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數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說課稿

初一上冊數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的第一節的內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為研究物件,具有現實性。並在編排方面巧妙地從學生所熟悉的物體出發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本節課從觀察我們身邊的立體圖形入手,勾勒出圖形的形狀,利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圖形間的區別與聯絡。它既是本章知識的基礎,又是幾何學習的開端,更是對學生小學已有的立體圖形知識的提高和完善,同時也為今後幾何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教材的內容,以及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直觀認識規則的立體圖形,正確識別各類立體圖形。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索發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體驗立體圖形的抽象和形成過程,體驗數學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由於本節內容是對學生小學已有的立體圖形知識的提高和完善,同時結合新課程改革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的要求,確定本課重點為:

  ①.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②.認識現實背景中的圓柱、圓錐、稜柱、稜錐、球。

  難點:柱體和錐體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像電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學生很容易識別,但要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所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認知規律,確定本課難點為:

  認識圓柱、圓錐、稜柱、稜錐間的區別與聯絡,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培養學生空間感的形成。

  二、學法分析(說學法)

  1 學生情況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面對新學校、新環境,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充滿著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他們在小學已經學過簡單的立體圖形,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空間想象能力不強。 對正確識別各類立體圖形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2 學法指導

  通過幾年來的新課改教學體驗,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準備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遵循“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反饋——實踐”的主線進行學習。

  三、教法分析 (說教法)

  新課程改革體現了 “重結論,更重過程”的思想。因此在講授本節課時,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 直觀教學法:以觀看生活中立體圖形為開端,讓學生們在欣賞這些形態各異立體圖形同時,感受其中蘊涵的數學圖形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2 情景教學法:創設豐富的圖片情境,引發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感受,讓學生 在視聽結合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熱情,加深體驗,將數學與圖片中涉及到的地理、歷史、美術等學科進行整合。

  3 比較教學法:利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幾何體的共性和各自的特點。

  四、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教 學 內 容

  設計意圖

  教學方式

  時間

  分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