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讓人與眾不同散文

時間讓人與眾不同散文

  1902 年,27 歲的詩人里爾克應聘去給62 歲的畫家、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在初出茅廬的詩人的猜想中,名滿天下的羅丹一定過著十分浪漫、瘋狂、與眾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實景象與想象中的大相徑庭,羅丹竟是一個整天孤獨地埋頭於畫室的老人。里爾克問他:“如何能夠尋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羅丹沉默片刻,然後極其嚴肅地說:“應當工作,只要工作。還要有耐心。”

  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我覺得羅丹說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我身邊有著很多與眾不同的傑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義上是這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於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國經濟學家中,張五常大概是天賦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差點兒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他又是一個十分勤勉的人,早年為了寫《佃農理論》,他把十幾箱原始檔案一一分揀完,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於去做的。

  在我瞭解的當代西方學者中,英國的尼爾·弗格森是公認的“神童”,他的研究領域橫跨歷史學、經濟學與政治學三界之間,不到30 歲就被牛津大學聘為研究員,40 歲時被《時代》週刊評為“影響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奮又是非常人能比的,為了寫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書,他和助理們翻閱了羅氏家族百年以來的上萬封家信及成噸的原始資料。

  所以,在與眾不同的背後,往往是一些不足與外人道的辛苦。他們簡單地長跑,簡單地做一件事情。他們做事,只為意義本身。所謂的成功,只是一個結果,它也許水到渠成,也許永無來日。

  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在製造的過程中是枯燥的、重複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傳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紋的是最昂貴的,幾乎一器難求。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製作出來的。後來,王世襄終於在他的書中把秘密洩露了出來,它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

  工匠製作犀皮,先用調色漆灰堆出一顆顆或者一條條高起的地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顏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乾透了再磨平拋光,光滑的表面於是浮現細密和多層次的色漆斑紋。

  當我讀到這個秘密的時候,突然莞爾。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麼是血,要麼是汗,要麼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