但並不依附於某個組織,完全是以自我認知為基礎,即使是他所從事的戰地慈善工作的錢財也是自己的。從博雅身上也反映出同樣的精神實質,甚至還更加純粹和高遠一些。這,或許是民國時期社會精英們的一種理想主義與精神追求吧。

  小說對宏大歷史背景的描寫非常出色,特別是對戰爭與人性的思辨,讓讀者情不自禁的產生一種穿越歷史烽煙,親臨戰場殘酷,感受哀鴻遍野的強烈的感情衝撞。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真實地展現了淞滬抗戰、南京大屠殺和臺兒莊戰役時期的社會形態和民眾精神面貌,對於近百年後的我們回顧那段氣壯山河、慷慨激昂的歷史提供了全景視角。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一字在於信,止乎情,發乎禮,疑於忌,終於誤。

  ——題記

  首先,我要說明一件事,這本書我沒有看完,看到一大半後,我失去了興致,我忽然不想知曉最後的結局。也許這是人的本能,對某件事太未知或有了恐懼後,便會逃避。或許有些人會直面現實,然後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可是,我不願,我不想。

  那時的愛情很簡單,也很純真,或許是因為一時的有誤,使博雅對凱男的厭惡,人的眼光不同,立場不同,想法也不同,而梅玲的出現,就彷彿給博雅帶來了一縷光,直到那抹光亮燃起,照耀他心。博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他很清楚梅玲對自己來說是什麼。羅娜或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春明堂的交心,蘭英的畫像,一切都那麼的相切時宜,微香齋的約會,使二人更加確定也更加清醒,自己究竟在做什麼,這樣說來或許有悖常理,但在如今,也許他們是真心相愛,但還是要看如何做決定。當時的人們,尤其是富人們,接觸瞭解間知道許多知識,同時也比別人更加清楚一些事情的內幕,在當局還在統領之時,能保住這麼多房子已是不易。說起梅玲來到這裡則更不易了。

  梅玲一個失去母親,失去人世間最後一個親人,而飽受生活苦難,最終流落紅塵的女子,只是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個愛她的丈夫。當博雅一個富裕、英俊的男子出現在她面前,深深地被她的美貌吸引而愛上她時。她也不顧一切的愛上了他,因為他知道博雅會給她想要的一切。可是一次意外讓她遇到了老彭,便改變了她的一生。老彭賦予她新的靈魂,讓她獲得了重生,她告別了以前混亂、壓抑黑暗的生活,崔梅玲已經死了,她新的生命叫丹妮——“彭丹妮”

  博雅和老彭一直是好友,兩人時常談論軍國大事,戰略政策,或是憂國憂民,抒發憂愁,而梅玲的出現,讓老彭有些不知所措,他未曾想自己會喜歡並愛上這個女孩。而梅玲的過去使他與老彭離開,再與博雅相會,卻因為一個誤會,分離至斯。丹妮累了,不,是傷心了。與博雅分開那麼久,和好後的他們又重新開始了以往的戀情,丹妮跟著老彭一起經歷那些可怕的戰爭。從老彭離開她去了徐州,她知道了是為何,她很傷心,可是她自我說服了,而當她同時拿到博雅和老彭的信以後,毫不猶豫的拆開了老彭的,這一刻,她知道,她喜歡上了老彭。並在得知他生病後,立即趕往並跟隨時。這個信奉佛教到處救難的中年大叔,或許是在他們一起走過戰爭,也可能是在她懷了博雅的孩子不知如何處理時,老彭說:“這個孩子可以姓彭”的時候。

  林語堂在這篇小說裡詮釋了一種愛,“人間大愛”,老彭是這裡面最能剋制自己,也對自己的感情理智處理,對難民極盡關愛的一個人。最後的結果我不知道,可能我會有抗拒,但同時卻又有著濃厚的興趣。

  現在無事還是會翻看一下那本書,愛情有時從來都沒有限制。合乎情禮或兩相儀。這世間太多事我們說不清,看不清,就這樣模糊著其實也挺好。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3

  晚來風急,四處漫卷。它敏銳而又靈巧地找出所有的空虛,用另一個宇宙的語言拼命鼓吹人類聽不懂的奧秘。有風的地方,就有風吹草動,就有風聲鶴唳,就有風起雲湧。所有輕浮的,都膨漲、飄忽、喧囂;而所有厚重的,都沉靜、蟄伏、寂然。我想起了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詩,“有時我聽風過耳,我覺得為了聽風過耳,也值得出世為人。”

