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別講》讀後感800字

《中庸別講》讀後感800字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三句的意思是去學習和修煉率性的道才叫做教。學習和傳播幼兒、少兒文化很長時間了,因為當初對中國的教育體制不滿意,所以才找到了現在的這種教育。

  教到底是什麼?教育?還是教化?我認為教首先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就像我經常對父母說,教育孩子就是一種自我成長。孩子是以榜樣的力量,作為自己學習的基礎。你希望孩子成為一種人,首先自己要具有這種人的品質,可能你不是這種人,但是你要為之努力。育就是養,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養育。那麼教育就是教養。可是生活當中,我們往往把這兩個詞分開。教育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情,教養才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我們說一個孩子沒有教養,會指他的家教。暗地裡實際上是在責怪他們的父母。相對來講教育的面積可能會更大,一個孩子教育不好,跟學校,跟父母,跟老師都有關係。化的字義是使性質或形狀發生改變,就如同《大學》裡把親民作新民解釋一樣。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還是那句話,自己改變了,這盤棋也就變了。

  怎麼能讓自己做到化,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可以理解為:修道就是修身。讓自己明白、發明、明瞭,經歷這麼一個過程,就會感知到自己的道,我們沿著這個道就會找到性,也就是我們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串起來就是我把《中庸》的整個第一句還是理解為方法論。它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圖景,只不過這個圖景更抽象一些。

  結合《中庸》的第一句和《大學》的理解,一個人具備的術,是在生活當中比較重要,但不是絕對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絕對的。我身邊的.很大一群人,沒有自信的原因就是他不具備所謂的一些術。從教育的角度來講,術的意義就不大了。我並不是說術沒用,而是說它不具備決定性的作用。單純從天理的角度來講,我們所追求的一切的術都是枝枝葉葉外頭尋。教化自己,去影響別人。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送給自己,也送給每一個可以看到我這篇讀後感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