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永恆讀後感(通用16篇)

人與永恆讀後感(通用1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與永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

  提筆之前,我重溫了一遍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恆》。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於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裡,可能在腳印裡,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說。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徵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麼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麼是終成眷屬後的厭倦,就如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於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麼人什麼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於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著這份禮物,可以微笑著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做喜歡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這個社會,經濟發展,旅遊業發展,大自然遭受破壞。周國平說:“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對一個直接面對於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的確,旅遊業發展到哪裡,就敗壞了哪裡的自然風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莊的一座小橋上,每個臺階都擠滿了人,那場面壯觀得讓人忘了周莊應有的古韻。“自然”在慢慢丟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樣,慢慢丟失。

  我合上這本書,思考人,永恆;思考愛,孤獨;思考自然,生命。思想又變得混沌。有個哲學家說,從混沌到清醒,再復歸到混沌,稱之為徹悟。我才剛剛混沌,心靈的路很長很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2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恆的探索。《人與永恆》,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組合竟滲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後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定理二、人是註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於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高三的我會因為作業寫到很晚而發出一種無名怒火,仇視時間的催促和高考的審查。我會因為一次考試的成績不好而擔心一週。我會因為一大早起來帶著瞌睡,頂著寒冷上學而抱怨。可是,這些痛苦並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過後笑一笑呢?仔細觀察,幸福可謂無處不在。頂著寒冷回家後桌上熱水帶來的溫暖,和同學們一起為班級的付出,家人團聚後坐在一起聊天的快樂,身邊每個人的笑容,給我的不都是一種幸福嗎?對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為我已擁有很多;對痛苦我不再厭惡太多,幸福會填補這片空白。“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後,去發現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麼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於捨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

  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3

  《人與永恆》一書記錄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正存在於每一個感受著思考的人的頭腦裡。當人們為了生活忙碌,忘記了思考,作者卻將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出來,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脫、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恆等26個話題。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恆》,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滲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下面我將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最喜歡句子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談談我對這些句子的感想。周國平先生是個愛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樣從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幽默是一種輕鬆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會,學不了。有一本雜誌聲稱它能教人幽默,從而輕鬆地生活。我不曾見過比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式態度,它要求與生活保持一個距離,暫時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發現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寧說,人這時成了一個神,他透過對人生缺陷的戲侮而暫時擺脫了這缺陷。那種毫無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隱蔽的諷刺聽作誇獎,又把善意的玩笑聽作辱罵。”我們喜歡和幽默的人相處是因為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歡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種能力能給人帶去歡樂,我們在羨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時卻忘了原來不苟言笑的我們也有這種能力。正如周國平先生說的那樣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只要我們對生活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我們會驚奇的發現生活回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幽默而已。

  “閒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閒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裡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裡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在大都市的繁華中生活久了,感覺自己曾經澄澈的心都變得渾濁了,偶爾迴歸一下大自然,給自己的心放個假,到個恬靜的地方清洗一下內心的濁氣也不錯,或者就只是靜靜地一個人坐在房間裡放空一下頭腦,什麼也不想,試著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態度決定一切,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著的時間就那麼幾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這麼多,可是享受不等於幸福,我們在苦苦追尋這些身外之物的時候為什麼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身邊的幸福呢?為什麼不駐足觀賞一下路兩旁的美景呢?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信則有不信則無”相信有幸福的人他會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熱愛生活,去從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會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頹廢自己。

  我沒有周國平先生那樣的智慧,但我還是會學著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4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恆等多個話題,內容精闢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帶來一股清風之餘,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對於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甦。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著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於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曬的微微發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溫暖和美好的小細節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的。生命的妙處在於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於感悟。一片旋轉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雲,一隻飛翔於紅霞的孤鷲,所蘊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那麼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髮絲上,手心的溫度也隨著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著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將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合體。春夏秋冬的迴圈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恆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並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5

  死亡向來是中華文化所避諱的話題。季路曾問孔子關於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專注於人世間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後,其本質是對死亡的迴避。周國平說:“西方的哲人大約會倒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一語道破中西哲學分野所在。

  哲人與詩人不同。詩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發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哲人不滿足於此,較之悲嘆,他們更希望透過理性剖析死的本質。對於他們來說,要排除死亡的困擾,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對死亡問題進行思考的哲學家,無一不試圖規劃出面對死亡正確及理智的態度。當這種態度被構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種思想。

