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

  可以說,《質與量的戰爭》代表了中國質量界的最高研究成果,是中國企業提高質量競爭力,打造“中國品質”的必讀教材!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

  質量管理目的在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質量管理體系。質量包含物理層面、事理層面和人理層面:分別對應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的完整的質量體系,強調的是抓需求和源頭,而非事後的救火和補償;注重系統的缺陷預防,解決根本的問題的方法。絕不在於我們如何寬容問題,也不在於我們如何妥協、如何折騰,更不在於我們如何不斷地博弈。質量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想辦法去更好地根除問題產生的原因,想辦法去預防問題的產生,更重要發現和解決管理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質量管理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好”的零缺陷管理思想。誠然,修船“質量檢驗和報驗”可以幫助我們固守陣地。零缺陷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提高修船效率,提高修船的競爭力。堅持培訓教育和實操訓練,提高人員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前制定並固化作業基準,明確施工要求,完善技術工藝交底,完善質量控制流程,前期準備充分、過程管控有序、事後完善提高,一次把事情做好,讓客戶滿意!

  質量管理就是修船市場競爭力,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修船企業的競爭力;質量就是修船品牌,建立質量品牌,就是發揮企業的修船品牌效應,贏得市場。還原質與量的本質,有機統一,遏制質與量的戰爭,起頭並進,相輔相成,才能做大做強我司修船事業,提升修船競爭力,建立我司修船“中國品牌”,徹底扭轉中國修船的質量形象!

  【篇二】《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

  《質與量的戰爭》一書,作者對一些質量管理的案例進行剖析,讓我更加深層次的理解了質量管理的意義、質量管理本質以及改進方向,結合本職工作,我對質量管理理論及思想再次進行思考。

  “質量的目的絕不在於我們如何寬容問題,也不在於我們如何妥協、如何折騰,更不在於我們如何不斷地博弈。質量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想辦法去更好地根除問題產生的原因,想辦法去預防問題的產生。”這段話給我的抨擊最大,對於質量提升,我們很自然的理解為需要用產量的降低去換取,而且平時的生產過程中也會經常驗證這種觀念。

  質量和數量也是可以兼得的,只是需要透過問題看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影響產品建造進度的是彌補質量缺陷所消耗的資源,不做改進,質量和數量終究只能擇其一。但是,若將前提條件予以修改,即透過改進作業方式,將質量缺陷扼殺在萌芽狀態,則不需要用數量來換質量,兩者就能共同提升。所以,質量分析是質量管控的重要手段,也是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

  基於此,作為分管質量的我而言,要對這種理念予以實踐,認真分析問題,找出並且落實解決措施,啟發同類問題研究。實際工作之中,我也做到了對質量問題原因的不放過,例如對待分段製作過程中的精度問題,必定讓工法組介入,除了堅守質量水平外還必須弄清原因,判斷問題類別,度量影響範圍,以及對後續製作的改進。尤其是在系列船的問題反省運用上,錯誤不能累犯,前幾條船出現的問題必須在後續船上予以改進,否則將一直存在質與量的.戰爭,給自己設定絆腳石,得不償失。

  另外,我們要堅守質量底線。質量維繫企業品牌,品牌丟失將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處於不利位置,傾巢之下,安有完卵。船舶的質量是我們各級員工必須堅守的底線,認真做好手頭工作,按作業基準做事。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不要存在僥倖心理,這樣才能把質量做好,打造廣東中遠船務的品牌,贏得社會認可,立於不敗之地。

  【篇三】《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

  這本《質與量的戰爭》是楊鋼博士把克勞士比大師的管理理念與中國管理實踐和社會現實相結合的一部全新力作。這本書提出的一個新觀念讓人深思:品質到底是誰的事情?在質與量的戰爭中,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由此讓人聯想到:工作質量與工作數量的戰爭不應該是人力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人們互相之間的一場各執一詞的戰爭,而是大家一致站在完成公司共同目標的立場上,對單純完成工作數量而忽視工作質量的行為的一場戰爭。以下僅對提高工作效率淺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零缺陷——第一次就做對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個人接到工作後第一件事就是想把事情快速準確地做對,確定方向,不走冤枉路。俗話說:"馬壯車好不如方向對",這句話的典故來自春秋戰國時期,即方向錯誤,再怎麼努力都枉然。人生通常面臨許多選擇,但緊要的只有幾步,在很多情況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同樣我們在完成事情時,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關鍵,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開展工作前我們需明確工作的目的,仔細想想做這項工作的重點是什麼,希望藉此得到什麼結果,這樣做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並與領導和同事一同討論,再決定整個方向及流程。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我們完成日常的任務時,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再花時間去尋找所需的資料或工具,只會事倍功半,徒增出錯的機會。事前即將一切所需都準備好,即取即用。如隨時準備好"最新"的資訊:"資料"的隨時更新與增刪,可以讓我們永遠掌握到最新的訊息,並隨時將它做好整編、歸類等的工作,以供我們隨時掌握最新的狀況,並可迅速做出正確的思考判斷。隨時將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等,做好轉換成工具的觀念,以便隨時可以拿出來運用,或重新組合,以便縮短時間、提高效率,增加更多的成功機率。因此在我們理清需要做的事時,事先做好計劃表或者在“小本上”隨時記下要做的工作至關重要。

  三、權衡主次:“事以類聚,物以群分”

  養成把握重點、循序漸進、集中力量的習慣,決定次序,從最重要的事情著手。我們必須先決定哪一個工作比較重要,優先去做;哪些比較不重要,可以緩辦。不考慮優先次序所產生的另一結果,常是一無所成,而且被拖延或耽擱的事情,等之後再提出時,往往已失去時效性。

  四、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

  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和進化如此之快,陳舊的思維和理念與高效率的工作節奏已經脫節,"苦幹"是成功的充分或基本條件,但它並不能保證成功,今天我們還要聰明工作,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及創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沉下心來用心感悟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主動學習、參加培訓課程,甚至只是默默觀察別人怎麼做,都能從中學習到新知與技術,再消化出更有效的做事方法與解決問題之道。成長的快慢與成長的心有關,因此我堅信,只要能夠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用心吸取營養,不斷總結,才能質與量兩者兼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