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父母送給子女的最好禮物,老師頒給學生的最棒獎品,你我勵志明心的精良讀本。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1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經典啟蒙讀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用。

  錢文忠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三字經》,借鑑古人、融會歷史、貫通現代,將積澱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寶貴鏡鑑。

  其中,“教不嚴,師之惰”這句話讓身為教師的我印象頗深。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嚴格地進行教育,是老師的過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的的地位極高,從“天、地、君、親、師”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著天地君親,第五就是師。在書中,錢文忠先生分別用朱元璋和溥儀的例子向我們說明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必須嚴格教育學生,連皇上也不能例外。這句話不僅強調了老師的責任,同時也強調了老師的尊嚴。

  錢文忠先生又用了魯迅先生曾經舉過的例子闡明瞭儒家文化十分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有其弊端,因為為人師表者,未必都合格。因此在現代人看來,這種傳統的師生關係已經過時了。然而在這本書中,錢文忠先生讓我們又一次好好地反思這種傳統師生關係的優缺點,比如傳統教育中的體罰是不能繼承的,但是,老師對學生嚴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對了?是不是就可以縱容孩子了?現在,好多老師對孩子不敢嚴格教育,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在我的身邊就經常發生一些由於老師嚴格教育、嚴厲批評,而導致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跑來興師問罪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還能教育好麼?所以傳統教育中提出的“教不嚴,師之惰”難道就完全不對嗎?其實在今天看來,作為教師仍然得對學生嚴格教育,但是應當採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不是古代私塾中嚴苛的責罰。

  在我以往的教育中就注意到了,既嚴格教育學生,又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並讓家長信服。

  首先,教育嚴格但不缺失尊重。對於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道德文化的教育絲毫不能懈怠,應以嚴格要求,但是在教育的方法和問題的處理上以尊重為基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他們嚴格要求,熱心指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摒棄高高在上的嚴厲指責,採用推心置腹的平和溝通,讓學生明白他們哪錯了,應該怎麼做,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曾經,教高年級時,班上一個小幹部犯了一個不小的錯,幾十雙眼睛等著看我如何處理這位老師們面前的“小紅人”。其實對於班幹部,我的要求更嚴格,但是此時,我又不能不顧這孩子極強的自尊心,因此,我先向其餘學生保證一定會按章辦事,但是事情得單獨處理。空課間,我找來這位學生,在沒有人的辦公室面對面地和他交流了一番,言語間嚴厲又不乏親切,責備又不乏寬容,一番循循善誘讓他徹底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受到了教育。回班後,他主動要求在同學們面前進行了自我檢討,深刻而又誠懇,這樣不僅沒有讓他在同學們面前失去尊嚴,反而更加樹立他的威信。

  其次,要罰但要得法。古時候私塾裡的先生對弟子的懲罰最多的莫過於使用那把戒尺,現在這種方法顯然是予以批判的。但是有時教育不是萬能的,對於頑劣的孩子,適當的懲罰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這樣的懲罰要得法,既不能傷害孩子的身心,又要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之前,我們班上的懲罰方法就是什麼方面犯了錯,屢教不改後同學們商量因錯制宜,絕不體罰絕不抄書。比如,對於班裡總是隨手亂扔廢紙的同學,大家就讓他逢到課間拎著垃圾袋去收拾教室地面上的紙屑,甚至是校園裡的紙團,做得好的還予以適當的誇獎,讓他明白保持一個教室乃至一個校園的整潔是多麼的不容易,為自己之前不文明的行為感到難為情。再比如,有時自習課上,某些同學講話影響大家的學習,我們就提議讓他們在講臺上給大家唱首歌就當將功補過給其他同學放鬆一下精神,說實話,雖說是唱歌,但是在臺上的滋味並不好受,因此同樣的錯誤很難再犯。