  例如功利主義。它主張追求“比較大幸福”——既然死無法避免,就不必去考慮,重要的是好好活著,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比較明智的態度。伊壁鳩魯說:“死於我們無關。”“我們活著時,死尚未來臨;死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他提出,我們應當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既不厭惡生存,也不畏懼死亡”,享受人生的快樂。中國儒家學派盡人事、聽天命的主張亦屬此類。總而言之,重生輕死,樂生安死。這樣理智的現實的態度為多數哲學家所倡導,也易於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時賦予他一切,比較後又差遣死亡將其全盤奪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這常使人有一種近乎殘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過來:人皆不死,獨我亡,那他一定會覺得很不公平,痛苦會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數倍。除了英雄主義的自願犧牲,共同受難比單獨受難更難以忍受。人的靈魂被平分成兩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於終有一死的肉體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尋求過“長生不老藥”,想以此達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嚮往?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未被比較早沉思死亡問題的哲學家漏過。盧克萊修說:“我們永遠生存和活動在同樣事物之間,即使我們再活下去,也不能鑄造出新的快樂。”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迴圈往復的,一個人在此時或幾千年後看到的同樣事物,對他來說沒什麼兩樣。天下將不會有新東西,永生不值得嚮往,且是荒謬的。

  死亡像太陽般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扭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著,感覺到它正步步逼近,將它的可怕陰影投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世上比較確鑿無疑的事實,它不可避免。但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又會覺得不可思議——人人都會被投下這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怎能讓人無動於衷呢?人生的終點是死,而死又意味著生前意志的虛無,那人生豈非是虛無?是,也不是。對於歷史,個人的意義接近於無;但對於個人,歷史的意義也接近於無。在歷史面前,個人何其渺小;在個人面前,自我卻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義那樣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當成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倒不失為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這一點除了愚者及歷盡滄桑的智者,很難做到。一個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從此會留下幾乎不愈的創傷。

  我們對於自己活著這件事太習慣了,對於死卻很陌生。想想看,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活著,從未死過!人們常把死亡比作是無夢的長睡,以此安慰自己。可兩者區別一目瞭然:酣睡的痛快在於醒來後感到精神飽滿,長睡不醒,還有什麼痛快可言?

  像死亡般的無感狀態絕不能說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覺為前提。人之所以戀生,正是因為活著能感受到周圍世界帶給他的各種感受。人之所以厭惡死,也是因為死剝奪了他感受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長睡,而是永遠不在場。

  死亡是個體意識的毀滅。倘非自欺欺人,從中絕找不出正面的價值來。然而,思考死卻有價值。它能讓人以超脫的心態面對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義。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6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恆》,是他寫下的內心的感思,書中道出了人生真諦。我讀後的感想如下,特與大家分享!

  一、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

  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周先生說“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適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我想開花是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有多遠,只是呼吸之間,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傷與快樂!與其悲傷生活還不如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二、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識。

  周先生語錄:“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此書讓我心靈沉澱,免除浮躁。懂得去學會享受孤獨。

  三、對以前的我產生思考。

  我活著,不單是為了體驗生活,辛酸的,痛苦的,這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歡樂和痛苦是我們應具備的。我們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記了永恆和無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這本書,《人與永恆》,讓我思考永恆,鞭策自己做個有深度的人,學會從容,試著坦然!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7

  非常喜歡《人與永恆》中作者周國平給自己定的一個原則“每天夜晚,每個週末,每年年底,只屬於我自己。在這些時間裡,我不做任何履約交差的事情,而只讀我自己想讀的書,只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如果不想讀不想寫,我就什麼也不做,寧肯閒著,也決不應付差事。差事是應付不完的,唯一的辦法是人為地加以限制,確保自己的自由時間。”

  也許有人會說這還不容易嗎?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也許一天一週一個月不難,但長時間堅持絕非易事。一個人倘若沒有頑強的毅力,沒有持久的恆心,沒有相當的定力,是不可能確保自己自由的時間的。

  閒雲這一年多堅持寫博,也在努力做到不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確保自己的自由時間,還一個本色的自己,嚐到瞭如此度過每一天的快樂與充實,幸福與滿足。

  有兩種人不老人,都是凡胎肉身,怎麼會不老呢?起初,閒雲想這應該是指思想不老吧?

