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的高中地理說課稿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的高中地理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範圍,說明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穀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資訊,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瞭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地區分佈、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佈”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佈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透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型別分佈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型別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透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透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後透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型別分佈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並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透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後,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瞭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穀物農業的分佈、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後透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穀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佈: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