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兩軒辯日說課稿

小學六年級語文兩軒辯日說課稿

  一、品讀文字說教材

  讀著《兩小兒辯日》,天真可愛的兩小兒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彷彿看見兩小兒為爭論“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各執一詞,爭執不下,面紅耳赤,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多有意思呀!細細品讀,課文語言簡潔,兩段風趣幽默的對話描寫讓我感受到兩小兒是那樣天真可愛,善於觀察,勇於探索,而孔子謙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著實讓我敬佩,同時也讓我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課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是主題單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課文,目的是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的,為後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學習積澱學法,同時也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二、依據學情說目標

  六年級學生在此前已經學過《楊氏之子》《伯牙絕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積累還不夠,要獨自理解一篇文言文還有困難,因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

  2、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蘊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體會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方面差別較大,所以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的朗讀,能否正確地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本年級學生對人生的哲理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因此聯絡生活實際來體會道理將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三、因材施教說學法

  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為此,我將採用“質疑探究法”、“情境品讀法”、“合作討論法”“連結生活法”等學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中蘊涵的道理。

  讀為主線說流程激趣設疑,匯入課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孔子乃一代聖人,卻被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因此,開課伊始,我便用連結資料匯入,用資料豐滿孔子一代聖人的高大形象,與後文“孔子不能決也”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設定懸疑,激發學習興趣,又為後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一上課,我便出示圖片,(點選)用敬佩的語氣敘說孔子對世界的影響。在學生的驚訝聲中,繼續讓學生彙報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孔子的資料。

  當孔子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越來越高大時,我又丟擲懸念:這樣一個偉大的聖人,卻被兩個小兒笑曰:(課件出示)孰為汝多知乎?預設這一句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是“為”、“知”,因為孩子接觸文言文有限,在這裡我採用講解法,直接告訴學生“為”、“知”通“謂”、“智”,在老師的幫助下,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並指導學生斷句,讀出反問的語氣。而後設下懸疑,匯入課題,讀題解題。

  (二)初讀古文讀通讀順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

  為了讓孩子讀通、讀順、讀出節奏,我分三步:第一步,自由讀。根據六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首先讓孩子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古文。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步,試讀指導。我先指名讀,根據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問題相機指導。在此過程中,我預設了(課件出示)這四句是斷句朗讀的難點,一是因為這幾個句子比較長,二是因為這四句是學生理解的重點段落。為解決這一朗讀重點,我採用範讀、師生合作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進行朗讀,達到把古文讀通、讀順這一目的。

  再讀古文讀明文意這則文言文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照文後的幾個註釋,採用自查自閱,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古文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

  在這一環節中,我預設了學生難理解的地方為“車蓋”、“盤盂”,“車蓋”、“盤盂”學生沒見過,書上的解釋很籠統,我利用多媒體展示“車蓋”、“盤盂”,學生一看既明,圖為文服務,在認識物的同時學習比喻句。而後,我又讓學生帶上動作比劃這兩個物件進行對比朗讀,調動多種感官,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讀一讀,動一動中輕鬆愉快地理解古文意思。“滄滄涼涼”“如探湯”的感覺則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早晨與中午的不同感覺,從中體會這兩個句子的意思。

  (四)三讀古文,品“辯”品“決”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關鍵的字、詞、句、段處細細揣摩體會,引領學生從膚淺到深刻,從簡單到豐富。這篇課文中兩小兒的“辯”與孔子的“決”言語簡潔,透過這簡單的句子卻有極大的琢磨、品味、想象的空間,對悟理以

  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有極大的幫助。為此,我把這兩次對話與孔子的“不能決也”作為品味的重點。一品小兒辯趣,二品孔子不能決也。葉聖陶先生說:“閱讀閱讀,總得讀,閱讀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我採用反覆吟誦、朗讀的教學方法,對一品小兒辯趣進行了三個層次的品讀。