  讀了《人與永恆》,閒雲知道了“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想來作者所言極是――“永恆”和“瞬時”這兩者是時間的兩極,生活在兩級的狀態怎麼老呢?

  閒雲一直欣賞能把玩笑開得恰到好處的人,幽默是一個人智慧的外在表現。遺憾的是“中國人是一個老是開會而很少開玩笑的民族。”所以,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似乎多了一些嚴肅與凝重,少了一些活潑與輕鬆。這大概就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現。

  “智慧的人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欣賞敵手的聰明的議論,即使聽到罵自己的俏皮話也會寬懷一笑。”《人與永恆》如是說。

  閒雲以為智慧應該是美麗的。智者會有更優雅的風度,更寬廣的胸懷,更得體的舉止,因而才會將“幽默”拿捏得恰到好處,彰顯“智慧”的奪目光彩。

  讀《人與永恆》之前,閒雲只聽說過有潔癖之人,還從未聽說過有精神潔癖的人。

  時至今日,才知曉“有精神潔癖的人在汙衊面前最缺乏自衛能力,平時他不屑於防人,因為他覺得放人之心也玷汙了自己精神上的清白。一旦汙水潑來,他又不屑於洗刷,他的潔癖使他不肯觸碰汙水,哪怕這汙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於是他只好懷著厭惡之心忍受。”

  看來,人,最好不要走極端。你可以講衛生,但不要達到“潔癖”的程度;你可以精神潔淨,但不要達到“精神潔癖”程度。一旦與“潔癖”相關聯,就成了病態之人。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8

  大學裡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是中國著名的學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他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脫、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恆等26個話題,內容精闢而深刻,讓我們從中收穫了智慧和超然。

  第一次看到周國平這本《人與永恆》完全出自偶然,在圖書館裡來回轉,一直找不到很感興趣的書,然後就這樣發現了它。這樣一本隨筆,一句或者一段話都足以給人無盡感觸。

  人說隨感錄的可貴在於真實,在於字字珠璣而又凝鍊傳神,就這個意義而言,周國平的隨感處處呈現出單純而練達、質樸而傳神的精巧之美。這本書中沒有很難懂的術語,相反卻是用很易懂的語言來寫,讓我們可以簡單的閱讀,留下無盡的思考。

  我記得書中有很多話題,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有關於愛。

  “給愛情劃界時,不妨寬容一些,以便為人生種種美好的遭遇保留懷念的權利。”這句話正出自《人與永恆》。我想,我們每個人對愛情的要求都很苛刻,起碼我是,我要的愛情不要絲毫懈怠,我要全心全意,只是這樣的愛情似乎真的不能長久,還會以彼此的恨來結束。看到這句話時,我想了很多,也許愛情真的需要寬容。

  “不要以成敗論人生,也不要以成敗愛情。”在愛情的世界裡,沒有誰對誰錯,就算最後兩個人各奔東西,就此分離,也不是愛情的失敗。擁有過,存在過,那就是最美好的,就算只剩回憶,也一樣值得珍惜。

  “一切終將暗淡,未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裡永遠閃著光芒。”有愛情存在的日子,永遠都會閃爍,那是一段有價值的回憶,因為愛,所以美麗。

  “愛一個人,就是心疼一個人……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這茫茫宇宙間,有誰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兒……”我特別喜歡這段話,每個人都有自己軟弱的一面,沒有誰能永遠堅強,我們都需要被人疼,需要那種被人關心與呵護的感覺,我們不過是平凡人……

  除卻愛情,書中還有很多給人以思考的話語,在人生的旅途上,細細品讀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你會收穫更多。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9

  我崇拜周國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總能發現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自己想說,而又不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想法。

  特摘錄周國平在《人與永恆》的幾個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帶來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年輕人沒有什麼可回憶,於是就展望。老年人沒有什麼可展望,於是就回憶。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重感情就難免會軟弱,求完美就難免有遺憾。也許,寬容自己這一點軟弱,我們就能堅持;接受人生這一點遺憾,我們就能平靜。

  一個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會羨慕別人的好運氣,尤其不羨慕低能兒的好運氣。

  健談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為他需要聽眾。寡言者也需要聽眾,但這聽眾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較安於獨處。

  知道痛苦的價值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洩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親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

  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會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強弱相當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時感覺到兩個人的存在,在兩點之間展開了無限的可能性。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0

