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文化書籍讀後感

廉潔文化書籍讀後感

  國學書籍是非常多的,大家學習了文化底蘊深奧的國學有什麼感想?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廉潔文化書籍讀後感,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廉潔文化書籍讀後感【篇1】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核心”。

  這是關於孔子與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閒坐。孔子說:“先代的聖帝賢王,有一種至為高尚的品行,至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歸順,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這是什麼嗎?”曾子連忙起身離開席位回答說:“我生性愚鈍,哪裡能知道那究竟是什麼呢?”孔子說:“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來的。你還是回到原位去,我講給你聽。一個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那裡得來的,所以要特別地加以愛護,不敢損壞傷殘,這是孝的開始,是基本的孝行。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遵循天道,揚名於後世,使父母榮耀顯赫,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孝,開始是從侍奉父母做起,中間的階段是效忠君王,最終則要建樹功績,成名立業,這就是孝的圓滿結束。”是啊,我們的身體和毛髮都來自於父母,使自己的身體毛髮無損,這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因為每個父母都不願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髮人送黑髮人。

  還有一件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對於孔子的禮制很推崇。臨終前,曾子要躺在季孫賜的竹蓆上,當時曾子翻身很困難了,他讓弟子把他移到竹蓆上,他的弟子不肯,他堅持要換,弟子沒辦法就換了,結果曾子經此翻身很快就去世了,但他很欣慰,因為他在臨終前的身體完好無損。我想到了那些自殘的,想不開的人,他們多麼不孝順父母,就算有再不幸的事發生,也不該放棄希望,他們就沒有想過父母該有多擔心嗎?父母雖然經常批評我們,但那都是為我們好,如果不是因為愛我們,父母為什麼要因為你的小錯誤而生氣呢?好好珍惜這些來自父母的愛吧,他們不會陪伴我們走完這一生,不要等他們不在了,才後悔,才感悟,那時做什麼都沒用了。我希望讀完這篇文章的人都夠進一步的孝順父母,領悟父母的.愛。

  書,提醒著我們,警告著我們;書,幫助著我們,領導著我們。書中有很多道理,我們要慢慢學會,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不愛讀書。書,在你寂寞時,無聊時陪著你。書,在你絕望時,失敗時激勵著你。書,在你傷心時,心情不好時,把快樂送給你。你仔細閱讀書時,他是你談心的朋友;你想不開時,他又是你的導師。所以熱愛讀書吧,他會給予你希望和幫助。

  廉潔文化書籍讀後感【篇2】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廉潔文化書籍讀後感【篇3】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著書者及註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註》,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註之後才發現人家並非徒有虛名。他的註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鑽研孔聖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於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係。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於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並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採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