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讀後感1000字

菜根譚讀後感1000字

  完名讓人,歸咎於己: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大意:不論如何完美的名氣和節操,都不要一個人自己獨佔,必須分一些給旁人,只有如此,才不會惹起他人的怨恨而招來災害,從而保全生命的安全;不論如何恥辱的行為和名聲,也不可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一定要承擔幾分,只有如此,才能掩藏自己的智慧而多一些修養。

  註解:

  韜光:韜,本義是劍鞘,引伸為掩藏。韜光是掩蓋光澤,喻掩飾自己的才華。蕭統《陶靖節集序》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遠害全身:遠離禍害保全性命。

  養德:修養品德,據諸葛亮《誡子書》說:“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菜根譚讀後感:

  類似這樣的話語、類似這樣的道理、類似這樣的事例,我們看了很多、也聽了很多,但是真正入心的卻很少很少,可能100人當中不超過20人吧,能夠按照這樣的道理去實踐的人,估計100人當中不超過10個人吧。

  此處是站在修身養性的角度來說的,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這是最基本的'累積前行資糧的辦法。前兩天看見蕅益大師寫的《十大礙行》,裡面就有兩句也是表達相似的道理:(1)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2)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貪利毀生。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站在世俗成功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必修的課程。古往今來,我們多數人公認的成功人士,這一條是他們共同具備的品質。

  我這麼寫文字,同樣的還是有點落入假大空、不接地氣的感覺。那我就結合自身的情況,站在剖析自己的角度來認知這句話吧。

  前些天老師微信裡主動問我課程活動做的如何了,我說難得偶爾有那麼一兩個人。

  接著老師問道:“安守禪位否?”

  我回答說:“最近心態調整好了,就是有時候準備不足,可能有這個原因。”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生木,木生火。你要走這五步”。

  “以前老師給我排八字也是說要有仁義之心,建宏二字也是仁木要出來,跟著老師修學大道也是如此,從小到大碰到的坎坷也是這個原因。”

  我一直認為,這人啊,肯定是有使命要去完成的。或者與其說是使命吧,不如簡單來說,他心性中肯定有個最重大的問題需要解決的。具體這個最重大的問題是什麼,其實只要我們每個人靜下心來認真的總結一下,認真的剖析一下自己,是能夠發現的。回溯一下過往成長的經歷、成長的軌跡以及目前的狀態,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個隱形的規律存在的。

  對於我自己來說,正如對話中提到的,這就是我必須要解決的。說實話,這種必須要解決,的確是很無可奈何的被逼到絕境了不得不去接受、面對、處理。

  是否安守禪位,首先得思維認知你的禪是什麼,你的禪位在哪裡,這種禪的認知應該是一種歡喜的狀態;然後才是如何在平時生活工作中時時刻刻的安守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