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1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係。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型別。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嶽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並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於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影“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湧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岩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後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岩石,使岩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於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於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於“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迴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湧而至的洪水在這裡左衝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麼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後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麼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於哪一種型別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於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後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瞭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麼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麼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並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麼多的溝谷,為什麼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後,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請看下圖並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裡更適於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充套件,最終將河谷展寬,並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瞭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項,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後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並推測其形成過程。

  課後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天氣與氣候在s念上的區別。

  2.記住影響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低壓(氣旋)系統、高壓(反氣旋)系統。

  3.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4.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二)能力訓練點

  1.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識圖能力。

  2.透過閱讀各類圖形,使學生學會綜合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鋒面分類及對天氣的影響。

  2.難點

  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對天氣的影響。

  3.疑點

  鋒面與氣旋如何相互聯絡形成鋒面氣旋。

  4.解決辦法

  (1)在講“鋒面的分類”時,採用讀圖分析法,先讓同學讀圖分析出哪種氣團是主動移動的氣團,依此來判斷鋒面的型別。“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是比較抽象的,主要可採用畫圖分析法,讓同學想象冷暖氣團相遇後出現的天氣變化。

  (2)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是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它的形成書中並沒有寫出。因此,可採用畫圖設問法來尋找事物的內在聯絡,逐漸深入問題內部瞭解其形成的原因,這樣可大大降低學習難度。鋒面氣旋對天氣的影響,可採用綜合分析法,透過抓住鋒面的概念、對天氣的影響、移動等知識來綜合分析問題。

  三、課時安排

  1.5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本節學生活動的重點放在畫圖讀圖分析問題。透過教師一系列設問,來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中尋找各種事物的形成原因、發展過程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冷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2)知道在冷鋒影響下形成的災害性天氣。

  (3)知道暖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4)知道低壓系統的概念及分類。

  (5)記住低壓系統對天氣的影響。

  (6)知道高壓系統的概念。

  (7)記住高壓系統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透過閱途“冷鋒與天氣”“暖鋒與天氣”圖,學會區分冷鋒和暖鋒。

  (2)透過閱讀“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圖,學會從圖中分析天氣現象。

  (3)透過閱讀“鋒面氣旋”圖,學會區分冷鋒、暖鋒天氣系統和低壓、高壓天氣系統。

  (4)透過閱讀“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使學生學會區分冷鋒與暖鋒,研究其對天氣的影響,提高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5)透過閱讀“1996年1月31日4時地面天氣”圖,幫助學生區分高低氣壓天氣系統,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德育目標

  (1)透過閱讀各類形式的地圖,提高學生把圖形語言轉換為口語語言的能力。

  (2)透過地圖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地理事物間因果關係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在講課之前,教師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鋒或暖鋒、高壓或低壓的天氣形勢預報錄影。實際的天氣狀況配有解說員的解說,可幫助學生建立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的聯絡。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新課匯入]:[問]:每天電視臺都播放“天氣預報”。“天氣預報”這個名詞,可以不可以改成“氣候預報”?

  (學生討論後,教師播放一段天氣預報錄影。)

  [問]:這個天氣預報是預報多長時間內的天氣形勢?

  [教師]是預報24—48小時左右的天氣形勢,所以只能用“天氣”這個名詞來表示。

  [板書]: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師]:從天氣預報中可看出,在同一時間段內各地天氣有明顯的區別,這是因為各地受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或處於天氣系統不同部位的緣故。

  任何一個天氣系統都是大氣環流中相當獨立的系統,其生存時間一般較短,它的形成、移動都會對某地的天氣有明顯的影響。

  [板書]:二、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介面叫鋒面。

  (2)分類:冷鋒、暖鋒。

  (看課本第49頁“冷鋒、暖鋒與天氣”圖)

  [教師]:由於冷空氣密度大,暖空氣密度小。當冷暖氣團相遇時,一般是冷氣團在鋒面下面,暖氣團在鋒面上面。所以在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在黑板上畫出閉合的等壓線,讓學生填出氣壓狀況並畫出兩條槽線,說出該地的氣流運動狀況。)

  (學生畫在圖中填注出:低氣壓,並指出是氣旋。見圖一)

  (讓同學根據風向原理在圖中畫出A、B、C三點的風向。見圖二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表示風向。)

  (A、B兩地吹偏北風——冷空氣,C地吹偏南風——暖空氣。)

  [教師]:與低氣壓相伴的氣旋,其水平氣流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由於在低氣壓不同的部位風向及性質均不同,因而出現冷暖氣流相互追趕相遇的現象。A、B兩地的風都是從北部吹來,所以氣溫比較低,屬於冷空氣;C地的風來自南部,所以氣溫比較高,屬於暖空氣。

  假設C地吹南風,當它向北移動時會和A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暖空氣主動向冷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暖鋒。

  假設B地吹北風,當它向南移動時會和C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冷空氣主動向暖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冷鋒。

  (教師讓學生在圖中A、C之間和B、C之間畫出冷鋒和暖鋒鋒面符號。見圖三)

  (看課本第49頁“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剖面圖)

  [問]:在冷鋒、暖鋒天氣圖中都有暖空氣沿鋒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麼?