  最後,和家長用心交流,在教育上達成共識。我們要經常與家長用心交流,雙方都從對孩子的關心這一共同點出發,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長。我剛接觸家長時,也有些家長特別是長輩很是護短,讓我的教育工作難以開展。因此,我首先在家長會上提出我的教育觀點,讓家長明白我出發點,讓家長學習了一些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不要讓孩子揹負過沉的期望,更不能一味地放縱溺愛。同時,要求孩子的教育儘量由父母實行而非隔了一代的老人。其次,這樣的“交流”並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共識,需要教師的不厭其煩、堅持不懈,有時甚至得受得了委屈,要用真心地感動、感化家長。

  “教不嚴,師之惰”中儒家文化過分地強調了老師的權威,這種極端的“師道尊嚴”是不可取的,但是“教不嚴,師之惰”也的確讓我們明白了傳統文化中自古不變的老師的責任。錢文忠先生解讀《三字經》讓我明白了《三字經》的學習物件不僅僅是兒童還是父母和教師。教書育人過程中,既要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又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種敬業的精神來履行自己的職責。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2

  暑假裡,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三字經》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來歷代對兒童的啟蒙讀物,一直廣為流傳。

  這本書裡講了許多經典的歷史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早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只能住在破房子裡,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學著哭喪,孟母很著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邊有個肉鋪,小孟子又學著剁肉,孟母更著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學校附近,這次他受到了學習氛圍的薰染,變得彬彬有禮。這讓我知道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另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黃香溫習。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他母親早故,和父親相依為命,家裡很窮。夏天,由於火辣辣的太陽照射的緣故,晚上的溫度很高,他擔心父親睡不著,就把枕頭扇涼快了;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他就先睡下,溫暖了枕頭和席子,讓父親能夠安寢。這個故事讓我感悟到做小輩的應該對長輩孝順,並努力付諸於實踐當中。

  三字經還講了從伏羲到元朝的歷史間發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歡,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發人深思,建議小朋友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哦。你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

  好書伴我成長,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開卷有益呀!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3

  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很是受益,錢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三字經》,借鑑古人、融會歷史、貫通現代,將積澱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範的寶貴鏡鑑。

  《三字經》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經典啟蒙讀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用。錢教授認為,《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讀完之後我感覺《三字經》的學習物件是父母和教師,而教育物件才是兒童學生,《三字經》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師教育孩子用的讀本而非兒童讀物。

  《三字經》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規律。第二部分講教的內容。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像一根線,他的解讀把文化、哲學、宗教、社會、經濟、文學等等一顆顆珠子串起來。第三部分是學的部分,以眾多學習的例子,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錢教授建議把第三部分前移。

  讀完之後,做為一名教師,“教不嚴,師之惰”一直迴響在我耳邊。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教師地位之高,從天、地、君、親、師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著天地君親,第五就是老師。儒家思想講究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在中國的傳統當中,老師必須嚴格教育。教書先生甚至可以責罰不認真讀書的皇子。書中為我們講了一個關於皇子老師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關心皇子的教育,滿世界找有學問的人,終於找到教學水平很高的李希顏。這位老師完全以一種嚴格的態度,來履行自己的教師職責。這些皇子上課不好好聽講,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們不好好學習,就要打他們。朱元璋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說:“這書沒法念了,這老師給我揍的,都快揍死了。”皇帝聽了以後非常生氣,準備治老師的醉。但馬皇后對他說:“李先生這是以聖人之道,以一種非常嚴格的態度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也是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慮,我們應該感謝李先生,怎麼能責備他呢?”後來,皇帝對這位老師非常敬佩。那位老師退休時,朱元璋專門賞賜了黃袍,同時賞賜了大量的錢財。

