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

《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

  霍金是一種信仰:與萬物對話,與日月談心,輪椅只能困住身體,卻困不住天地與人生。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1

  霍金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科學家,當我知道霍金的時候,他已經在媒體圈很出名,以至於都快忘記他還是個研究宇宙物理,黑洞理論的物理學家。這本書我是無意中看到的,想起霍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3月還有本霍金的新書《十問》釋出,更加讓我好奇這個或是學術天才,或是媒體寵兒的一位人物,到底有什麼奇妙的生活。

  霍金家中有四個兄弟姐妹,家庭教育也講究簡樸,家中牆紙掉了也不費心去粘上,傢俱也是能用就用,這個理財觀念在當時戰後的英國是被普遍採用的。霍金小時候就有對於天文的熱愛,這一點是他小時候有過天文觀測的經歷培養的熱情,普通人家的小孩到真的沒有這一份福利,能接觸到天文觀測這類科技拓展。一顆小種子也在他心中發芽。

  在劍橋大學,霍金了相伴20多年的伴侶,兩人相識在一個新年派對上。派對上霍金目光停留在一個嬌小美麗的女孩的身上,他喜歡她淡藍色的瞳孔,和單純的笑容,這個女孩就是簡·王爾德。也是這段時間,霍金開始有些行動不自然,校醫叮囑他少喝酒,霍金也就沒當回事,以為是自己酒精過量導致的。

  後來霍金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又叫運動神經元病。這讓還沒有名氣的霍金深受打擊,被告知可能只有兩三年壽命,可是簡沒有退縮,毅然決然決定繼續照顧霍金生活,與他相依為命。霍金夫婦一共誕下三個孩子,不過隨著身體一天天變差加上研究的深入,霍金開始全身心投入物理學研究當中,忽視妻子的感受。另一方面,霍金創作的時間簡史開始走入大街小巷,他的意圖也是讓一本學術性著作能在街邊便利店出售,當然,他做到了。當然,他不滿足於這些,開始更多的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隨著名氣的增大,他開始在各大高校演講,期間還出客串過“生活大爆炸”,本色出演霍金先生。

  眾所周知,霍金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去追隨他研究一生的物理學。霍金傳從霍金小時的教育開始,直到長大以及之後生活,向我們描述一個鮮活的物理學大師。本書由幾點值得我去回味的。

  一、就算絕境也不要放棄

  一代大師,在本該輝煌的年紀卻患上罕見的“漸凍症”,可是他沒有放棄,他的愛人沒有放棄,他對物理學嚮往沒有放棄。妻子簡在其中也充當極為重要的角色,在霍金病情日漸嚴重的時候,沒有一走了之,為霍金誕下兒女,還悉心照料霍金,可知道那時候霍金還毫無名氣,未來不可預知,但是偉大的愛情成就這一切。遇到困難不懼怕的心態也是我們學生和社會青年所應該學習的,只有不斷鑽研困難才能撥開科學迷霧,找到真理留下的寶藏。

  二、對教育的反思

  我一直覺得教育應該是教孩子探索的方法,霍金在小時候也遭遇過等級區分的問題,可以說這是各國教育的通病,我也只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什麼高見,只希望現在的教育多關注孩子的特點和興趣,不同培養各科都優異的全才,那些單科拔尖的才更有可能出科研成果。

  三、科學普及化

  霍金能將極為難懂的時間簡史買到家喻戶曉,本來這類學術性書籍應該只出現在大教授或者研究生的桌子上,被大眾所接納,霍金的才華可想而知。愛因斯坦曾表示,你只要把一個知識給六歲的小孩子講懂拉,你才是真正的明白。讓晦澀難懂的科學普及才是學術界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對宇宙的探索不會結束,目前都能拍到黑洞的照片,開展物理學數學的基礎研究,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這些理論是霍金留給我們的思考的更重要的東西。

  《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2

  本書是介紹世界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的傳記。霍金被人們稱為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霍金的一生非常了不起、激勵人心,他是位家喻戶曉的卓越的科學家。然而他卻是個患嚴重肌萎縮症的殘疾人,他留給我們的印象是:頭朝右邊傾斜,肩膀左高右低,軀體瘦小扭曲,連嘴巴也歪成S型,坐在輪椅上。他20多年來所有的驚人成就都是在輪椅上完成的。

  本書講述了霍金的'成就一生,他的家庭,他的教育,他的婚姻,他戰勝疾病探索科學真理的拼搏精神。但作為傳記類書籍角度來說,這本書(榮楚歐著的)寫的並不好,寫的比較粗糙,只能作為一個對霍金淺顯瞭解的入門。

  大家都知道,霍金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他的殘疾程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殘廢。他一生中不僅生兒育女,而且成就非凡,喜愛音樂、書籍等,興趣廣泛。霍金的成就都歸因於他的才華以及不懈努力。儘管被疾病纏身,他樂觀堅強,訓練自己的大腦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運作,放棄了手寫方程式轉而用視覺化解決問題。我們很難想象的是,他日益衰敗的身體卻成就了他無與倫比的強大思維,成了他偉大成就的資源。