  我喜歡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點。

  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到雲霧上來俯視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們,這樣,我們對己對人都不會太苛求了

  那些有著明顯弱點的人更使我感到親切。

  沒有一種人性的弱點是我所不能原諒的,但有的是出於同情,有的是出於鄙夷。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認識到這一點,對人對己的態度或許會更寬容、更平和了吧。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受人際關係的影響越大,快樂常在,痛苦也不會少,你既離不開人群,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這樣的痛苦。

  人是一種講究實際的植物,他忙著給自己澆水、施肥、結果實,但常常忘記了開花。

  很生動形象的比喻。記得不要忘記開花哦!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慾望,然後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後才有觸犯禁忌的慾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許多無關緊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誘惑了人們觸犯禁忌的慾望。這一現象真該引起父母、廣大教育工作者,各類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人的個性是天性與後天環境薰陶的結果,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方面作為人的個性的展示平臺,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人的個性特徵,同時又斷面強化著人的個性品質。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儘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並非是人此一時彼一時地不靠譜,不同狀況下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心境,因為人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需要的只是適度的自由和解脫罷。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樂與痛苦往往如影隨形,假如我們能夠把痛苦和歡樂當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無比的!

  生命平靜地流逝,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看不見,無聲無息。我多麼厭惡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覺。突然,遇到了阻礙,礁岩崛起,狂風大作,拋起萬丈浪。我活著嗎是的,這時候我才覺得我活著。

  靜如止水的日子裡,人往往會倍感無聊,波瀾壯闊卻又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麼樣的生活呢?!

  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人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細枝末節罷了!

  愛的價值在於它自身,而不在於它的結果。結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和最幸福。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象

  別太在意結果,真誠地愛過,深切地痛過,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麼叫愛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我不知道什麼是愛情,但我明白我愛或者是不愛。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現自我。在愛人面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現,他自己原人與永恆讀書筆記 來還有這麼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於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願望導致了發現。沒有呈獻的願望,也許一輩子發現不了。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覆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於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產生愛,但是愛了就會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谷裡永遠閃著光芒。

  那永遠閃爍的是愛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動物吧,一生為愛而奔波勞碌,即使如飛蛾撲火一樣也在所不惜。

  愛情與事業,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透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是透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自我價值的確認是否也是一種本能的需求呢?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衝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1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恆的探索。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尤其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靜的生活,不需要歡笑,同樣也不會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礙,害怕礁岩崛起,狂風大作的海面將我淹沒。讀了《人與永恆》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國平先生透過文字,闡述了自己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兩者的相互關係。雖然只是短小的幾段文字,卻足以震撼我的心靈,使我不禁對以前的自己產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並非是真正喜歡這種生活,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產生了害怕得不到轟轟烈烈,害怕為此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這樣不會有失敗。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難。所以,我屈服於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於是我甘願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並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恆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生命”這個詞,也許已經有無數的人追尋過他。但他卻永遠籠罩在一張神秘的面紗下。每個人對生命的認識便為他繪製出了一張張各具特色臉譜。此刻展現在我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無論我的人生平淡與否,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都欣然接受。我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種充實!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2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後歲月裡是否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現在我也不願別人來指指點點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為自己生病,還有懶惰慢慢悠悠的才讀完了周先生的《人與永恆》,生病是真,也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個心安理得的藉口,來讓自己好不那麼備受內心的煎熬。

  孤獨、藝術、哲學、詩、真誠。你看,現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麼,讀書,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可笑,看的時候,總在被書中的觀點,說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書本,還是不知道自己讀了些什麼,想安慰自己說雖然現在不記得,但是它已經融在我的觀點了,等需要用的時候,它就會出現的,什麼時候要用,考慮問題還是向別人賣弄自己的時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實上,連那時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謂融進自己觀點裡的別人的觀點都不太清楚。我實在是看不上那些時時刻刻賣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難保證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尤其是最近發現,自己所瞧不上別人身上的點,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問題,只是自己從未發現而已,越是這樣,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發現自己的問題,或許一直以來討厭的是那些自己在無意識的時候扮演的“角色”,總歸還是覺得有些可笑。

