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後感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

  讀了這段話,我的感悟很深。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借用在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最終形成的結論。 “魚”指的是固有的現有的方法與技能;“漁”指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欲”學習的興趣。欲是學習的內驅力。給人幾條魚,不如教給他們釣魚的方法,但若是沒有吃魚的慾望,也是於事無補的。但若有了吃魚的慾望,肯定會想盡辦法去學釣魚。所以不要為了餵給孩子幾條死魚,而損傷他一輩子吃魚的願望。而如今,我們的家長,老師不是正在給孩子喂死魚呀?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裡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愛學生,學生就會老師,愛屋及烏,就會愛上這門課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

  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培養學生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