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讀後感(精選15篇)

紅高粱讀後感(精選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高粱讀後感(精選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高粱讀後感1

  讀了莫言的《紅高粱》,心中激昂澎湃。頓時對東北高密鄉,滲透著熱血的黑土地,敬仰萬分!

  小說以家鄉紅高粱做為背景,描寫了以“爺爺”、“奶奶”為代表的家鄉人民與日寇進行殊死搏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兼具土匪頭目和抗日英雄雙重身份的“爺爺”粗野狂暴卻極富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剛烈如火而又柔情似水的“奶奶”則敢作敢當、蔑視傳統倫理還有大膽追求生命激情和幸福。他們周圍的鄉民以樸素,誠懇的民族感,愛國熱情,以及憤怒的報仇心裡投身於激烈的對日抗戰中。在血與火的衝撞洗禮中,在哺育生命的紅高粱黑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張揚生命的自由,高貴和激情。血腥地活剮,英勇地伏擊,殘酷地火拼,生命的野合等一系列讓人過目難忘的畫面構成小說的主體,具有極強的藝術衝擊力。

  藝術上,比喻、通感、擬人、象徵等各類修辭手法的有效運用,使小說意象豐富,感性十足,形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另外,小說在敘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它以14歲豆官的“童年視角”進行主體敘述,另加上“我”的回望補充,使不同的時空相互扭結,組成了一個完整統一而又藝術斑斕的藝術世界。

  被小說濃烈的感染著的神經,仍停留在東北高密鄉那片紅高粱裡,停留痛失母親的豆官身上……偉大的祖國母親軀體已被隔離的支離破碎,血跡斑駁。國已破,折斷的翅膀被異族人無情地欺侮摧殘著,踐踏著!不敢想象當時情況下人們是如何掙扎著生存下去的!祖國大地上不知有多少豆官們失去了母親的懷抱!

  紅高粱讀後感2

  《紅高粱》既是“尋根文學”的終結,也是“新時期”“新歷史小說”家族小說的起源。其中透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和人物的歷史邊緣性都給新時期小說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通紅的高粱地裡,灑遍了爺爺奶奶們、父親的、劉羅漢、劉副官、方六,“劉吹手”們的鮮血,也留下了他們輝煌的戰果——鬼子們的鮮血。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由此,透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那種噴湧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遊犁般地描寫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汪洋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著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在高密東北鄉那一片粗獷、野蠻的鄉土大地上發現爺爺、奶奶們那種強悍的個性生命力,自由自在、無所畏懼、樸素坦蕩的生活方式,從而痛感如今現代都市中人性的齷齪和生命力的萎縮。

  透過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使過往民間世界中所蘊含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

  紅高粱讀後感3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個小說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讚美生命是該書的主題。“是要透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那種噴湧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紅高粱》自身有一條完整的故事線,但這條敘事線大部分由文字感受來完成。作者著重歌頌一群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群。“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他們之中,有餘佔鰲,有劉羅漢,也有戴鳳蓮。

  其次,當我們面對《紅高粱》時,就會感知到《紅高粱》都被那輝煌的紅色所浸透。紅色是太陽、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獨特而強悍的語言,與眾不同的文體安排,在高梁地裡生動深刻地展現了那一時期的血與淚,強烈刺激著情感麻木的現一代人,演繹也什麼是傷與痛,什麼是真實與歷史,什麼才是人生,怎樣鑄就自己的一生,沒有思想與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滾打,怎能造就一部傳奇。

  第三,《紅高粱》的空間環境與造型描寫,都在努力尋求一種色彩的單純化和空間的神秘與闊大。一切瑣細的對比協調和過渡都被拋開,造成一種崇高神聖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間。《紅高粱》主要是兩個空間環境:高梁地和釀酒作坊,釀酒作坊體現出生命的遠古意識,如風雨剝蝕、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圓形門洞。而那片自生自滅的高粱地,則透著生命的神聖。當《紅高粱》上描寫高粱地時,它是作為一個巨大的自然生命符號群,舒展、盛大、堅強、熱烈、寬厚。《紅高粱》三次對高粱的渲染都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生命的整一性。當我奶奶淚水滿面、仰天躺在我爺爺踩踏出來的聖壇上時,《紅高粱》上一連出現了四個疊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這裡,高粱地是生命誕生的見證。而在日本人強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殘的震撼。

