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第九章教學計劃模板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第九章教學計劃模板

  【設計理念】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許多工具槓桿談起,透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猜想、探究,從而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透過探究,瞭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槓桿平衡條件。

  【教學用具】

  1.學生自備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組實驗器材:鐵架臺、槓桿、鉤碼等。

  3.桿秤、水果、汽水瓶、多媒體、光碟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問學生如何開啟汽水瓶蓋,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的話題。

  讓學生展示自帶的工具,說明它們的用途和好處。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錘、訂書機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大型機械嗎?是否瞭解它們的用途?

  學生回答,教師予以鼓勵,並利用多媒體展示:生產中常見的機械(如吊車、推土機、汽車、飛機、輪船等)。

  介紹:我國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種機械的.先例。指出,雖然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的各種簡單工具,改善了生產條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體顯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使用情況。

  教師總結並指出:生活和生產中的這些機械和工具實質上就是利用了槓桿的知識。

  教師提問:為什麼使用這些工具(槓桿)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由此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探究槓桿的共同特徵,認識槓桿:

  學生活動1 讓學生觀察桔槔(多媒體顯示)。

  學生活動2 學生觀察教師用木棍撬重物的過程。

  學生活動3 學生討論。

  透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槓桿。

  學生活動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點。

  學生活動5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塞式抽水機手柄壓水畫面,觀察固定點。

  學生活動6 教師讓學生用桿秤稱水果。提問:桿秤是不是槓桿?它的固定點在哪裡?並由此匯入以下內容。

  認識槓桿的幾個科學術語:

  支點(o):槓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槓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槓桿轉動的力。

  動力臂(f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f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學生活動7 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幾個槓桿示意圖,學生指出圖中的支點、動力、阻力。並作出動力臂、阻力臂。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活動8 讓學生使用桿秤稱不同個數的水果,引出槓桿平衡概念。

  槓桿平衡:當槓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槓桿平衡了。

  探究活動:

  學生活動9 學生觀察:教師開門時的兩種不同情形:一次在門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門軸附近用力,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想使槓桿轉動或靜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透過對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第九章教學計劃模板的學習,是否已經掌握了本文知識點,更多教學參考資料盡在物理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