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飲酒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飲酒高一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瞭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

  2.透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3.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

  瞭解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有關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體會他那種不願屈己從俗、決然捨去的高尚節操。

  教學過程

  匯入:

  我們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瞭解了一些詞的知識,也知道了唐詩宋詞元曲這種說法。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唐代的時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惟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它是由東晉的陶淵明開創的,並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峰。梁·鍾嶸說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那麼,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詩人,他的人生經歷、他所處的環境對他的田園詩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我們請同學們交流一下檢索到的有關資料、資訊。

  陶淵明生平 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但到陶淵明時,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讚賞外祖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幹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庶族寒門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高傲的脾氣使他不願迎合官場中鑽營取巧的一套,“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終於辭官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回家鄉當隱士去了,與官場徹底決裂。《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淵明的詩作有兩類題材:

  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

  二、透過反覆朗讀,體味詩人的感情和詩的意境美。

  1.散讀課文

  2.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汙濁的人世間,卻潔身自好不受塵俗的煩擾。起句應讀的平靜些,轉折句也可處理為平靜的讀法,但體現出得意感。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何能爾”設問,爾,代前句,寫出了反常,與眾不同,故應讀重音。

  “心遠地自偏” 此句為全篇之骨,要讀出一份自豪,體現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讀這兩句之前,應有個停頓。因為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

  這兩句是頗有意境的詩句,要讀出你的想象和聯想來,要讀出“見”字的“悠然”、怡然自得來。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朗讀時應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與歸巢的鳥兒的自在快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結句應一字一頓,而且要有餘音,似乎自己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物我兩忘。

  3.散讀課文

  4.聽錄音範讀

  5.跟讀

  6.散讀課文

  三、透過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心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富有意境。請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體會這份意境美。

  (學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聯想,只要與詩句的淡然悠閒、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時俯時仰,“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從而標誌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意境寧靜清遠。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後怡然自得的情懷,意境體寧靜恬淡。

  這四句,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恬靜優遊的情景。

  四、藝術特色鑑賞

  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一、二句敘事,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自然引出後面兩句。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閒的緣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景中寓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乳交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為後世所稱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寫景,但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後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於景中。詩的最後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餘音繞樑,回味悠長。

  小結: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裡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陶淵明的詩文我們接觸不多,同學們可以去找些來讀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