  記不清在哪裡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紅高粱讀後感4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裡便是那高亮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裡,一片血紅,無邊無際。

  《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構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於家鄉的抗日生活。在小說裡,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遊犁般地描述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粱地構成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紅高粱》中充滿對於人的個性和生命強烈的讚美。這種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是過往民間直接中所蘊涵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崇高生命的強力、讚美個性生命的偉大是莫言《紅高粱》的主題,這個生命主題會使我們想到西方近代以來的生命哲學,個性是尼采那種高蹈的生命意志。在那裡,莫言引出了一個關於“原始生命力”的主題。這一主題首先能夠透過其描述的野生的“紅高粱”這一富於象徵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確立。這些野生的、蓬勃的“紅高粱”,即使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糧食,有時他們生存活動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高粱地裡野合和打埋伏。“紅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北方中國農民的生命力的象徵。《紅高粱》顯然超越了其題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觀唸的含義,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活動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幷包含了更為深刻的關於生命力的寓意。與此主題相關,莫言筆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種有正統禮貌觀念所認定的所謂的“歷史主題”,而是那些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人群。在《紅高粱》中,參與那場應用的戰鬥的主角是一幫由土匪、流浪漢、轎伕、殘疾人之流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然而,正是在這些粗魯、愚頑的鄉下身上,莫言發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統的文化立場上看,這些人是歷史的“邊緣性人物”。他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大大僭越了禮貌的成規。他們隨意野合、殺人越貨、行為放蕩、無所顧忌,是未被禮貌所馴化的野蠻族群。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莫言賦予這種破壞性和生命強力以精神性,昇華為一種“酒精精神”,透漏了民族文化中所隱含的強悍有力的生命意志。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矚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覺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這生命力的女子。

  《紅高粱》中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國人光明磊落、直率坦誠,不避生死、敢愛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巍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紅高粱讀後感5

  這天回到家,一口氣讀完了莫言的《紅高粱》。內心各種情緒激烈地交織在一齊,久久不能平復。

  一向感覺自己是一個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個性厭惡的事物,不太愛對事物作出評價,總覺得萬物表現的狀態總有其內在規律,不能說絕對的好,也不能說絕對的壞。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個性是在欣賞完他人的作品之後我不太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很多時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時候,也僅僅變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體會吧。

  讀完《紅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見解和淺薄的文字會有損這篇中篇小說,但心中燃燒著一團火焰,不吐不快。

  不說小說的結構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敘事功力之深厚等這些語文考試答題時的條條框框,只談感受。

  《紅高粱》給我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是一個淚點以及笑點都極低的人,經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書看得淚如雨下。雖然在讀《紅高粱》的過程中也無數次鼻子發酸,但總是有一口氣堵在心裡,一種無法名狀的憤怒、委屈、痛苦交織在一齊的麻團堵在心口,讓我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眼眶通紅卻流不出眼淚的感覺。

  讀《紅高粱》的過程中,有三次因為太難過而讀不下去,起身平復情緒。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長工羅漢大爺被剝皮的情景。羅漢大爺是條漢子,直到被剝成肉核依舊沒有屈服,日本人毫無人性,殘暴得喪盡天良。

  第二次是伏擊汽車隊時,“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過去很多年後,“我”的爺爺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個年代,生命顯得尤為卑微而珍貴。隨便一顆子彈便要去一個生命,而那些犧牲在槍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閃著錚錚鐵骨。

  高密東北鄉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名,紅高粱也不再是一種普通的農作物。抗戰期間,山東高密甚至整個中國時時都在上演著這種悲壯的犧牲,獻血也侵透了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說裡的奶奶,大膽而果斷,充滿正義感。