  《風聲》共分為三部分,“東風”、“西風”和“靜風” 分別是共產黨、國民黨和作者對同一個故事三種不同角度的述說,“東風”和“西風“說辭相左,在如何傳遞情報的關鍵細節上針鋒相對,而“靜風”是補充種種來龍去脈,完善故事背景也豐富故事人物。故事線條盤縱交錯,更加複雜化,有如穿越一座封閉的迷宮,雲裡霧裡,撲朔迷離,處處有伏筆,處處有跌宕,處處有反轉。我們跟隨遠去歷史的風聲“捕風捉影”,拷問人性,丈量人心,歷史密雲後的事實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小說以密室推理為殼,再加上密碼、懸疑、諜戰、心理戰……這樣的閱讀體驗無疑是新奇而又刺激,懸念迭起,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命運與責任的終極關懷。閱讀時欲罷不能,一口氣讀下去,靈魂中的每一個裂隙,心靈上的每一處褶皺,在風聲裡震顫著,回聲著。

  詩情畫意的西湖畔,被日軍和偽軍聯手設下了密室囚牢,無數耳目層層密佈監視於此,要找到代號“老鬼”的我黨地下工作者。“吳金李顧四,你們誰是匪?”解密碼、測字、分開談話、挑撥離間、用線人試探、安排假劫獄……人心成為反覆拉鋸的戰場,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讓他們時時徘徊於煉獄的邊緣。身陷囹圄,內無內應,外無援助,身份隨時有暴露的可能。而在這樣極端的困境下,還身負重任,要將開會走漏風聲的訊息傳遞出去,盡全力拯救革命同志。如何傳遞情報?如何完成絕對不可能的任務? “老鬼”與肥原反覆的心理博弈極為精彩,肥原招招狠辣,勢在必得,而“老鬼”沉著冷靜,一一化解。最終“老鬼”捨身取義,用性命進行了絕地反擊,終不辱使命。大絕望和大孤獨下,體現出的大堅韌和赤誠的愛國知心令人動容。肉體隕滅,而靈魂、精神、信仰永在!

  《風聲》的人物豐滿,各有特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劇情線精彩,張力十足,環環緊扣,而且作者極會做扣兒,渲染氣氛,複雜的心理活動在字裡行間纖毫畢現。讀完令人唏噓不已,為那個早已遠去的槍林彈雨的年代和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熱血沸騰。人性光輝的璀璨,穿越時空,激烈地震撼心靈,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精神力量。我忽然覺得《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幾句經典臺詞用在此處總結正好: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4

  某人推薦我看這本書的理由是,讓我學習怎樣成為更值得被欣賞的女性。然後我就抱著提升自我的態度去學習。

  看之前,我先看了林語堂寫的散文,覺得很多東西我都理解不了。所以就擱置了看這本小說的計劃。

  因為十一毫無計劃,就把閱讀這本書變成了我三天假期的消遣。

  或許是我不太全身心的投入來看這本書的緣故,或許我還存著對文字諸多的不理解,我在看這本書時,有很多的疑惑。

  我看完第一部分的時候,我還不太有什麼感觸。可某人卻叫我備好紙巾,所以,我又做好看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的準備。

  越深入的閱讀,越瞭解,我該讀懂的其實並不只是是愛情。越到最後,越不能控制自己的內心情感。

  而且,不愧是大師的作品,情感細膩,讓人很有想象的畫面感。文字的真實,很貼切生活。

  他以抗日戰爭作為背景來描寫這樣的愛情,註定就是一個充滿悲劇的故事。

  “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裡。

  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閒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

  風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是有心靈、有感情、有熱望、有夢想的個人,每個人都一樣重要。

  我們此處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她也是千百萬落葉之一。“他用這段話來形容人和他書中的女主角。每一個人都是這千百萬的落葉之一,每一個時代其實都一樣,都有故事,都有傳奇。而出生在那樣的時代,卻擁有更多值得嘆息的故事。

  我看到快結局的時候,我驕傲的以為我又猜到了結局,可看到博雅的死,我還是稍微的震驚了一下,或許一切的錯都是因為丹妮,因為她愛上了老彭。

  但我也覺得這才是博雅啊,我不知道他是否原諒,或者是否後悔,這樣死去,因為他大可不必這樣做。

  最後他的一篇日記寫到:今天去洪山。噢,我真是大笨蛋!蓮兒一定變了不少,她已超越我了。我還得盡力瞭解她——佛道啦、她對戰地工作的興趣啦。我簡直覺得配不上她了,不過我最氣自己的是玉梅那番話。她的話令我雙頰發燙,原諒我,蓮兒,從今以後我要儘量使自己配得上你。我瞎了眼,如果我沒來內地,也許我早就失去她了。我相信她至今仍愛我。不過萬一她不愛我……我絕不娶別的女人,也不可能愛別人。但願不太晚。

  我才知道,原來他愛的這麼深,他用死,來把問題簡單化。關於愛人和朋友的糾結。

  之前我一直以為,他們的愛只是存在於肉體,慾望,和虛偽的表象。我在最後一刻崇拜他,並明白友情和愛情對他而言的意義。

  我在小說的結尾愛上了博雅。為友捨命,人間大愛莫過於斯。我覺得這是最完美的結局。愛,或許不單單是一個字。

  我一直覺得因為閱歷的關係,我無法真正的讀懂這本書。有太多關於生離死別和沒有音訊的等待的故事,那樣的年代,不是看幾本書就能瞭解的。

  沒有經歷的空談永遠都只是感想。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5

  終於讀完了,本來是先讀的風聲鶴唳,但是讀了半天卻發現很多讀不懂,一查相關資料才發現它是京華煙雲的後續,只有讀完京華煙雲才能瞭解此書的人物關係和背景!

