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讀後感(通用8篇)

《梅雨之夕》讀後感(通用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梅雨之夕》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1

  今天讀了施蟄存先生的《梅雨之夕》。施先生是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以心理描寫見長。這部小說便是以大幅的心理描寫展開。寥寥的幾句對話成了小說中的另類。

  這部小說寫“我”在一個梅雨的傍晚,送一個素不相識的姑娘回家的故事。在雨中我浮想聯翩。先是想到了這個姑娘是自己的初戀。由此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可是最後發現不是。接著發現坐在路邊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可是回家後發現不是。沒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我個人的想象罷了。

  小說看起來有些隨意但是卻能夠觸動讀者的內心。誰不曾有過這樣的浮想聯翩?誰不曾想過這樣的邂逅。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讓人覺得如同身臨其境。

  梅雨之夕,這樣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場景。雨中的等待與彷徨。讓人不自覺地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可是小說中的女子偏偏沒有帶傘。因此才有了“我”送她回家的機會。雨中趕路,或許姑娘沒有任何想法,但是“我”卻浮想聯翩。這樣的浪漫或許只存在於我的心中。人家姑娘只想早點回家。也許姑娘也是浮想聯翩。作者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一切都像一場夢一般。或許這就是新感覺派小說的特點。

  整篇小說給人一種朦朧的感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現實?是夢幻?真的有種“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感覺。到底只是一次美麗的邂逅。沒有發生令人纏綿的故事。過去了,姑娘也就成了自己生命中的過客。然而多少刻骨銘心的愛情最終的結果也不過如此罷了。由愛到恨,再到形同陌路。期間的高興,歡樂,痛苦在若干年後再回憶也不過而而。看似荒誕,卻又真實。

  讀完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或許它勾起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回憶。或許它在不經意間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的過往。這便是文字的力量。靜心閱讀,能帶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感受別樣的人生經歷。

  在這樣的午後,夕陽西下,家裡一片寧靜,許久未曾認真閱讀的我。不經意地翻開一本舊書。讀了這篇小說,它帶我走進了上海的梅雨之夕,帶我經歷了一場美麗的邂逅。喜歡閱讀,便是喜歡這種感覺。在自己疲憊不堪,空虛寂寞的時候。一段閱讀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更喜歡閱讀之後產生的些許靈感。當看到它變成自己腦海中源源不斷的想法的時候。自己覺得這才算不負時光。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2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施蟄存第一個將人物心理作為小說描寫中心的作家,開中國現代心理小說之先河。他明顯受弗洛伊德和顯尼志勒影響而創作心理小說,他的很多小說將重點放在性心理、潛意識、幻覺及變態等微妙心理的挖掘和展示上,在文壇上獨樹一幟,很有特色。

  《梅雨之夕》展現出了心理分析小說特有的魅力。男主人公下班回家的一段心路歷程,惟妙惟肖的展現出都市人的生存狀態。渴望超越平庸、渴求有著一次豔遇、渴盼回到美好的夢幻中去。這樣的機會,不知不覺來到你跟前,你會怎麼樣。“怦然心動'那是必然的,緊接下來的可想而知是“躍躍欲試”,再進一步推測就會是“想入非非”,到最後我們看完結局啞然失笑————“戀戀不捨、若有所失”。更為重要的是,作家為我們描繪出心理的細緻入微、耐人尋味處,讓人身處其中流連忘返。刻畫之深刻、細微可謂神來之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可以分本能論、人格結構論、解剖心理結構論三大部分。人格結構是有“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心理結構是有“潛意識”、“前意識”、“意識”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不斷的進行著殘忍的搏鬥,“本我”自然遵守快樂原則,“自我”遵守理性原則,“超我”則奉行道德的原則。由於本我奉行的快樂原則,受到本能“力比多”的驅使,“本我”常常躍出理性的控制,造成自我的失控狀態。前意識、潛意識和意識的掙扎搏鬥造成男主人公的夢幻常常破滅。

  作家立足於西方的現代性心理分析理論而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我們感覺到作者同時又接受了東方古老的儒家倫理道德的規範:男子邂逅情女,雖然豔心蕩漾,但其言行皆“發乎情,止乎禮”,他始終恪守著“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寫男性的豔遇,展示人性的隱秘,作者不僅剔除了俗豔的字眼,迴避了露骨的場面,而且還點綴了富有詩意的意境,溶入儒雅的情懷,這一切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清麗素雅與含藉,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典雅的“中和之美”。

  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無意識薰染,使施蟄存的心理分析小說帶有明顯的中國古典小說的審美情調。“才子佳人”的小說模式、“倡優士子”的敘述角度更多的富予了小說文字以中國化的特色與情調。有很多唯美的中國元素的滲入,雖然那是作家不由自主的潛意識行為。中西文化的互為溶合互為滲透互為薰染構成了《梅雨之夕》的多色調多層次,也讓我們多少領略了施蟄存心理小說的文化魅力。

  陳思和先生說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是,一是糜爛和燦爛共生,一是對上海現象的批評。郁達夫小說中的心理分析表達他對傳統的否定、施蟄存的心理分析是小說的中心、張愛玲的小說透過心理分析體現的是文化的內涵。《封鎖》、《梅雨之夕》有了明顯的區別。

