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通用9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通用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1

  在中國傳統教育裡說:一個人的教育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很簡單,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國學生往往重視基礎從而忽略動手能力。

  一位明朝哲學家,有一天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他搬出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竹子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就是中國讀書人的頭腦。

  再談談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研究如何分離氯化鐳時,大大小小經過了幾百次實驗,廢寢忘食。在不斷實驗的過程中提取到了礌和釙,因此居里夫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還有哥白尼,他本是一名醫者,被當時的人稱為“神醫”。觀察天文只是業餘愛好,偶然一次他發現了他所信仰的天主教所說的《地心說》是不對的。他經過了多少次的觀察計算,研究出來了《日心說》推翻了天主教會的《地心說》。在天主教會極力反對下,哥白尼在臨死之前才看到了《天體執行論》的小樣,才與世長辭。一生逃亡,躲避教會的哥白尼用畢生心血創寫的《天體執行論》被教會說成邪書。直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才使哥白尼的真理得到肯定。

  這處處告訴了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透過實驗而得到,不是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這就是格物致知。為什麼我們要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告訴我們要尊重知識,注重實驗,才能探求事物的真理,得到事物真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2

  讀了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認識到我們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確實有很多弊病,但對於丁先生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問,因此就借這次機會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文章中說“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並就此認為格物致知就是“我們所謂的實驗”。韓維志在譯評《大學》時就曾明確指出《大學》的原文缺少對“格物致知”的闡釋,古人因此也做了諸多不同的見解,甚至是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專門對“格物致知”補綴了一篇論文。然而,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格物致知”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那麼對儒學研究不深的丁先生如何可謂“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對此我實在無法認同。

  而那勤于格物的陽明先生也恐怕是受冤了。丁先生認為他“格竹七日而不得正果”是因為他“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是探討自己,並於後文說要“格竹”就應“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這番話著實讓人無語。我想丁先生大概是混淆了哲學和實踐的概念。儒學無疑是一種哲學,而哲學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思想體現,與由外及內的實踐完全不同。用政治哲學家歐克肖特的話說,哲學是理論的理論,它高度抽象,與實踐隔絕,它志在理解而非改變世界,而當其轉化為實踐時也就失去了其作為學術的學術品格。也就是說哲學本身就是要優先探索自身,然後才能推己及人的。那麼這與“栽種”和“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有何干呢?想來實在是可笑至極。

  最後,“經書上的道理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竟也被丁先生一同否認了,他竟認為這種觀點不適用於現今,這同樣是混淆了概念。如果當年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沒有傳給“四海”的中國人,社會主義又怎會有今天的這般“偉業”呢?丁先生所謂的“現今”恐怕只能指代重視事實的實踐科學,對於“百家爭鳴”的哲學而言道理是永遠可以傳於“四海”、“萬世”的。

  這樣看來,丁先生對儒學的態度實在有些不可思議。那麼丁先生的“格物致知”就是完全錯誤的嗎?也不盡然。以丁先生取得的成就來看,他的觀點必然有其可取性。我不懂實踐科學,但我想丁先生對實踐的態度是絕對值得稱道的,而且學習方法的問題在國內也的確屢見不鮮,丁先生能夠從大體上給出解決辦法著實令人敬佩。但是對於丁先生不嚴謹的求知態度,我們也必須加以指正。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呢?小人不才,目光短淺,也不敢妄下定論,但終歸還是有些想法的。永遠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並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我想這大概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了。所以,只要堅持求知的態度,相信終有一天“格物致知”的真諦會浮出水面。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3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是什麼?就是透過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任何一個新知識的獲得,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明,都是建立在不斷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國的傳統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大學》中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天地,從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這早已不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這個物質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推敲身邊的物體,並學習好文化知識,要從探察物體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親自動手實踐,讓事物的發展變化直觀地呈現在你面前,是獲得知識的最好方式。這便要求我們不能死學書本知識,必須在生活中潛下心來研究事物,從中獲取知識。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門衛,整日閒暇無事。他利用空閒時間做什麼呢?他玩起了鏡片。於是,他憑藉著對事物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科學的精神,終於玩出了名堂,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放大鏡和顯微鏡。