  “老是聽別人發表同樣的見解和感嘆,我會感到乏味。不過我知道,在別人眼裡我也許更乏味,他們從我這裡甚至連見解和感嘆也聽不到,我不願重複,又拿不出新的,於是只把沉默給他們。與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來……”何嘗不是呢?只能聽到別人同樣的“見解”,感到無聊至極,陳芝麻爛穀子拿出來再嚼,實在是讓我聽的難受。不想對著這樣的觀點拍手叫好,告訴對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裡或許也是這樣,只是他們很友善,沒有如我這般苛刻的對待我,我開始逃離,現在不願再隨意與人談論這些話題,總是會覺得對方太年輕氣盛,就如“談愁的都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飽經人生滄桑的貝多芬卻唱起了歡樂頌”,剛二十出頭的年紀,也不敢說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隨意的發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還是一個幸運的人,身邊總歸是有一兩個願意聽我講,我也願意好好聽他們觀點的人。一想到這裡,總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啊。

  “真正有獨特個性的人並不竭力顯示自己的獨特,他不怕自己顯得與旁人一樣。那些時時處處想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周先生的文筆好生犀利,處處打到人性的弱點,著實給年輕人好好的講了一堂課。只是,這遠遠不夠,人們受到諷刺,會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心態(智)的改變從不在一朝一夕,難免為了改變而改變,最終落入到“角色”切換的鬧劇中。周先生這話,應是我好好掛在床頭來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的困境,這便是少了許多煩惱吧,我也希望這一日能早些到來。

  在看到先生關於藝術家的描述部分,實在是很難不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角色啊,還記得前些個月和朋友談起,他說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問到其他人,人人都對這個主角讚不絕口,給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們對他的讚揚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後,有多少是跟隨潮流,好吧,我承認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透過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藝術水平高超,但是藝術與生活、與責任是不相容的嗎?只有置身地獄才能覺得自己是以旁觀者來審視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憑藉一個人的才,便可以忽視一個人的德,因為書中的主角光環,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熱愛,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實的生活中這樣的行為還有多少人會吹捧,我真想聽聽那些人在那是的發言會是什麼樣,我實在是很難覺得這不可笑。雖然極度討厭他們聽完我的說法之後一副居高臨下“你不懂”的樣子,但我能理解他們千遍一律的解釋,只是我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們的角度或說法,在網上衝浪一下就一目瞭然,我承認我是帶有偏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要擺脫從來都是自己那顆遲鈍的心和不夠聰明的大腦,要擺脫環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許我並不是那個被極被需要的自由的靈魂。我欣賞藝術家,也欣賞他們的作品,但我絕不會和他們有太多的交集。

  “真誠如果不講物件和分寸,就會淪為可笑。真誠受到玩弄,其狼狽不亞於虛偽受到揭露。”圓滑世故總在被人們所嘲諷,人們嘲諷的物件終究還是他們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時間發生的故事,現實的事情卻在書本中再現,是我在和一個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際交往小技巧,現在卻覺得自己所作的很沒有必要,本來自己知道即可,還多此一舉的分享給別人。但也是證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很多場合不是不講真誠,只是展現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的角色吧,畢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適的時候展現出來合適的角色即可,但長久相處的關係卻很難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無意識展現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現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記最親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鹽所掩蓋的。

  “文人最難戒的毛病是賣弄。說句公道話,文字本身就誘惑他們這樣做。他們慣於用文字表達自己,而文字總是要給人看的,這就很容易使他們的表達變成一種表演,使他們的獨白變成一種演講。他們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眾的視窗,不由自主地要擺好姿勢。有時候他們拉上窗簾,但故意讓屋裡的燈亮著,以便把他們的孤獨、憂傷、痛苦等等適當地投在窗簾上,形成一幅優美的剪影。即使他們力戒賣弄,決心真實,也不能擔保這訴諸文字的真實不是又一種賣弄。”文人的賣弄也難全怪文人,畢竟寫在作文紙上,或呈現在那一畝三分電子屏上,一篇慵懶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兩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總歸華麗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諷刺的事情,好的文章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但是人們總會被華麗的辭藻奪去了目光,從而來判定作者的文學功底。就像短影片/自媒體時代,影片市場從幾十分鐘到幾分鐘再到幾秒,人們越來越不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因為這樣高強度的刺激足夠滿足自己空虛,一眼即可選出高下。時代在進步,但在某些方面我們更喜歡上個世紀,卻也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在上個世紀生存,於是想追求一個自己構想的各個時代的長處相結合而成的完美時代。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3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先生的作品,這本富有哲理意味的隨感短文集,從許多方面給人以啟示。而最為讓人注目的當屬標題,即“人與永恆”的探討。