  現在好多家長不理解老師,如果對孩子要求嚴一點,動不動就興師問罪。搞得我們老師很被動,是不是老師就可以縱容孩子?我們的嚴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對了?當今社會強調教師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絕對不允許體罰孩子,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教不嚴,師之惰”到了今天,我認為這句話的含義是:做老師的,教誨學生要講究好的方法,不採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師的過錯、失職。重點是強調教師要有教師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圍經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對“習相遠”的學生,他們能保持平靜的心態,溫馨的情調。首先採取誘人法,付與真情關愛和細心溝通,疏導學生明其志、曉之理,營造師生融洽和諧的氛圍,搭建學生自醒的平臺。其次是採用循循善誘法。針對無法及時完成學業任務的學生,在他無助時給予有助,予以細心的指導和批閱。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和自愛,促成學生逐日提高,可謂教之善也!反之採用刻薄寫生手法,以師道尊嚴的面孔出現,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結果,學生或畏而遠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賭氣輟學,可嘆惰之害也!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方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種敬業的精神來履行自己的職責。

  讀了這本書,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經》傳達給我們的那種文化資訊,才能理解《三字經》對於今天,特別是當前我們開展國學經典教學不可替代的意義。

  在我們學校經典文化讀書活動更是搞得有聲有色。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國學經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堅持國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論語》、《老子》和古詩詞等的誦讀活動,課間喇叭裡播放著《弟子規》、《三字經》,《新學堂歌》……每當中午、晚上放學的時間朗朗的背誦聲音就會響遍我們的校園。文化氛圍濃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園內東南角創設一條文化長廊,該長廊由三、四十米多長的竹簡組成,上面彙集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每個教室門前的柱子上也有這樣的竹簡,樓梯間掛有古詩詞、成語故事,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經典文化的魅力。經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潤物是無聲的。經典,讓學生愛讀書了,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學修養,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們的讀書熱更濃。學校為我們營造了讀書的環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老師購買圖書,如《四書五經》每位教師手裡都有一本;並且保證了閱讀時間:每週至少能抽出兩個小時的讀書時間。青年教師每週組織一次教師論壇活動。經常全體教師收看于丹的《論語心得》。本學期一開始我們邀請山東大學的張德蘇教授做了“國學簡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國學導讀報告,後來山大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仵從巨院長經典讀書文化導讀報告會。為推進書香校園特色品牌建設深入發展,有效推進教師讀書文化品位和層次,著手與山大文學院合作,開展“專家教授進校園讀書導讀行動”和“書香名師讀書研修活動”,專家學者將走進校園與教師學生面對面,部分教師將走進山大威海分校文學院進行選課研修。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全體教師讀書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師品味!讓我們繼續讀書吧!

  讀書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讀書是一個終身的事業,讀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讀書是一種修養身心、增進知識的方式。古語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們必須經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才可以有權利期盼收穫!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讀後感4

  暑假閒暇之餘,信手翻閱《錢文忠解讀三字經》,恍若在閱讀一本通俗的中國二十四史,恍忽間隨錢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歷史事件,並從文字的推敲中,探查歷史的真相。

  《三字經》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瞭解他內容的,我相信並不多。他可以說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書。《三字經》共一千多字,中華歷史及道德觀幾乎都濃縮在這一千多字中了。腦袋中常常有這樣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牆,裡面一個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裡拿著一本書,下面的小孩子們一字一句的唸唸有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邊還像模像樣的搖頭晃腦。不由的又想到小時候,在爺爺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經》,便不知由來的好奇的看起來,但是那三個字三個字的文字,卻又實在不懂,可有糊里糊塗的看下去。現在想想,不由一笑。

  錢文忠教授的見解很細緻,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後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麼多內容。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麼《三字經》便是幾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裡面盡是一些數不清的財富;人人都曾聽說過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傳說,但卻無人去打撈。

  在古代,《三字經》是兒童的啟蒙讀物,但是卻沒有正式的見解流傳下來。對於《三字經》我們居然沒有完全理解的把握,這種現象,直到錢文忠教授解讀了《三字經》才得以消除。

  《三字經》是國學之經典,中華文化的偉大盡展其中,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獨具魅力而又璀璨奪目,而三字經不愧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顆最耀眼的珍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