  書中隨著丹妮和老彭的思路下去,覺得博雅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他對丹妮也僅僅侷限於新鮮刺激好奇,丹妮本來是愛他的,但是由於一系列的外因和誤會卻愛上了老彭!只不過在這段愛情裡兩人的成長速度不同導致兩個人的誤會和錯過,但是在這場三角戀裡,老彭和博雅都是真男兒,願意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犧牲自己,很多事情考驗了他們的真心!

  其實愛情裡也需要遇到對的人,她或他會讓彼此成長成熟!老彭為丹妮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她能夠放下過去,重新開啟新生活,學會自尊自愛,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丹妮也讓博雅學會了博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更加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從而能夠配得上丹妮!在這場愛情裡,他們都變成了自己最喜歡的那個人!

  而對於自己呢,要學會寬容,不要再輕易的使性子,同時付出也是一種成長,一種幸福!願我們在愛情這門功課裡,取得好成績,同時也成就彼此!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6

  由於疏懶,一部《風聲鶴唳》兩三個月終於看完。掩卷沉思,既為林語堂先生駕馭語言的藝術所折服,也為文中幾位主人公的命運而感慨萬千。

  故事:感人至深,耐人深思

  這部書以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的抗日戰爭為背景,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肆無忌憚地踏上了中華民族的大地,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隊依仗精良的武力裝備迅速席捲我國東三省,然後北平,南京,上海相繼淪陷,也波及到全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成千上萬的家庭都上演了妻離子散、生離死別的慘劇,他們因為戰爭顛沛流離,流離失所,紛紛遷入內地。丹妮、老彭、博雅幾位主人公也從北京到上海,到武漢,在這輾轉遷移的過程中演繹了一個個救援難民的感人故事,也穿插了他們三個人細膩微妙的感情變化。整個故事除最後博雅的死稍顯牽強以外,可以算是入情入理,發人深省,耐人深思。

  深思問題之一:一個民族的靈魂究竟是什麼?是強大的武力,不對。是堅實的經濟基礎,也不對。應該是一種先進的文化理念。書中提到“當人們看不起征服者時,征服者永遠不可能將他們征服”這個觀點,也將日本人的種種不自信,不自尊的行為與英國人的自信、自尊相比較,日本人用飛機,大炮長達八年地進行武力征服,而最終仍以失敗而告終,英國用優雅的禮帽、時髦的短褲統治了印度一百多年,這就是不得不令人深思的問題。有一句話曾說“武力滅國,但文化可以滅種”。可見文化對一個民族來說是多麼地重要,它就是一個民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支住和靈魂。

  深思問題之二:戰爭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應該做什麼?日寇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有的人家甚至因為買不起船票而活生生將自己的兒子留在日軍陰森森的刺刀下,有的因船隻無法運輸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骨肉被推入江中,如此場面,令人痛徹肺腑。儘管如此,日本人的性和暴行卻是日甚一日,肆無忌憚地犯下滔天罪行,狂笑計程車兵把嬰兒拋入空中,用刺刀接住。讓遮住眼睛的囚犯站在壕溝邊,當做刺刀練習的標靶。妻子在丈夫面前遭人暴,女兒在父親面前被人蹂躪,刺刀刺入孕婦的下身,戰俘被活活燒死或活埋,進而彼此間相互挖掘的墳墓……連大猩猩都不如,如此行徑,十惡不赦,萬劫不復。面對這樣一個泯滅了人性,禽獸不如的民族,如此野蠻殘暴的行為,作為一箇中國人,應當怎麼做呢?是像博雅那樣成為一名談古論今的戰略家,或是像老彭那樣默默無聞,一聲不響地援助難民,還是像丹妮一樣全心投入救援行動,抑或是像博雅的舅公一樣明哲保身……我想這應該是林語堂先生這本書提出的一個深刻問題。風聲鶴唳的詞意為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林語堂先生為這本書命名《風聲鶴唳》,我想應該是指明那個年代是風聲鶴唳的時刻,並喚醒人們的行為不要象風聲鶴唳那樣驚慌失措,而要勇敢地拿起槍投入到抗日戰爭的行徑中去。