  回過頭來想想,真就應慶幸自己生在了祖國和平而強盛的年代。

  記不清在哪裡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不知為何,突然間想到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紅高粱讀後感6

  黑土地上的《紅高梁》是莫言向中國當代文學奉獻的一部影響巨大的作品,我瞭解到這本著作已經被譯為近二十幾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他本書中創造了他的文學王國“高密東北鄉”透過“我”的敘述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祖先在高密東北鄉上演了一幕幕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舞劇。“我”的家族裡的先輩們,爺爺,奶奶,父親,姑姑等,一方面奮起抗擊殘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發生著讓子孫後代相形見絀的傳奇的愛情故事。小說敘述主體在我“父親”“爺爺”“奶奶”之間自由轉換。看似凌亂的劇情,其實字裡行間都瀰漫著紅高粱的氣息。無論是環境描寫還是認為動作語言的刻畫,都使我浮想聯翩,彷彿置身於東北紅紅的高粱地,原汁原味的東北鄉,在讀到劉羅漢被扒皮的那段,心裡面就是那種被割傷的悲痛,不敢再往下想象。在書中不由自主的感受到當年老一輩革命家對抗日的情結是在當代難得可貴的。而莫言筆下的文字卻在影子的旋照下更令人回味。書中洋溢著莫言獨有的豐富飽滿的想象力,令人歎服的感覺描寫,並以汪洋恣肆之筆全力張揚中華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稱當代文學中劃時代的史詩精品。

  莫言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用高密東北鄉這一小片地方間接但生動地演繹著整個中國的混亂局勢,國民黨的奸詐和近害,土匪的猖獗,八路的艱苦,頑強,不怕死,日本侵略者的滅絕人性的姦淫虜掠,兇惡殘暴,讓人看而寒齒。我一直很在意抗日戰爭時期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怎麼去渡過每一天的,日本鬼子的狼性,偽軍的欺壓。而今我們卻怎麼也找不到那種挺爺爺奶奶講抗日的事情那種氣憤,惱怒的感覺了。

  讀完莫言的文字,我所瞭解的不僅是往事的銘記,從另一方面是很佩服在一個作家筆下的文字竟然變得如此的針鋒現對,活靈活現。莫言用他獨特而強悍的語言,與眾不同的文體安排,在高梁地裡生動深刻地展現了那一時期的血與淚,強烈刺激著情感麻木的現一代人,演繹也什麼是傷與痛,什麼是真實與歷史,什麼才是人生,怎樣鑄就自己的一生,沒有思想與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滾打,怎能造就一部傳奇。獨特的極富張力的“高密東北鄉”語言造出一個個血肉豐滿獨具個性的鮮活人物,紅高梁黑土地構成了一個真實又神密。

  紅高粱讀後感7

  我沒看過電影《紅高粱》,當然這之前也沒看過原著。直到這次讀書苑提到,於是上網找來閱讀。感覺莫言一方面傾注了大量的感情,一方面熟練地賣弄著小說的技巧,倒敘插敘,讓整個時間線索混亂,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也給了我不少的考驗。

  《紅高粱》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並非像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小說,塑造的是完美的愛國抗日英雄,書中塑造的一些抗日英雄卻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複雜體,他們是一群獨特的,有著鮮活的生命與人性,那應該就是紅高粱特有的吧!

  全書的高潮“餘司令伏擊鬼子,‘我奶奶’犧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後面抽絲剝繭般地展開餘佔鰲和“我奶奶”的愛恨情仇,講述“我奶奶”生前身後的各種故事。

  整體以膠平公路的伏擊戰為主線,其間穿插著回憶,使人不斷聯想在這片高粱地裡發生的故事。字裡行間都瀰漫著紅高粱的氣息,那應該是東北鄉才有的氣息。粗狂、野性又火辣辣的充斥著熱情。