  從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難看出,探察事物的確是獲取知識的好方法。可我們應該盲目地去觀察任何事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不會有成效。永遠也不要忘記,實踐是與知識相結合的。諸葛孔明一生好學,在年輕時便遊歷四方。早在隆中時,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可縱有滿腹經綸不去施展有怎能體現他自己的才華呢?他追隨劉備,子啊連年的南征北戰中,我相信對他自己是一種常人莫及的提升。正如他在破南蠻藤甲兵前說,“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蠻有驅獸之法”,後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實踐的過程嗎?諸葛孔明後來有發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位發明家。

  由此看來,親自動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在生活中也有體會。在物理課上學習電路,之上可以輕而易舉地連線,而當一大堆電學原件擺在面前時,還真有些摸不著頭緒。幾次實驗下來,才逐漸有所領會。

  憑我這些年的親身體會,只有不斷地研究事物規律,並把書本中的知識廣泛應用到實踐中,有所變革,才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4

  如是像呆若木雞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並沒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腦帶著雙手一起上場,用大腦想想,再用雙手實踐,可能獲得的成果會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從探查物體而獲得知識。但是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卻並不太重視格物和致知。像國外那些人們,他們無論是什麼事,都會格物,然而致知,他們的這種方法是完美的,腦力加手的勞動,從而使思考亦將是而變得簡單。國外的那些人在小時候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用雙手來實踐獲得知識,格物致知的意義並沒有被那些愛動手的實踐者所淹沒,而對於中國傳統教育,格物致知的意義就被淹沒了。

  明朝的理論家――明,空有一幅聰明的大腦,卻沒有愛動手實踐的愛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又一次,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就決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條板凳坐在院子裡面,看著竹子硬想了七天,卻並沒有很好的答案,他並沒有用自己的手去實踐,只考自己的頭腦去硬想,卻什麼也沒有得到,最後因為頭痛受不了,而失敗。明顯,他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明這樣的做法,顯然在當時社會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想要觀察竹子的結構或它的生長過程,就必須得用手去把葉子切下來,然後拿到顯微鏡下進一步觀察,絕不是像明那樣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觀是絕對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實踐不是毫不選擇的測量,它需要事先的準備與計劃。要有一個正確的目標,以作為整個實驗的明確中心,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實驗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氣。

  我們不能盲目的接受權威,我們要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讓人能大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目的,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5

  學習了丁肇中先生寫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不僅認識到了一個新名詞“格物致知”,還得到新思考。

  這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為讀者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告訴中國學生應怎樣來學自然科學。

  這個20年前的文章,現在讀來仍然有它的教育意義,所以才會選到我們的課本中。照丁肇中先生所講,是因為我們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以致於在功課方面十分好,但在研究或其他需要動手的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我看來,丁肇中先生所講一點也沒錯。

  確實,長期以來,傳統的課堂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它的弊病抑制了學生的自我創造創新能力。

  動手是需要不斷練習的。現在,我們學校教育大多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最後,我們父母學校只關心一樣——分數。記得一個順口溜“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分數固然重要,它能證明我們學業學得如何,關係到將來能否考上大學,將來的生活品質如何。

  有時候,因為教學條件有限,做實驗課時,老師在上面演示,我們在下面觀察,很少有人人動手實驗繼而思考的機會。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於事的,它需要我們積極地參與進去。

  如果我們一直圍繞著考試分數轉,很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們就會像寓言《坐井觀天》中的青蛙一樣,以為天真的只有井口那麼大。

  其實,我覺得高分低能的人,不但指動手能力弱,也指交際能力差的人。

  這幾天,我聽見阿姨在說,單位裡新招進的幾個大學生,上班都幾個月了,每天上班不曉得主動打掃衛生不會去打熱水,悶聲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立馬玩起手機當“低頭族”,路上碰到了連招呼都不打,無視而過。

  參加工作後,許多工作事情往往需要大家合作的,如果連基本的與人交往也不會,還談什麼迅速地融入集體,進而提高自己?

  也許你做的一點點工作完成得不錯,卻舉止不懂禮貌講話不使用禮貌用語,你可能得不到他人的欣賞,反而會讓人厭惡你。

  親愛的同學們,現在我們還在學校裡學習,有些教育規則我們是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學著多動手,讓自己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因為你終將走上社會,與不同的人去交流合作。記住,不是社會來適應你,而是你去適應社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6

  格物致知精神,是使人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會成功的動力;它,也是能讓人在面對困境中得以解救的力量。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擁有二個要求,二個條件才能實現。這二個要求與兩個條件,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這篇文章中有講訴。

  文章中講訴了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別。中國傳統教育是以“死記硬背”一詞來形容,而西方教育是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句來形容。文章還講到中國人的成績雖好但是動手能力太差,這也就相當於“紙老虎”,只能說一推大道理但卻不能動手做。