  [教師]:冷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冷鋒,暖氣團是被動爬升;暖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暖鋒,暖氣團是主動地沿著鋒面爬升的。

  (看課本第52頁“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

  [問]:圖中表示的冷鋒還是暖鋒天氣?

  (學生回答:是冷鋒天氣。)

  [問]:冷鋒過境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天氣狀況?

  [教師]:當冷鋒過境時,隨著暖氣團的被動爬升而逐漸冷卻,其中水汽容易凝結成雲、雨,常出現陰天、下雨、颳風、降溫等天氣現象。因為是暖氣團被動爬升,所以降水區域在鋒後。

  (讓學生回答課本第51頁“活動”的第一題)

  [問]:當冷鋒移動到我國東部地區後,內蒙古和青海一帶屬於冷鋒過境時還是過境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天氣?

  [教師]:屬於冷鋒過境後。這時內蒙古和青海被冷氣團控制,氣溫和溼度降低,氣壓升高,天氣晴朗。

  [教師]:冷鋒對我國的天氣影響很大。比如:在夏季會形成狂風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我國東部的江淮地區是被冷鋒還是暖鋒控制?過境時會出現什麼天氣?

  [教師]:是被暖鋒控制。過境時,暖空氣主動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雲、雨,降水多發生在鋒前,多產生連續性降水。

  暖鋒過境後,當地受暖空氣控制,氣溫會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

  [板書]:

  [教師]: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除鋒面外,還有一個氣壓系統。氣壓是影響天氣狀況的重要因素,風霜雨雪的形成與變化,都與氣壓系統及其變化狀況密切相關。

  [板書]:2.氣壓系統

  (1)分類: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讓同學指出高壓和低壓中心)

  (看課本第50頁“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天氣圖”)

  [問]:高壓中心區和低壓中心區的氣流如何運動?

  在高壓和低壓系統的控制下,當地會出現什麼天氣?

  (學生回答:低氣壓中心區氣流輻散下沉,天氣晴好。高氣壓中心區氣流輻合上升,雲雨較多。)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受高壓系統控制是什麼天氣?

  我國長江中游地區受低壓系統控制是什麼天氣?

  (學生回答: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是晴朗的天氣。長江中游地區會出現雲雨天氣。)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和第51頁“高壓脊和脊線”圖)

  [問]:什麼是低壓槽?低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來看屬於氣旋還是反氣旋?

  什麼是高壓脊?高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來看屬於氣旋還是反氣旋?

  [教師]:低壓槽是從低氣壓區向外延伸的狹長區域,低氣壓中心屬於氣旋。高壓脊是從高氣壓區向外延伸的狹長區域,高氣壓中心屬於反氣旋。

  (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北半球氣旋圖)

  [問]:在北半球氣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麼方向的風?

  (學生回答:東南部吹西南風,西南部西北風)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

  [教師]:所以在低壓槽圖中,槽線的兩側分別刮偏北風和偏南風。這樣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在槽線附近相遇形成鋒面,形成鋒面氣旋。

  (看前面的圖三)

  [教師]:在氣旋槽部形成鋒面有暖鋒也有冷鋒。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教師]:鋒面氣旋是具有鋒面的低壓系統。我國全年都受溫帶氣旋影響,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在此圖中有兩個鋒面氣旋,一個分佈在內蒙古北部,另一個分別在長江中游地區。從兩個冷鋒的移動方向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移動。從鋒面的影響地區來看,我國西部主要受冷鋒影響,東部主要受暖鋒影響。

  以影響我國北部的鋒面氣旋為例,根據暖鋒和冷鋒分佈地區可看出,華北和東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氣團的控制,如果暖氣團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穩定,這裡可出現弱的降水天氣;若氣團乾燥則為晴見多雲天氣。若從西部來的冷空氣勢力很強,冷鋒便會追趕暖鋒,致使暖空氣被抬升,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就會被冷空氣佔據,氣溫明顯下降,天氣以冷、晴、幹為主。

  [板書]:(2)比較

  [教師]:在實際的天氣狀況中,一個地區的天氣是受很多天氣系統綜合影響的,但最常見的天氣系統是鋒面氣旋和氣壓系統。

  (四)總結、擴充套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瞭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衝)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並利用此環境,積極奮鬥,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裡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於汭”(汭:河水內灣環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並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後與之溝通。可見,透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麼,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還有什麼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麼?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型別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可能出現在什麼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麼,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麼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於堆積地貌;凹岸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於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並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麼這條河道的形態將怎麼繼續發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後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型別,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型別。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並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採玉地點的地貌型別,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藉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特徵。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麼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會形成什麼樣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資訊,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範,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型別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資訊,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於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絡和運輸。農業社會,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種植業,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於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佈。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河谷中,聚落一般分佈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勢條件。

  板書

  4.3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貌

  1.河谷向源頭方向延長溯源侵蝕

  2.“V”型谷下蝕

  3.“U”型谷側蝕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河流中下游

  2.衝(洪)積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人教版高二地理選修2教案4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瞭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瞭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透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透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於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裡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後,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後,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於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後,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於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後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於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週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匯入新課〗複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於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後。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於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佈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