  品讀對話解內容我先丟擲話題:孔子東遊時,他聽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兩次對話,這兩次對話都以“一兒曰”為提示語,一些中下學生對這兩次對話容易混淆,因此,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藉助多媒體,用兩個小兒人頭區分出兩小兒辯鬥的語言,分成A、B兩組朗讀,再讓學生默讀。完成練習(課件出示)。現在的孩子能說會道,但浮躁無耐心。而學習不僅需要樂學,更要靜學。這一練習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讓孩子在安靜的氛圍中與文字交流,透過文字弄懂隱藏著的文意。

  想象畫面品辯趣古文簡潔,但不詳細,有些地方需要靠想象推測。這篇課文中兩小兒辯鬥是一個非常可愛、有趣的畫面,可是古文卻用“一兒曰”概而說之。教學中,我用“想象畫面品辯趣”的方法進行教學,我會這樣入問:讀著他們的對話,你的腦海中會想象出兩個怎樣的小兒,說說他們當時的動作表情?孩子想象畫面後,設定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透過情景創設朗讀,語言引領朗讀,迴旋朗讀,讓孩子發揮想象,體會辯趣。如:師生合作,分角色分別重複朗讀“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著涼乎?”剛開始語氣平緩,隨著“此言差矣”、“非也”、“胡說”等詞語的加入,兩人的語速逐漸變快,語氣逐漸變重,最後,感情激昂,互不相讓,師生“辯鬥”結束,教師請學生評價。又如引領朗讀,“一兒堅持曰“、一兒不服曰”、“一兒爭辯曰”、“一兒反駁曰”、“一兒拍著胸脯曰”、“一兒跺著腳曰”等等,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的辯鬥越來越激烈,最後發展到指手跺腳,互不相讓,場面熱烈,使得這種形象感不斷地立體化、生動化、細節化,兩個可愛的古代“小兒”形象就這樣被還原到了現代的課堂。

  3、文言共生悟道理

  新課標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具體反映到古文課,就是文言共生。待學生從表情到動作到語言讀到酣暢淋漓時,放慢教學的速度,讓學生從激情澎湃,詼諧逗趣中平靜下來,丟擲話題:從他們的語言、動作、表情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學生透過入情入境地朗讀已進入角色,他們一定會說:我能感受到兩小兒的天真可愛,我能感受到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質疑、勇於探索。

  二品“孔子不能決”。“孔子不能決也”只有6個字,給予學生以無限遐想的空間,教學中,要利用空白,找準引發想象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合理想象。為此,我讓學生分別以“現代小兒”、“古代小兒”的身份,請教孔子,這一設計,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對古文活學活用,有的孩子說:老師,您能說說我倆到底誰對呢?有的孩子一邊作揖,一邊說:先生,孰是孰非?出示句子,孔子不能決也。理解“決”“也”的意思,並讓學生找出這篇課文中帶“也”的句子,課件出示,讀一讀,體會古文的節奏和韻律。而後,讓孩子說上幾句帶“也”的句子,如:多乎哉不多也。我乃齊天大聖也。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這一笑耐人尋味,或天真或譏諷或失望,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是多元的,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在這一教學中,我讓孩子自由體味這一聲笑,這一聲問,孔子心裡會在想什麼?又會說什麼呢?讓孩子透過角色置換進入孔子內心,從而悟出孔子謙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樣的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豐富了文章的內涵,也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超越了文字,超越了時空。

  從這“辯”和“不能決”裡,我們悟出了什麼道理?孩子彙報以後,我相機匯出學生要積累的名言,再讓孩子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對課文的感悟。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對課文內容的昇華,教學難點在此突破也是水到渠成。

  四讀古文積累運用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積累,為此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指導背誦,透過同桌背、指名背、全班齊背等方式,從而達到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

  語文教學的根本手段,讓學生讀中感悟,讀寫結合。我設計分組練筆,豐滿文字這一環節,讓孩子想象孔子、兩小兒外貌及他們辯鬥與不能決時的神態、動作、心理,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語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來,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這樣做既注重了積累感悟,又注重了實踐運用,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得到提高。

  四、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此板書扣住關鍵詞“辯”與“不能決也”來進行設計,其中藝術化地處理了“兩小兒”與“孔子”,“辯”與“不能決”。強烈的對比中,讓學生感受到兩小兒的可愛、執著,聖人孔子的實事求是,此設計既突破重點難點,又富有藝術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