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逆推優秀教案設計

《黃河象》逆推優秀教案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黃河象》逆推優秀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找已知明結果

  找出已知,是為了使學生明白科學家之所以這樣想象的依據。在教學第一段時,先讓學生理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有兩大特點:“高大”和“完整”,再提問:①這兩個特點中,哪一個特點寫得比較詳細?②你從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這具黃河象骨骼化石儲存得很完整?待學生從字裡行間尋找出化石儲存完整的語言因素後,教路突然一轉,以設懸念:“黃河象骨骼化石為什麼儲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樣發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後一段)的內容。採用“討論法”,讓學生明白化石儲存完整的兩個原因:1。上級的正確指揮;2。黃河象失足落水後在原地沒動。緊接著用:“你怎麼看出來的?”進行追蹤提問,以達到如下認知:

  失足落水←斜插沙土、腳踩石頭

  原地沒動←各部分骨頭互相關聯

  然後直奔課文字質所在,設問:科學家怎樣推想出它是“失足落水”的?依據何在?以大跨度的跳躍,形成了溯源教學的起點。

  二、導逆推溯原因

  承接以上設問,即進入對第三段的學習。教學時,先讓學生看二、三、四節,要求學生用三個字分別概括這三節大意。當學生用“熱、渴、陷”三字概括後,並不急於讓學生學“熱”一節(第二節),而是引導學生議果——“陷”(即第四節)。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陷”字,開動腦筋,自己對第四節設計問題,並從中選取較合理的問題(如:黃河象是怎樣一步一步陷於淤泥而死的?)讓學生讀讀、圈圈、想想、議議。與此同時,還注意讓學生在學習第四節時不忘第四段中的“已知”,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這種假想並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有根有據的。如由“腳踩石頭”可想到“右腳踩在橢圓形石頭上往下陷”;由“骨架斜插沙土”想到“身子一側,栽進水裡”的細節。這樣,前後照應由已知到未知,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學完了第四節,便引導學生從“陷”這一結果進行逆向思維,透過層層因果關係的推理,讓學生知道致使黃河象“失足落水、陷於淤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見下圖:

  接著,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練習說話。(如因為天氣很熱,所以黃河象感到口渴。)透過這一組“因果”關係句的'訓練,既讓學生得到了思維訓練,又使學生感到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之周密和合理。

  三、練順推求驗證

  為了使逆推教學既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溯原因”以後,又讓學生順著“熱→渴→陷”的路子,練習順推,以驗證黃河象失足落水,陷於淤泥所具備的種種必要條件和科學家假想黃河象來歷的充分依據。教學時是這樣安排的:①讓學生順著“熱→渴→陷”的路子根據板書提示覆述黃河象失足落水的全過程。②完成填空:

  這樣,變中有序,講練結合,既落實了“雙基”,又使教路、學路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趨於同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