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活,讓學生自由作文

感受生活,讓學生自由作文

  葉聖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衝擊著我,我有說話的願望,便想傾吐,於是文章就誕生了。”這說明創作的衝動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情。如果下筆前沒有對事物的認識,沒有心靈的體驗,沒有感情的波瀾,就不可能寫出好作文來。沒有寫的慾望,卻偏要寫,硬要寫,心裡一片空空的,那怎麼能寫好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注意引導學生生活情感體驗。

  記得去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學生在上早自習,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他們自不轉睛地望著窗外飛舞的雪花,還有的小聲說著。看那神情,他們是多麼喜歡呀。於是我就說:“美麗的雪花像在向小朋友們招手,小朋友的心已飛向雪花。我們現在就出去看,但要看清楚和想清楚:雪花怎麼飄下來的?你怎麼接住的?接到雪花是怎麼樣的心情?接不到又是怎樣心情?它是什麼樣子的?後來有什麼變化?其他同學是怎麼做的?等會兒請同學們說說、寫寫。”學生歡呼雀躍,跑向操場,有的用手接,有的用傘接,有的用帽子、圍巾接……有的在追著雪花,操場上一片歡笑聲。隨後學生口述自己觀察所得,然後寫下來。這次作文充滿童趣,寫得特別成功。一位學生寫道:“那雪花就像跟我捉迷藏,我去追它,它又輕悠悠地往上飄,只好靜靜地等,我仰著臉,它親吻著我,有時又很淘氣,鑽進我的'脖子,冰涼冰涼的。”字裡行間流露出喜愛雪花的感情,充滿了學生生活之趣。由於有了觀察,有了體驗,學生在作文中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當時的各種不同感受,表達了真情實感,體現學生特有的生活之趣。

  透過社會實踐引進生活的“活水”。作文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得越多,作文的思路也就越寬廣,越容易喚起表達的慾望,作文水平的提高就越顯著。如寫《雨中的校園》時,把同學們帶到校園裡,讓他們身臨其境地觀察校園裡的花草、樹木、操場、教學樓等景物,對比與晴天看到的景象有什麼不同。先從整體上觀察:整個校園在雨中好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接著看花草樹木的變化:雨中的冬青樹更加翠綠,花壇中的小草長出了嫩芽,梧桐樹發出了新枝。再觀察下課後同學們在雨中的情景。許多同學在雨中盡情地玩耍,享受下雨帶來的樂趣。有的說:“同學們的各式各樣的花傘,像在雨中盛開的花朵,五顏六色,美麗極了。”有的說:“花傘像會走路的大蘑菇,為我們的校園增添了美麗的色彩。”在引導學生觀察後,再調動其它的感覺功能,如先讓學生側耳傾聽下雨的聲音,學生有的說:“小雨‘沙沙’地下,雨水‘嘩嘩’地流,好像在演奏一組春雨的‘交響曲’。”再領著同學們到雨中淋一淋,讓他們找雨水落在頭上臉上身上的感覺。有的說:“小雨珠落在臉上,好像有一隻涼涼的小手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有的說:“小水珠落在我的頭髮上,像是給我戴上了無數顆細小的珍珠。”此外,教師還讓學生們張開雙臂,深深地吸一口氣,聞一聞新鮮的空氣。有的說:“清涼涼的空氣,吸一口好像洗一次肺,真痛快。”有的說:“帶有泥土味的空氣,吸一吸,讓人感到特別舒服。”經過這樣的指導,學生的感受更貼近事物、貼近生活,情感流露得更真實、更自然,學生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學生有生活體驗,胸中有話說,下筆如有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