  人是一個奇怪的動物,明知人生苦短,卻一直在不懈地尋找著永恆,而對“永恆”的執著從古至今未曾間斷。古代帝王尋丹問道,是為了讓自己短暫的人生得到無限的延續,可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於是,在對“永恆”的追求過程中產生了兩種形式——既然生命無法延續,那就保留死去的肉體(奇特的保屍術應運而生);既然肉體無法保留,那就保留無形的精神(各種文藝作品應運而生),於是乎,人類成了唯一有語言及文字記載,並且掌握高深醫學的物種,而這種對“永恆”的執著卻往往讓人苦不堪言。

  首先,人類陷入了“執”,這種“執”會演變為固執,讓人在對永恆的慾望和現實的不可得之間苦苦掙扎,特別是當親歷生命消逝的過程時,那血淋淋的現實會敲碎那看似堅強的心,讓人不得不因面對這種對“永恆”的“不可得”而悲從中來。其次,人在對永恆的追求中,編織了太多象徵著美好意義而實際上毫無意義的網,我們用這些網去網住別人,也網住了自己。我們總是喜歡自欺欺人地以為賦予某件事情一個高尚的意義,就會使之成為“永恆”(比如愛情),而事實上,該消失的仍然會消失,“短暫”是我們不可抗拒的命運。而正是這種矛盾構成了人類的悲劇性。

  人們總說“人生如戲”或者“人生就像一本書”,當我們初次看到這兩句話時,總是喜歡把關注點放到“戲”和“書”所暗含的內容上,認為人生是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並且充斥著巧合與荒誕,然而,卻忽視了“戲”和“書”都會有“唱完”和“看完”的一天。

  人生就是這樣,無論多麼精彩或是多麼糟糕,無論人生的“書”的末尾是句號、問號、歎號還是省略號,它所表達的都是無奈的結局,而作為結局,它的意義已經隨著它的消亡而消亡,但是人們卻偏偏想要這個結局延續,這就使人生具有了荒誕性,父親們希望子承父業,可卻忘記了自己與孩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卻想強加到另一個人身上,強迫必然帶來反抗。以前讀《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以其“父傳子,子傳孫”的理論自以為立於不敗之地,然而他自己尚且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移山”的壯舉,又怎麼能期求他的後代能秉承他的意願而矢志不渝呢?愚公的信念原本隨著愚公的死去而消亡,而他卻以為這個結局能得到延續,這裡面自欺的成分不可謂之不多。

  愚公其實是真“愚”,在“永恆”面前,人類永遠是弱者。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4

  今天,我要談談我讀周國平先生的哲理隨感集——《人與永恆》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國平先生的這本《人與永恆》,乍看之下,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一是這本書很好讀。這個"好讀"是從書的結構形式上來說的,這本書不厚,大約260頁,分為26個主題。在每一主題又分為若干小節,每一小節裡面大都是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短的不過十來字,長的也就一百來字,在當今這個社會發展變化飛快,人心浮躁,閱讀也越來越"快餐化"的時代。讀這樣一本書可以說比較輕鬆容易;二是這本書有點意思。這個"有點意思"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寫這本書的作者有點意思。這本書的作者周國平先生,雖然研究的是哲學,但是天性不喜歡做深奧的學問或實際的事務,總是被一些例如生與死、愛與孤獨等大而無當的問題所吸引和折磨,欲罷不能,六年裡隨手寫下一些小雜感,每次寫完就鎖進抽屜,誰也不讓看。沒想到這些小雜感最後彙總起來,就成了這本書。其次,書的內容有點意思。就像作者說的,"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又是最大的謎。"而且,又由這人與永恆兩個最大的謎,派生出了諸如愛與孤獨、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無窮的人生之謎。上述這些"謎"都是你、我平時日常生活中都會面對、思考的問題,而且作者又賦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體驗和靈動,讀起來既非常親切,又富於哲理,所以說"有點意思"。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不過因為這本書很好讀和有點意思,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讀教科書或者專業書籍一般,那麼嚴肅。我們可以邊喝咖啡,邊聽音樂,邊閱讀這本書;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飛機、火車等旅途中,百無聊賴時,開啟這本書進行閱讀;也還可以邀請三五好友一起閱讀,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和看法。我則更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者坐在臺燈明亮的書桌前,或者躺在溫暖舒適的被窩裡,安靜用心地去閱讀。因為,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能夠讓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與書的作者進行一次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書中的文字、語句以及文字、語句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哲理,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生命、社會、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結晶,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實際和實踐,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去品讀,並轉化成自身知識儲藏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讀書的作用。