  讓我很難懂得,對這樣的高粱地是什麼樣的感覺,一開始的死屍、血腥、惡臭、汙泥、吞噬屍體的野狼和蠕動於其間的蟲子,混雜在高粱地裡,混雜在黑土地裡,就有種說不出的厭惡。以至於在讀到劉羅漢被撥皮的那段,除了心裡的一種被割傷的悲痛之外,更多的是一股翻江倒海般的噁心,於是不敢往下想。

  小說中個性的女性人物很多,但是在那高密的紅高粱地裡,“我奶奶”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釋放她生命的色彩。甚至她的死也與眾不同是為餘佔鰲的隊伍送飯時被敵人打死。痛痛快快地生,轟轟烈烈地死,使“奶奶”成為小說中的一大亮點。

  莫名其妙冒出的想法有很多,卻不知道哪裡來的,大概是對戰爭觸目驚心的描寫,或者我根本沒有讀懂。但是,內心總有那麼一點抽搐。但書中那些英雄豪傑加流氓的氣魄,卻正是藉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犢之蠻勁,讓我深深地記住它是一個發生在東北高粱地裡的抗日故事。

  紅高粱讀後感8

  對於莫言的小說,除了《紅高粱家族》,我真的沒有再細讀過其他任何一部。因為自這之後,我對購書對閱讀越來越挑剔,價格的幾何式增長,質量的幾何式下滑,時間精力與工作的矛盾,當然個人喜好是最重要的。但不管怎樣,隨著《諾貝爾文學獎》地揭曉,莫言以及他的著作已在國內颳起了一股強勁的旋風。即便幾十年前的那部紅極一時的電影也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自然也包括我在內。

  其實自聞說莫言得獎後,雖然心裡也有些小激動,也沒有為長時間的冷淡他的作品而後悔,可《諾獎》畢竟還是極具分量的,不說文字,但是這超過百萬美金的獎金,已足已勾起你的慾望去讀了,看到底是否物有所值。遺憾的是動作稍顯遲了,一連逛了幾個書店,莫言的書全面斷貨,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全面上貨。而我並沒有灰心,幾乎一有閒空便往書店跑,生怕再次錯過。如此看來,莫言獲得了百萬,而書店恐不止這個數字了,呵呵。

  等待的日子有些漫長,雖然書架上仍擺著多年前的《紅高粱家族》,可已讀了多遍了,硬是懶得再去動它。

  忽地就想起了這部電影。初看此片的時候還值懵懂,這麼多年過去了,除了那滿眼的中國紅,讓人恨得切齒的日寇,再沒了其他。的確,二十多年了,人們提到這部電影的時候,首先印入腦海的便是無邊無際的紅色。紅高粱,紅花轎,紅蓋頭,酒叫“十八里紅”,歌中唱著“紅袖樓”、“紅繡球”,還有那熱烈如火的慾望,充滿國仇家恨的血腥。張藝謀用一場紅色風暴襲擊了人們的眼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除此之外,影片所釋放出的野性自由,粗狂放蕩,激情喜悅無不蘊含在這紅色之中。如此一片鮮豔,熱烈,莊重,靈動的中國紅怎能不給眼睛和心帶來難以抹去的光影記憶?

  影片中那片如汪洋湧動的的紅高粱,莫言講那是野生野長得,正因為這才給了人一種原始的美麗與震撼,它們有著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國北方農民生命力的象徵。文學表達的是文字的、靜態的美;而電影是感官結合的體驗,動態的美。文學藉助電影的影象,使之真正成為廣泛的大眾的藝術。於是莫言把這片紅高粱交給了張藝謀。張藝謀說:要透過塑造人物的個性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那種噴湧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於是自莫言筆下流淌出的那片狂野的紅,被張藝謀恰到好處,酣暢淋漓地呈現到了我們眼前。

  儘管電影表現的主題是抗日的愛國主題,但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尤其是悲愴的結尾,在當時國內純粹的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大背景下,是那麼的不同尋常,如一輪新陽。事實他成功了。憑藉這部電影,中國人第一次拿到了國際性大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從此世界開始關注這片“紅色的土地”,讚美中國新電影。

