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後感五篇

《大秦帝國》讀後感五篇

  是一部以秦國為主要視點來展現戰國時代波瀾壯闊的史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大秦帝國》讀後感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大秦帝國》讀後感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範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於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為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並列爭雄,向天下發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後出治秦之策,後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後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製定自己的策略,然後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秀人才的好辦法,

  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度;

  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

  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境,讓未來的優秀骨幹更加了解基層。

  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裡,來到這窮鄉僻壤已經自感降尊紆貴,內心期盼著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並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計程車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計程車子們給秦國散佈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篇二:《大秦帝國》讀後感

  每觀秦史,總會被其波瀾壯闊所震撼,萬里長城、九原馳道、都江堰、鄭國渠、阿房宮、兵馬俑……人們無法想象這個僅僅存在十餘年的短命王朝竟能興建諸多氣勢磅礴的超級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積之,締造這些奇蹟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荊斬棘,而將老秦人締造成奇蹟的則是一個衛國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膽魄和卓絕的才具在積貧積弱的秦國力行變法,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斗轉星移,原來六國不齒會盟的秦國蛻變成六國談而色變的虎狼之國。

  我們驚歎於商鞅變法之化腐朽為神奇的同時是否也在思考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處?如果說商鞅變法將地處西陲蠻荒落後的秦國引入東方文明社會的發展軌道最終促成秦國崛起,那是浪漫主義者的情懷;如果說商鞅變法規整了社會秩序、團結了老秦部族的戰鬥力量,那是形式主義的見識。

  商鞅變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徹底的社會變革,是從根本上變革了奴隸社會的生產關係,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為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大繁榮創造了條件。

  篇三:《大秦帝國》讀後感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為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麼,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後,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梁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採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捨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為閼於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於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看到這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著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為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絡群眾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篇四:《大秦帝國》讀後感

  昨天看了《大秦帝國》一至七集,對秦獻公的繼位選人獨到的眼光及方法所歎服。秦獻公被魏軍狼毒箭所傷,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慮傳位的問題,但讓他頭痛的是傳位給那一個孩子。

  兩個孩子各有所長,長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擁戴,為了使王位傳給真正能帶領秦國走向富強的君王,秦獻公可謂用心良苦,採取了冒雪前往老乒營地,聽取老乒對傳位人選的意見,最後秦獻公聽取了與他出生入死,馳騁沙場老乒的建議,傳位給了二公子渠梁,即歷史上有名的秦孝公,歷史同樣也證明了秦獻公選人之正確。秦獻公選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鑑和參考。

  透過秦獻公選繼位人劇情,也給我們在工作中如何晉升一個管理幹部或觀察一個人是否值得培養帶來啟發,具有以下特徵的人值得晉升和培養:

  1、遇事臨危不懼,頭腦清晰,應變能力強;

  2、具有大局觀,團隊、組織及公司利益大於私利;

  3、具有獨立思考及分析辯別能力;

  4、做事能夠抓住重點,抓住問題的本質,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篇五:《大秦帝國》讀後感

  歷經六個月,終於讀完了《大秦帝國》這部長卷歷史小說,它描述了秦帝國興亡生滅的過程。在那個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面臨之危的秦國於山東六國的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斷指立碑,變法圖強,徹底變革,努力建設,統一政令,經過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餘年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終於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

  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時代,使中國農業文明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型。這雖然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但是在今天看來,也能帶給我很多啟迪。

  變革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長遠宏大的志向。強國有強人,強人之所以強,是因為強人皆有強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國卑秦為國恥,斷指立碑,樹立變法強國的決心和志向,然後才有了商鞅變法一系列的行動措施,為秦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要組織變革是極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改變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組織領導人有強烈的變革之心,能自始至終、矢志不渝,以鐵腕手段推動,全力以赴;

  當然還要有好的變革方略,如何變?變向何方?分幾步走?誰來出謀劃策,誰來推動變革,擔當重任?此兩者是連在一起的,選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沒有好的謀才,不會有因地制宜的變革之法,沒有強有力推動者,光是紙上談兵,誇誇其談,不能執行到位,也不會有好的成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