  我們讀書,一是為了求知,為了能夠儘可能充分地認識這個世界,並改造這個世界;二是為了更好地去體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獲得心靈的滋養和慰藉。人自詡為世間萬物的主宰,具有生殺予奪的無上權力和崇高地位。同時,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不斷面臨著各種的困擾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正因為人是蘆葦,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風雨吹彎、壓倒;但也正因為人是能思想的蘆葦,所以人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風的蘆葦,卻又有著強大的思考力和頑強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縝密的思維和堅強的意志不斷地挺了過來。我在讀《人與永恆》的時候,對作者對於一根能思想的蘆葦的人及其人生的一些思考認識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啟發。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透過讀書,透過讀能夠啟發、引領自己的思想的書,做一根能思想、會思想、有思想的蘆葦,既能像蘆葦一樣根始終紮在水中的泥土裡,認真讀書,踏實做人,又能夠像蘆葦一樣眼睛仰望著星空,胸懷理想,目光長遠;既有張力,能夠隨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韌性,在不該低頭的時候,始終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說,周國平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啟發、引領者,同時,《人與永恆》就是這樣的一本記錄思想者的思想歷程,並啟發、引領我們的思想的好書。

  說到這裡,我又回想起我與周國平及其寫的書相識相伴的過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在書中找到我們心中埋藏已久的問題的答案。我在最初讀《人與永恆》的時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問題,也想在書中找到答案。記得當時剛大學畢業,還很懵懂,對人生既充滿了憧憬,又有些畏懼,不知道前途命運是怎麼樣的。於是,就看著目錄,隨手翻到《人生》這一章。只見作者寫道:"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她是一個對我們從一而終的女子。我們不妨儘自己的力量引導她,充實她,但是不管她終於成了個什麼樣子,我們好歹得愛她。"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我必須得對那個從我而終的"女子"終身負責,要全力去讓她變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後來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後,我的人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有一次,女朋友問我,我怎麼才能知道你是最愛我的?我想了半天,沒有回答出來,結果女友一氣之下扭頭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開啟書翻到《愛》這一章,恍然大悟。原來"你是看不到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到你的時候才最愛你。"我當時就覺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寫到了讀書。"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了。"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讀經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讀精品書籍,多讀對於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業有益、有用的書籍,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層次不高、價值較低的書籍上面。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心中的問題在書中未必能夠找到答案,或者我們讀的書與我們心中的問題根本沒有關係,但是我們仍然去讀書。因為——讀書,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閱歷,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另一種人生,體會我們未曾經歷過的另一種情感,獲得我們之前不曉得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通往遠方的長路,那麼,書籍就是我們可以藉助飛翔的翅膀,它可以帶著我們沿著人生之路飛往我們最終想要到達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們要在這美好的生命歷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平時不妨多讀讀書,讀一些能夠帶給我們啟發和思考的書,讓我們的人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意義。

  《人與永恆》中有一句話:"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的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於尋求的過程之中。"我想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讀書並在於我們最終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思想觀點,讀書的意義就存在於我們不斷讀的過程中。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說得好,"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在讀書的過程中達到這樣忘食乃至忘我的狀態和境界,都能夠充分獲得讀書的愉悅和享受。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5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隨手寫下的點滴生活思考,但令我萬沒有想到,文字的巧妙排列組合竟然滲透出如此令人歎服的人生哲理。

  “人是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具有什麼意義的生物,這就是人的偉大之處,但也正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對自己的存在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人尋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其實可貴的並不在意義本身,而是在於尋求的過程!生或死,愛或孤獨,自然或生命,真實以及美,等等,這些都是是人們對永恆的探索。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和不一樣的思考,尤其是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說,使我不斷的思考不斷玩味。我喜歡那些用隨筆散文等形式寫作的作家,彷彿徜徉在哲學的天地裡。他們的文章裡少獨斷的論證和說教,有更多的質樸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覺以及洞見。

