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子篇讀後感

論語微子篇讀後感

  本篇共計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一篇中有如下內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孔子弟子與老農談孔子、孔子關於塑造獨立人格的思想等。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論語微子篇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論語微子篇讀後感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讀書會便是一種將“學”與“思”結合得很好的學習方式。所以週二的晚上,儒行社諸位志同道合的社友齊聚到活動室,在中文系劉煒老師的領讀下,共享論語之精粹,援疑致理,在歡快的氛圍中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夜晚。

  劉煒老師以先總後分的方式,先總的提出了古代臣子處理君臣關係的三種態度:不可不止;不可則去;不可則易位。並一一解釋,然後針對微子篇中的各個部分一一對應,在領讀的過程中,劉老師既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由於當下相聯絡,循循善誘,透過啟發式的學習和思考,使我們對於講君臣關係的微子篇有了更深刻和細緻的體會。而後社友們自由提問,有同學針對古代的相關政治發問,有同學學以致用,拓展到了當下時事,劉老師一一詳盡解答,同學們和老師進行了一次關於傳統文化思考與交流,雖然短暫,卻是受益無窮!

  當然,古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很多時候,論語中的箇中精華,須得靠自己用心去讀,去領會,旁人也只能起指導的作用,就像劉煒老師在講解的最後,非得留一個問題懸在我們的心裡,這就像一幅好的畫留有大片空白讓你的思維自由馳騁一樣,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而不是像吃快餐那樣,只是簡單的把別人的思考結果貼上複製到自己腦中,所以各位社友萬不可辜負劉老師的一番良苦用心哦!

  這次習讀微子篇,讓我對古代的臣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古代要想做一名盡職盡責的忠臣既容易又複雜,容易是因為只需要堅守內心的理想和為官之道,難是因為施行起來很難實現,尤其是面對昏君的時候,不同的堅守便會有不同的結果,也許是鬱郁不得志,也許是賠上身家性命,也許是世外隱居……而反觀我們當下,做官卻似乎沒有那麼多糾結,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倒退。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我個人而言,我更贊同孔子他老人家,欣賞不可則去的態度,靈活變通,不強求,但卻不是從此放棄,不再努力,只是換個方向和角度。我們生活和學習中常常需要這樣的智慧,如果真能做到不可則止,或許人生就少些糾結,多些釋然,少些衝突,多些快樂!

  充實的時光總是如白駒過隙般,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但我相信以後這樣有意義的夜晚不會少,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學習的機會還很多。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在雲大傳承下去。

  論語微子篇讀後感2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古今被遺落的賢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 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身分的,是伯夷、叔齊吧?”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沒了自己的身份,但他們言語合乎法度,行為合乎道義。他們是這個樣子吧。”又說:“虞仲、夷逸避世隱居,放肆直言,修身清白高潔,棄官合乎權變。我則跟這些人都不同,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也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

  從古今記載看,一般說來,逸民隱士大都志向高潔,信念堅定,不肯和現實妥協。此章中講到的伯夷、叔齊,在前面的章節中多次提到,由於不滿於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所以,孔子說他們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風範。但也有次一等的情況,比如說柳下惠和少連,柳下惠前面章節中也多次提到,少連的情況今天已不可考證,柳下惠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罷兔。當有人勸他離開魯國時,他卻不以為然,還是要堅持下去。在孔子看來,他和少連已不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過,他們的言語合乎法度,行為合乎道義,雖然忍辱負重,但其內心志節還是沒有改變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像虞仲、夷逸那樣,完全避世隱居,放言高論,孔子認為他們自身清高,捨棄做官也符合通權達變的思想。至於孔子自己,則是與上面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張積極用世,堅持原則,通權變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可無不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總起來說,不管是逸民隱士,還是聖賢君子,雖然他們窮達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和志向,這一點卻是相同的。

  論語微子篇讀後感3

  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太師摯到齊國去了,亞飯幹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邊,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到了海濱。

  此章提到的這些人都是魯國的樂師,魯國禮崩樂壞,樂師們都跑到其他國家去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才的流動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大面積的流失則說明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不適宜人才作用的發揮,魯國當時的情況可能就屬於這種情況。

  最近有報道說,烏克蘭數千名科學家到中國來工作,中國軍工的飛速發展與烏克蘭的技術轉讓和引進烏籍科學家密不可分。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從烏方角度看,自蘇聯解體以來,烏克蘭政治一直動盪不安,社會秩序混亂,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二是蘇聯時期,蘇聯的軍事工業大多集中在烏克蘭,解體後烏克蘭的經濟無法承載這樣龐大的基地,所以工廠停產,工人事業,人才閒置。總之,一個國家不管是政治上出問題,還是制度上出問題,亦或是經濟上出問題,都會影響到人才的流動,現代社會還會出現資本的流動,國家的衰亡會成現加速度,發展也會呈現出加速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