  《風聲鶴唳》讀後感 篇7

  追隨著《京華煙雲》的腳步,懶懶散散地終於把《風聲鶴唳》看完了。我不會欣賞林語堂先生的文筆思想及寫作技巧和手法,只是單純地對書中所描述的兩種愛情有所感悟。

  雖說《風聲鶴唳》是《京華煙雲》的續集,但相對而言,後者所描述的場面浩大壯觀,猶如一個大家閨秀。而前者更像一個小家碧玉,整個故事只圍繞了三個人展開。梅玲作為愛情主線的核心人物,牽動博雅和老彭的心,也牽動讀者的心。故事描述了兩段不同的愛情,即博雅和梅玲的“燃燒愛情”、老彭和梅玲的“錘鍊愛情”。

  首先當然是博雅和梅玲的愛情。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在這樣的背景襯托下,一切的愛與歡,離與悲都被裝上了特有的色彩。在我眼中的梅玲是個亂世之中漂亮、聰明、善良的女子。很多人會對她的過往評頭論足,是啊,包括書中的人物多對她有所非議,除了老彭、木蘭和博雅。梅玲的過往怎麼能怪她呢,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連男人都不能保護自己的妻兒,更何況是失去雙親,無人依靠的美麗女子呢。博雅,如果放到現代就是標準的白馬王子或鑽石王老五了。他風度翩翩,英俊瀟灑,家庭顯赫,秉承了姚家特有的神秘。難能可貴的是他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他有自己的獨特的思想,是一個戰略家,對中國國情有自己的分析——雖然有時難免是紙上談兵。在姚家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成長的博雅,遇見嫵媚動人,年輕漂亮,剛從別人姘婦的生活中逃離出來,尚且還需要依靠別人而活的梅玲,自然而然會產生愛情的花火,再加上對原配妻子凱男的不滿,當遇到這樣一個玲瓏剔透的江南美女,怎會不心動?梅玲對博雅的愛充斥著對他個人、家庭、社會地位以及財富的愛。梅玲是個缺少家庭溫暖的人,在做了多年的姘婦之後更希望能得到家庭的溫暖。在她眼中只有博雅這樣的大家庭能夠容納她並不乾淨的過往。加之她過慣了繁華虛榮的生活,在沒有人指點的情況下,仍追求這樣的物質生活。所以在我看來,博雅和梅玲的愛情並不純粹,或許隨著時間的消逝,博雅會想厭倦凱男一樣厭倦梅玲。當然前提是梅玲一成不變的情況下。但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人,老彭,改變了梅玲。

  老彭與梅玲的愛是能經得起歲月錘鍊的愛情。這種愛,在艱難困苦中慢慢磨礪而成,今後的歲月裡,縱使經歷再多砍,也不能使兩人相忘。老彭,也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奇怪的是若把他放到現代,他的不作為,他失敗的養雞場、番茄園、孜孜不倦的教導妻子識字最終卻以失敗告終,他的不修邊幅甚至邋遢都不應該得到想梅玲這樣美麗女子的青睞。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平凡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高尚的靈魂。為了救助災難中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惜傾盡自己的所有,為了實現對朋友博雅的承諾選擇與自己的目的地完全相反的路線送梅玲到上海,收留玉梅建難民屋等等。是他讓梅玲脫胎換骨,原來的梅玲已死,丹妮獲得了新生。是老彭創造了善良美麗的觀音姐姐丹妮,丹妮的人生之所以能發生鉅變,與其說是丹妮本身具有一顆善良的心,不如將這巨大的轉變歸功於老彭偉大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他不想博雅那般有雄韜偉略,只是在做著無愧良心的事。丹妮在老彭面前可以傾述自己的過往,老彭也能用他的包容和虛懷若谷原諒丹妮的錯誤並一直給予她幫助和鼓勵。在一起逃難的過程中,他們在無意間生死相伴,經歷了戰爭中的離別反而更加珍惜眼前。當老彭知道博雅回來後要離開丹妮時,這樣的捨己、這樣的逃避放在一箇中年且自認為看透紅塵的男人身上更讓人心痛。老彭一人在徐州生病,丹妮的突然出現時全文中最讓人感動的一幕。這一刻,他們互相吐露真情,只是老彭呵,太過理性,太過善良,任然堅持自己,讓丹妮回到博雅身邊。

  最後的結局是出乎意料的,總覺得博雅的死有點牽強。這樣的結局將故事推向了高潮。丹妮任然選擇嫁給已故的博雅,為她守寡,將孩子撫養成人。而老彭,一直陪在丹妮身邊。就我個人而言,我崇尚這樣的愛情。即使兩個人無緣結為夫妻,但能相伴一生,做著兩人都喜歡的事,相濡以沫,就夠了。

  這,或許是兩段愛情最好的結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