  作者的偉大在於他的樸實。看了《人與永恆》後,更覺得他的樸實是我所向往追求的,誰都會喜歡這種樸實無華的感覺的。一直渴望恬靜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歡笑,同樣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難阻礙,害怕跌宕起伏,狂風大起的海面將我整個淹沒。看了《人與永恆》才明白過來,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麼,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周國平先生透過平淡的敘述,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看法及兩者的關係。雖然只是幾段文字,但卻足以撼動我的心靈,讓我不禁對自己以前的人生產生種種思考。人渴望平淡,不是真正喜歡這種顯得有些無聊的生活,不是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人們嚮往精彩紛呈的人生,從而產生了懼怕得不到,害怕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那有為何不接受平淡呢?至少這樣做不會有所謂的失敗。

  書裡說道:“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害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難。所以,我屈服於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於是我甘願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並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著,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著,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著。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恆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生命這個詞,一定有無數的人追尋過。但它卻一直籠罩著一張神秘的面紗。不同的人對生命的認識便會為他繪製出了一張張不同的臉譜。而此刻展現在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摘自原書)”

  無論我的人生是否平淡,無論我的前方是否艱難險阻,都去欣然接受。我一定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種存在的充實與快樂!

  人與永恆讀後感 篇16

  一直在琢磨精心挑選哪本書來寫下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在無數次的抉擇與捨棄中終於邂逅一本與我產生共鳴的書籍,其中周國平先生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對人生的展望和總結,對於我這個正處於人生萌芽和發展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是頗有感悟和啟迪的,我懷著無比崇敬和沉澱的心情細細咀嚼字裡行間的深邃靈魂的洞悉,彷彿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在他生命的盡頭對人生經歷和體驗的吶喊和思量,周國平先生正由於歷經生活與事業的不斷磨練而羽翼豐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濃縮的精華—《人與永恆》。

  《人與永恆》這本書對於周國平先生來說感到十分出人意料,他提到是他隨筆寫下的一些隨感的結集,他根本沒想到要發表,但後來卻成了最受歡迎之作,許多讀者包括我在內都十分喜歡這本書,都把它翻爛了,或者把其中的許多句子抄在筆記本。它對於作者而言,記錄的彷彿是思念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存在於每一個感受著思考著的人的腦裡,很容易引起聯想、勾連、撞擊、共鳴、懷疑,因此獲得了包括我在內的讀者的喜愛。

  《人與永恆》是作者許多年裡陸續寫下的,對於對於同一問題難免有不同的說法,會給人自相矛盾的印象,但恰恰是這種不想抹平矛盾,追求表面統一的不同尋常的做法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找到了在人性與人生之間的那一絲真實和平衡。人生種種大謎,誰也不可能找到最終的謎底,也許每個謎都有無數個謎底,因而就沒有謎。似乎周國平先生的興趣就在於猜謎,而當每次似乎謎底被猜中,卻發現真正的謎底遊離我們後退一步時,我們就覺得這謎底更有趣了。而全書的標題來源於書中的第一個題目最後一個題目的合併。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兩極之間有幻化無窮的人生之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真實、美、哲學與藝術、寫作、天才、女人和男人,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和體驗。或者就是在這些優美又樸實讓我對人性與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與重新定位,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不斷的探索與學習中更加的完善與改進,也許這對於我來說,已經十分滿足,這也是我無比喜愛這本書籍和無比欣賞作者思緒的更加貼切的原因。

  全書從做人與做事、生命與永恆、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做了具體的闡述與表達,十分細膩而真實的表達了無數人內心的想法,使處於迷茫而困惑期的我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時間,理性的對待自己的生命,教給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以及對自己學習與工作都保持良好的態度,它無一不一次次的直斥社會的許多現實以及社會的良知和人情的冷暖,啟發我們更加清醒的審視自己的態度以及在對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是我們迴歸原始,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一片淨土,沉澱下來,紮根於此,找到真實的自我,而非是隨波逐流,在高樓大廈、海市蜃樓的浮華和緊張拼命地為自己生存中因為某些利益而喪失了自我,淹沒在人潮的海洋裡,越陷越深,最後無法自拔。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良多。或許是其中不乏許多思想與我產生了共鳴,或許是讀完某些經典句子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或許是給我在人性與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周國平先生的書籍我個人覺得值得一看,雖然有些是隨感,但濃縮的是精華,伴隨著它成長,我想我會走得更遠,更加地理智與成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