  真的不知是張藝謀成就了莫言還是莫言成就了張藝謀?而現在,我或者我們幾乎忘記了張藝謀曾經是這樣的導演,充滿原始的張力,簡潔粗獷的手筆,不拖泥帶水,不嬌柔造作。

  中國的電影似乎正在世界的舞臺上漸漸褪色,但時隔二十多年,莫言卻給了國人一個驚喜。早就對國產電影失去了信心,只希望莫言的獲獎能給同樣萎靡沉淪的國內文學帶來一線曙光。

  電影來緣於文學,文學造就電影。

  紅高粱讀後感9

  最近因莫言獲得諾貝爾獎而跟風去拜讀了他的成名作《紅高粱》,覺得如果你沒有看過電影《紅高粱》,那麼你是幸運的,因為紅高粱的小說更加精彩,更加真實。電影《紅高粱》事實上只是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中的一角,並不是說電影如何,而是一向以來,圖書能夠給你更多的想象空間。

  《紅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間立場上講述的一個抗日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或許是更加真實的角度去詮釋那個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虛擬家族回憶的形式把全部筆墨都用來描述由土匪司令餘佔鰲組織的民間武裝,以及發生在高密東北鄉這個鄉野世界中的各種野性故事,在驚詫於一件件事情的同時,莫言也讓你領略了一下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風采紅高梁》都將展現的時空設定在抗日戰爭時期,並一齊顛覆了傳統的抗戰影片。抗日戰爭這段記載著民族傷痛的歷史,一向是中華民族。《紅高梁》的“我爺爺”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卻了抗戰電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們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殺死日本鬼子也只為的是報已“私仇”。藝術創作的一個廣闊舞臺,民族危亡中的苦難與拯救為藝術創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間。《紅高梁》透過“我爺爺”和“我奶奶”最原始的感情,洗淨了積壓在中國農民身上的數千年的封建塵土,釋放出埋藏在塵土之下殘存的生命之火,表達出對人性與本能的極度推崇。

  《紅高粱》更是一舉摘得金熊桂冠,擴大了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被柏林電影節評委認為是中國大陸電影於西方世界的“創世紀”,第一次讓西方世界知曉中國內地“有電影”。

  紅高粱讀後感10

  《紅高粱》並不是十分具有現實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種對民族文化的尋根。相反,在這個聯絡三代的以過去時回敘出來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個未來意義的人格,是一種人格理想,超越了具體的社會表層,具有人的本性與本質的深度,《紅高粱》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因此。

  擺在讀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個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對一個世界的生命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陽崇拜“的神話中。《紅高粱》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農民的書籍,它的視角已從傳統的對土地的禮讚轉向了對生命的禮讚。故事的超常特點決定了敘事的非現實性,故事的地點也被淡化。在《紅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會最基本的結構——村落。《紅高粱》的所有敘事元素與視聽元素都在為這種自然生命的熱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風格服務。

  在莫言的心裡,爺爺(父輩)充滿了讓人著迷的男性的力與美。爺爺是一個橋夫,但卻膽敢為了奶奶,為了一段”“去殺人;他本是個農民,卻為反抗日寇而成為”餘司令“。奶奶本是一女子,卻也感愛感恨,深明大義,具有男子漢的氣魄。就連當時年僅十多歲的父親,也是一個敢拿起勃郎寧就射的小英雄。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過的人們,他們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輝煌“”淒涼可人“”愛情激盪“的紅高粱,就是莫言要尋找的故鄉,要尋找的精神家園吧。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觸,卻不知道來自哪裡,因為觸目驚心的赤裸的戰爭描寫,還是離我遙遠卻感覺似曾相識的高密鄉的味道。或者,這些我根本沒有懂得,或許我什麼也沒有從這本書得來,但是,內心總有那麼一點抽搐。我會想象著靜靜的躺在高粱地裡,嗅著黑土地的芬芳,聽著烈風拂過高粱頭顱的瑟瑟之聲,還有滲透在空氣裡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抹去眼裡的那份聰明伶俐,摘下頭上的家兔耳朵,純粹的沉浸在這片高粱地裡,浸泡在濃濃的高粱酒香裡。

