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說課稿與反思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與反思

  一、關於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清平樂村居》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透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透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色彩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五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我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學生能夠達到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詞語,句子和全文。

  4、藉助朗讀想象、感受詩中田園生活中的美景,並生動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體會“村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並能說出來。

  二、關於學習活動的設計與課堂反思。

  “十一五”課題提出讓學校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策劃中心,學校不再僅僅是傳遞和儲存知識的地方,而是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的一個平臺。教師依託策劃、引領策劃,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策劃,找到發展的方向,提升發展的技能,學會完善自己,打下終身發展的基礎。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們在思考:語文學科為學生打下什麼基礎?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面臨著許多重要的任務,而其中佔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在小學裡,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語文課標中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首要理念,我們認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學思結合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科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為他的終身奠定基礎。

  語文學科又怎樣為學生打好這個基礎呢?在這兒,我們僅僅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透過策劃自己的教學為例來談。我們試圖使自己的教學能形成這樣的結構性流程:學生拿到一篇課文,能清楚地知道學習任務,我要學什麼,學會什麼?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教會學生不斷地反問自己:我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規劃自己的學習,適當地進行組織與調控,做到學思結合。

  本課的學習活動設計,按這樣的流程進行:

  第一環節,明確學習目標。學生第一次接觸詞,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透過想象畫面的學習,進行遷移,確定這首詞的學習目標,同時指導如何達到以上目標,自己安排學習活動。這樣,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組織起自己的學習活動。

  第二環節,自主安排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在這段時間內該做什麼?巡視、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給予單獨指導、幫助,發現共性的問題,在交流時進行集體指導。比如

  第三環節,學習結果交流。學習任務明確了,學生也花時間去學了,有的任務能獨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會遇到困難,需要老師的點撥、指導。這節課中,生動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個難點,在任務完成有困難的情況下,組織學生明確要求與方法,我們再來練習。討論:怎樣才能把詞所描繪的畫面說生動呢?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遺漏;2、加上方位詞,構成完整的畫面;3語言連貫、流暢、優美。加上語言的節奏和表情更好。學生描述後,老師的評價也始終圍繞要求、方法來進行。語文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的語言從凌亂到整齊,從貧乏到豐富。從今天的課堂現象中也能反映出來。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語言表達上肯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課堂教學總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存在著很多問題,歡迎老師們批評指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努力進行著這樣的嘗試、探索,期待著大家的幫助與指導。

  三、教學反思: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