  在《霍金傳》一書中,不僅是霍金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還有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霍金小時候不合群,還口吃、內向、運動能力差,由於思維和行為方式不同,被同學們瞧不起,也無法融入同齡人的圈子。甚至不少科目還存在學習障礙。是他的父母用耐心包容、理解陪伴、因勢利導,把他培養成充滿自信的人,使得他在未來成就非凡。

  最後讓我們謹記巨星霍金的這樣一句話: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3

  我第一次知道霍金,是在初中英語教科書中看到了他的名字和圖片,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後來又在中央9套"走進霍金的宇宙世界"這個節目中,對霍金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現在讀了鹿理梅編著的《與萬物對話:霍金傳》,總算是對霍金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霍金很年輕時,就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失去自由行動的能力,在輪椅上生活了四十多年,但是他在科學的道路上碩果累累,真的讓人不可思議。他身殘志堅的精神如同他的宇宙研究那樣,對普通大眾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這一點是我讀這本傳記感觸最深的地方。我也想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她也是位殘疾人,卻創造了人世間的奇蹟。我自然也想到我們滄浪讀書會里的素梅姐,她也很了不起,她能在行動不便的困境中堅持讀書,為自己創造一片更廣闊的天空。他們不甘沉淪,不輕易向命運妥協的優良品質,激發了很多的朋友去戰勝困難,迎接生活的挑戰。和他們比起來,我們很多人都很幸運,沒有理由不感恩生活。

  讀這本《霍金傳》,也喜歡霍金說過的這麼一段話:"我的一生是充實而滿足的。我相信殘疾人應專注於障礙不能阻止他們做的事,而不必對他們不能做的事徒然懊喪。在我的情形下,我盡力做我要做的大多數事情。"這樣的感受不僅對殘疾人朋友有借鑑作用,對我這個算是四肢健全的人,也很有啟發作用。:專注於自己能做的事,而不必對自己不能做的事徒然懊喪,少一些負面情緒,多做一些自己能做的,自己要做的事情,可能會收穫屬於自己的驚喜吧。

  《與萬物對話霍金傳》讀後感4

  這次讀書會,要分享與霍金有關的內容。先讀榮楚歐的《史蒂芬。霍金傳》,可是沒讀幾頁,發現無法讀下去。作者以一箇中國人傳統的教育孩子的思維,去揣測英國人的教育,完全不顧中西方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差異性,杜撰了好多中國式的師生與生生對話,讓人看了有一種謎之尷尬。

  於是,換了一本,鹿理梅的《萬物理論霍金傳》。這本還算中規中矩,比較平實地介紹了霍金的一生及成就,還是覺得差了一些。在這過程中,發現霍金原來寫過自傳,有自傳又為何讀別人寫的傳記呢?於是,決心改而讀霍金的《我的簡史》。

  霍金二十歲左右患病,患的是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漸凍人。醫生斷定他堅持不了兩年,可他卻頑強地堅持了五十多年。他的身體上殘缺的,可是他的精神卻從未被打敗。

  在我的記憶中,比較接近的殘疾人,是小學的一個女同學和初中的一個女同學。她們倆,都是小兒麻痺症患兒,她們都是一條腿瘸了。可是,她們都是樂觀開朗的孩子,從來沒有因為腿的問題而愁眉苦臉。她們明媚的笑容,開朗的性格,讓許多同學都喜歡圍在她們身邊,她們贏得了很多的好朋友。我甚至非常羨慕她們,因為下課的時候,她們的身邊總是圍著許多人一起開心地聊天。因為她們的關係,我一直覺得,對於一些殘疾人,我們可以把她們當做正常人平等對待,不需要去特意的同情與幫助。

  霍金,他除了因身體不能行動,需要別人的照顧以外,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當上大學的教授,還在物理學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他說為了養活孩子,就決定寫一本書,於是寫了《時間簡史》,後來又寫了好幾本科普書籍。他談笑風生,調侃美女,與人打賭,約會時間旅行者,去海底探險…做各種各樣有趣的事。普通人能做到的事,他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也做到了!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科幻電影迷,這些年來,每年新出的科幻電影,我都很積極且認真地看過。宇宙大爆炸,黑洞,時間旅行,平行宇宙,穿越……這些物理學上的名詞,是科幻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讀了跟霍金有關的書籍後,才發現,這些名詞,就是霍金這輩子研究的物理學問題,他在這些問題的研究中獲得了重大突破。而他的知名度,以及他寫的書,為普及這些物理知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為霍金,我們這些普通人,對物理幾乎一竅不通的物理盲,才得以感受宇宙與時間的奇妙與美好!

  霍金的靈魂不受身體的羈絆,飛躍廣闊宇宙,獲得了美妙的生命體驗。這或許就是他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地工作與生活的最重要原因!王小波說:除了現實的此生,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世界。對於霍金來說,不能自由行動的身體是他現實的此生,而廣袤無垠,壯觀美麗的宇宙就是他的詩意世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