  紅高粱讀後感11

  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從路兩邊高粱地裡飄來幽淡的薄荷氣息成熟的高粱苦澀味甘的氣味,當我合上書,一切如在眼前。我彷彿真到黑土地上週遊一遭,回到了那個年代,在匯聚成海的高粱紅中,尋找那生命中的色彩。在一望無際的血海中,在澄澈如許的蒼穹下,我找到了高粱的自然,去感受那無法抑制的蓬勃,我看到了高粱寧折不彎一片片倒下,血色籠罩了天空,火紅之中,是那百折不撓的生命力和民族魂。

  自然是新生的綠和熾熱的紅。

  將一個人放於什麼樣的環境,便會產生什麼樣的性格。無邊無垠的高粱海,蒼茫遼闊的天空也造就這樣的一批人。他們各有性格,個性鮮明,彷彿從天地間脫生出一半,無拘無束,敢愛敢恨,敢想敢做,他們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天真固執地堅守所愛之人,他們或許不明白信仰是為何物,但面對槍林彈雨,還是拿起了武器,拼盡全力的去保護生養自己的故鄉和家中的妻兒;他們或許不知此去是否還有歸期,但仍是點點頭,回望炊煙裊裊,投身長霧漫漫中,正如號子所喊,“大膽走,莫回頭”。

  蓬勃是高昂的頭和血染的土。

  長霧漫漫,不見其道,他們將自己隱藏在一片綠與紅中,攥著tu槍tu炮,奔襲在這洸洋的血海中,一淺一深地延長著離家的距離,俯身嗅到泥土的芬芳和霧的沉重,天邊掛著一勾魚肚白,而熟悉的炊煙

  也終淡化消逝。一路上,他們強打精神,彷彿不知疲倦,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插科打諢,撥開一片高粱,沒走幾步便又被高粱籠罩,像個迷宮,他們恣意地笑著,像奔赴一場盛宴。那裡,自己將化身為火紅的高粱。而日寇,只能是圍困在中間的野雞野鴨,日寇已將鐵蹄伸向這裡,是時候告訴他們,這裡是高粱海,這裡是中國地。

  生命力是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面對日寇的殘暴,他們表現出頑強的生存意志和不屈的鬥爭精神。正是源於這種生命力,源於對自由生命和生活的熱愛,源於對家鄉對妻兒的愛戀,當年輕的生命一個個倒下,如高粱隨風飄揚蕩,他們的身軀定格在落地的一瞬,鮮血還在流淌,浸入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如同火紅的高粱濃烈的高粱酒。他們和這片生機勃勃而又不乏野性和傳奇的土地已融為一體了。

  愛國魂是無畏的戰鬥和不悔的青春

  太陽從天邊升起,撥開濃霧,放出萬丈光芒,將陰暗驅散。他們安靜地躺在地上,金光籠罩,彷彿睡著了一般。或許,他們不懂得什麼叫愛國,他們只是為家鄉為親人挺起血肉之軀,或許他們也懼怕死亡,踏上晨霧告別家鄉,一切心甘情願,沒有人逞強;或許在最後一刻,他們也曾後悔,沒多看妻兒幾眼,留她們在炕頭盼望;或許,這結束之後便可回到家鄉,仔細回想,這一路跌跌撞撞只望天倫共享。

  或許,似海的高粱記錄著這一切,為訴說生命的釋放、迸發與飛揚,便如血海般紅得洸洋。

  紅高粱讀後感12

  小說當中的紅高粱地祖輩們紅色歲月的見證。這片土地孕育著氣宇軒昂、有血有肉、正氣凜然、奮不顧身為著心中的愛國之情而頑強抗爭著。高粱的紅就像那群英勇的戰士們的鮮血,拋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只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沿著大片大片的高粱地,前往公路伏擊日本鬼子的路程當中,作者不斷地採用插敘和補敘的手法,讓人物關係不斷清晰,故事情節不斷豐滿,最後,以伏擊戰的勝利來完整父輩們的人物形象與不屈靈魂。