  那該怎麼才可以使自己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其實這很簡單,要想擁有格物致知精神,那麼必須要有推究探討事物原理的精神,這是第一個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要求。文章中舉出一個“格物”的例子,讓我從中知曉了“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證明了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又發現格物不能是消極的觀察研究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這是第二個要求。

  不過光有這兩個要求那是不行的,因為觀察探究是建立在淵博知識的基礎上,倘若你沒有知識,即使你觀察探究了,但終究也是沒有任何成果的。既然有了知識又有了要求,剩下的就是應該有一種持之以恆的毅力。畢竟,每一件事都有失敗與成功,不要因為失敗而放棄,要迎難而上,這樣成功才會出現在眼前。

  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保持對事物的探索精神以及培養自己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這樣格物致知精神終會得到的!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7

  古之慾明明德與天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摘自《禮記·大學》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文化上並沒有太重視實踐精神,只是注重書本上片面的知識,沒有真正的實現格物致知精神,相比下,在西方國家,他們更注重在實踐中探求新的知識,因此導致了中國學生與西方國家的學生在實踐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國的傳統教育與古代《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在軌跡上有些偏離。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在一次物理課上,我沒有好好看老師做實驗,只是背會了書上所寫,老師所說的內容,並沒有太過在意怎樣做實驗,第二天,去了實驗室,老師讓做一下“滑動變阻器”的實驗,在看到別的同學都在滿臉期待的做著實驗,當時的我,不得不後悔,沒有好好看,才明白只是背會知識點沒有用,相反,另一組同學因為上課好好看了老師做實驗,在自己的實踐下,完成了老師所交代的任務,開開興興地去做另一組實驗。在這種情況下的我,不僅沒有理解其中要點,反而將之前的知識忘的一乾二淨。相比之下那組同學已經理解透徹,反而很輕鬆。在近代的化學家中,俄國的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後,在一次次對其探索中,編制了元素週期表,為後代學習元素而奠定了基礎。可見,實踐出真知。

  在現在的學習中,應該更加註重實踐,在實踐中獲的更多的知識,在實踐中探索,重新回到“格物致知”的路軌上。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8

  這是20年前的文章了,文章說當時的中國學生欠缺“格物致知”的精神,但如今,我認為這種精神依然欠缺。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考試都得接近滿分,而實際生活中會的東西很少,我就這樣,學習考試不錯,但生活獨立能力基本沒有。我也想改變,想學些生活技能,卻又迫於學習升學的壓力,每天有很多作業,根本閒不出時間。

  文章還說中國學生只是又抽象的思維理論,缺乏動手能力,我也是這樣,什麼亂七八糟的物理化學定理都背過了,但是是怎麼得出來的?就不知道了,只是看課本上的實驗及插圖去猜想,而不是去實驗室親自做試驗,不是我們不想去,而是學習進度緊,沒空兒,所以,文章中說的實驗應該積極動手,而不該消極觀察我們就做得不好。

  文章中提到學習是為了適應一種社會制度,我想現在也是如此,因為歷史政治中很多都是歌頌執政黨的政策的。

  20年前,丁肇中就提出了“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其實,在2000多年前,《中庸》和《大學》就早已經提出了,可現在我覺得還是略有欠缺。

  我覺得,學習的定理知識不僅僅考試的,是應該應用到生活中去的,這種“格物致知”的精神對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這種精神我想中國也早晚會有。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後感 篇9

  實踐才是真諦。

  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摘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識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實踐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

  諾獎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舉了古時名家的事例闡述這一論點,對於我們而言,在如今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是否也該有一顆積極探索,敢於實踐的心呢?

  拿愛因斯坦的例子來說,他的偉績無疑是推翻了經典力學,使物理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時的物理學家說過,物理的大樓已基本建成,後人只需添磚加瓦便足矣。當時的愛因斯坦只是專利局裡的一名小職員,但他很喜歡思考,一個偶然間的想法,使他為之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去證明,實踐,從而也鑄就了他傳奇的一生。試想,若他只是靈光一現,並未反覆推敲。歷史的長河中,可能並沒有這個名字。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生活的我們,很多時候只是一味接受,但不曾想過究竟是對是錯,認為真理完全正確,可往往真理之中會存在很多小的紕漏,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在學習的同時,更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不斷探索追求實踐,多問一句為什麼,收益肯定多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