  小說當中充斥著對高粱地的大量描寫,透過對這一意象的刻畫與描寫來烘托出一方水土之下的一方人。這片土地是美麗溫和的,因為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那麼溫順,人與自然其樂相融;這片土地是醜陋齷齪的,因為見識到了許多骯髒的人心,泯滅的人性;這片土地是聖潔超脫的,因為千千萬萬個乾淨的魂靈在茂密的紅高粱地上野蠻生長;這片土地也是最有人間煙火氣的,英雄酒肉,不拘小節,應有盡有,人兒痞而不壞,勇而不蠻。就像前文所言: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醜陋、最超脫最世俗、最聖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

  小說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片段,其一是羅漢大爺被當眾剝皮削肉的令人驚世駭俗的場景;其二是餘司令大義滅親,槍斃餘大牙的場景。前者可謂是見證了人性裡最深處的惡,當眾凌遲,不僅僅是對被害者的侮辱,也是對在場百姓的心理逼迫,人心是得有多險惡,本性裡是有多冷酷無情才能做得出這樣的事情。這種對人命的無視,對人的尊嚴的踐踏,在抗戰時期數不勝數,大屠殺、人體細菌實驗、慘絕人寰的酷刑……都是喪心病狂到令人髮指的。而那些被屠殺、被犧牲、被虐待的人們,大家都是普通人而已,卻在特殊時期被迫成為了炮灰和英雄。後者其實是底層民眾對於女性權利的一種認可與維護,也是革命的一種需要。餘大牙侵犯了無辜的女性,倘若在封建時代,在男權社會的長期壓迫之下,女性的人權的不值一提的,最後只會不了了之。雖然餘司令一開始也是為難也是糾結,但是最後他還是走了大義滅親的道路,這其實在我看來是對女性尊嚴的尊重,也是破除“男尊女卑”、“女人必須為男人服務”的糟粕殘餘。

  《紅高粱》這篇小說好像是中國抗戰時期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在這裡人性美與人性醜都能夠發掘出來,當然,最重要的應該是不忘父輩們燃燒自己的歲月,換取了如今的和平盛世,對此恩德,不管多久都要銘記於心,也更要學習他們,一如既往地艱苦奮鬥。

  紅高粱讀後感13

  本人看書很少,也沒什麼文學素養。

  這是看過的莫言的唯一一本書,看過之後覺得是值得推薦的。

  首先作者寫作角度很獨到,全文站在一個自始至終沒有出現過的我的角度來寫,寫我的爸爸,我的奶奶爺爺。

  特別喜歡奶奶這個角色,說她風流,但我卻認為她從未乾過什麼出格的事情,她美麗堅強,愛國善良,在我心中真真就是一個好榜樣。

  看了這本書的一些書評,有人說這本書的敘述平白,可能是我現在看得還太少,覺得紅高粱的文字非常精彩。有好一些描述,都極大地調動了我的情緒,比如有一段描寫各種食物的,用了動物糞便來做比喻,真真噁心;還有描寫戰爭中受傷的人物,那畫面那血腥;還有描寫那個的,讓我看了很不舒服,這個非常不喜歡。

  想到什麼寫什麼,就這樣吧。

  紅高粱讀後感14

  莫言小說《紅高粱》,其大致情節是這樣——

  在山東高密縣東北鄉一帶,生活著一群有血性的人種。有個叫戴鳳蓮的女子,該當要出嫁的年齡了,愛財的爹媽將她許配給燒酒作坊單家做媳婦。哪知單家之子患有不治之症,流膿血淌黃水誰嫁他誰就毀了。轎子頭餘佔鰲實際上是土匪頭子,也許是出於拯救戴鳳蓮的目的,在她嫁到單家沒兩天,他就將單家父子殺了,並在高粱地裡要了她。

  戴鳳蓮留住準備散夥的長工們,成了燒酒作坊的新主人。為頭的羅漢大叔,繼續主事。他還負責飼養東家的兩頭大黑騾子。

  日本人說來就來。進村抓民伕為他們修公路,劉羅漢與騾子一起被抓去。公路橫跨墨水河,河上原木橋不行了,不可以載重汽車,要修石橋。羅漢大叔搬石塊過程中遭遇監工毒打,產生逃跑念頭。夜間本已成功脫逃,因要一同解救出騾子而再次被捉。日本人將劉羅漢剝皮示眾,激起民憤。

  一民女喜歡上餘司令下屬任副官,前往找他時誤入餘司令叔父處,並遭其強破。任副官以離任相要挾,要求正法餘大牙。千兵易聚,一將難求。餘司令為嚴肅軍紀,揮淚斬叔。

  “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裡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小說集中筆力,講述一次抗擊日軍的伏擊戰的經過。餘佔鰲率部隊在公路兩側的高粱地裡埋伏,準備狙擊從橋上經過的日本人的汽車隊,為羅漢大叔報仇。戴鳳蓮親自為部隊戰士送飯,途中被前來的鬼子槍彈擊中。餘佔鰲與敵人激戰,燒了敵人汽車,擊斃鬼子一少將,雙方傷亡慘重。戴鳳蓮血灑高粱地,成為抗日烈士。

  作者著重歌頌一群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群。“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他們之中,有餘佔鰲,有劉羅漢,也有戴鳳蓮。

  戴鳳蓮在彌留之際,有一段對生命的留戀和熱愛的話:“天賜我情人,天賜我兒子,天賜我財富,天賜我三十年紅高粱般充實的生活。天,你既然給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寬恕了我吧!”“天,什麼叫貞節?什麼叫正道?什麼是善良?什麼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過我,我只有按著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什麼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幾眼這個美麗的世界。

  這些發自肺腑的充滿思想光輝的語言,豐富了小說的意蘊,增添了小說的閱讀魅力。

  紅高粱讀後感15

  傷秋的情懷噴薄而出的是一種火似的壯烈,就如整個電影所表現的濃重而悲壯的紅色基調。似乎熱烈的有些許壓抑,那是灰暗的現實所帶來的壓迫感。張藝謀的獨到眼光,顧長衛的細節勾勒,在陝北的黃土地上,用民謠唱出它的質樸和熱情,用最直接的“野合”宣誓著對舊禮教的反抗。高高的紅高粱,紅紅的高粱酒,一切都似乎暗喻著某場一觸即發的戰爭即將要展開

  看《紅高粱》我深深的喜歡上九兒,九月初九生的丫頭,不甘被控制命運的質樸農家女。痛恨父親將自己與一頭大黑騾子相提並論,絕望的憤怒吼叫:“你跟你的騾子過去吧,我再也不回來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個封建禮教,包辦婚姻的束縛。她是叛逆的,但卻是有思想的,用剪刀護衛自己的貞潔,熱烈而執著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許那個抬轎的,有黝黑結實身軀的北方漢子,鋥亮的光頭是粗獷而不羈性格的縮影。她是勇敢的,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愛情或許已經變成反抗的最好載體,所以她不顧世俗的偏見和閒言碎語,早已在心底下定了決心。作為一個女掌櫃,一個有家業的女人,她是大氣,真摯和勤勞的。她用她的誠懇和聰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幫兄弟,用自己的勤勞和能幹,是家業在發展鍾整整日上。

  高粱酒,紅紅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軀卻是毅然的堅定和無怨……沒有悲傷的流淚,卻依然記得她淡定從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動人。她是鎮定的,當日寇來侵,她和高粱地裡的人選擇了戰鬥,保衛家園,這是怎樣的毅然決然啊?

  紅,火一般的熱烈,血一般的驚心。紅紅的高粱地,紅紅的落日,紅紅的讓人驚心的熱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激情燃燒的歲月裡遇見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