  張勇,男,1972年出生於河南南陽市新野縣,本科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寧夏大學,多年高中教師經歷、房地產開發企業、醫院、媒體工作經驗,現從事企業文化策劃、宣傳、企業內刊、自媒體矩陣佈局,作品多發表於《寧夏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科技創業月刊》、《商情》、《昌吉學院學報》、《東莞日報·打工文學》、《寧夏大學校報》、《普州文學》、《永平回族》、《山東商報》等刊物。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3

  《梅雨之夕》是施蟄存的代表作之一。它記敘了一個梅雨天的薄暮時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並且伴送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過程中的一段心靈歷程。

  初讀這篇文章,首先的感覺是這篇文章的文筆非常舒展,格調也很清新。就像養育施蟄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暢和秀美來得那麼溫婉,已經到了“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地步。江南是鴛鴦蝴蝶,就如同梅雨季節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綿綿而瀟瀟,似煙似霧,似幻似夢,我們霧裡看花,卻總也撩不開那層神秘的紗,害得心裡癢癢。那悽迷的煙雨長廊,那愁悵的水鄉小鎮,那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讓我們不禁放輕了自己的腳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這夢一樣的美麗,這樣的美麗有著如此多人工的痕跡,但卻與江南的山水這般渾然一體,這裡的美麗有著那麼多脆弱的理由,但卻在人們的呵護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誘人。那位滿腹浪漫情懷無處釋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滑出“殼”,送素不相識的少女回家,浮想聯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夢一樣恍惚迷離,然後回到現實,繼續著既定的人生。人生總是被既定,是偶然,還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現實所困?心總是在現實與幻想的矛盾中流離。腳把心帶到遠方,心又把腳帶回故園。人這一生走來走去,其實只繞著這一顆心。

  其實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度曾十分討厭這位男子,就一個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負責任。不過,當我讀完全文之後,靜靜地想象,在那樣一個梅雨暮色的天氣,那樣一個悽迷灰暗的色調,突然出現了那樣一個溫雅美麗的少女,那麼一個精緻易碎的夢境。又有幾個人能夠拒絕這種美麗?

  也許,這就是江南。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很深。我初略的查找了關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這種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轉換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洩與反發洩;一切用於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於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來分析《梅雨之夕》中那位男子的意識和心理。我們會很清晰的發現,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與“自我”的衝突。當男子看到從電車裡面走下來的少女時,作者的文筆觸及了男子的潛意識。男子把這位少女當作“美的物件”,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並不排除“本能”的暗中促動,親近是無意識的,是在潛意識的推動下產生的;而在欣賞少女時;男子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尋找晚回家的藉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交涉:“我”要發洩本能,“本我”要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我”進行規範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軌衝動。但最終雨還是停了,這場故事也就該結束了。

  不過僅僅憑此就說施蟄存完全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不對的,看到一篇施蟄存的報道,當記者問到《梅雨之夕》時,施蟄存說自己也把中國傳統的儒家規範融入了文章,那就是:“發乎情,止乎禮”。人的性愛要求是要受到道德觀念的制約的。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這篇小說既較好地體現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又不違背中國人的生活邏輯,具有積極的意義。

  另外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意識流的完美運用。這篇文章幾乎完全是這名年輕男子的意識流的描寫。施蟄存大量的運用了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方法,實現了時空大幅度的跳躍。從下意識接近少女,用雨傘為她遮雨,送她回家,途中怕被熟人看見,以及誤認為是失散多年的女友,甚至是由於自責彷彿看見妻子嫉妒的眼光,最後為雨停而感到惋惜,回到家向妻子隱瞞了這次偶遇。把回憶與印象、想象與幻覺、夢想與現實,全部糅合在一起。施蟄存正是透過這種近乎是紊亂的.思緒,表現了一種孤獨感,以及強烈的精神壓力。

  正是這些細膩溫柔的描寫,加上心理學、意識流的運用,使得這篇文章變得輕盈而豐富,成為一篇令讀者稱道的佳作。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4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夢。講述的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飽含浪漫古典情懷的中年紳士和一個溫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識自由無阻的隨心而動。《梅雨之夕》可以說是一篇心理小說,一篇意識流小說。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躍出現。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裡卻洶湧著強烈的慾望,時不時冒頭出現在意識層面當中來。

  一開始講他對於梅雨異於常人的情懷。對於人人厭惡,“紛紛亂竄躲避”的梅雨,他卻欣賞得很有興致。“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的娛樂”······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車輪濺得一身泥濘,他也偏執地堅持,連稍稍改(比如買雨衣)都只留著“希望”,久久不付諸行動。這些,其實是對潛藏慾望,對痛苦無聊生活一種近乎自虐的情感轉移;是對壓抑不住的病態的紓解。

  至於之後,偶遇一個沒有帶傘的少女,“容顏嬌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談吐不惹人厭”。我不確定自己的感覺,但覺得這個女孩也許不如這些辭藻描繪的那麼完美清雅,應該只是一個在雨幕中曚曨的輪廓,是作者在潛意識裡不自覺的按照審美理想美化出來的夢影,以為自己單調的工作和枯燥無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鮮麗顏色,慰藉自己的靈魂。也在是這樣一個細雨氤氳的黃昏,以此的契機展開平素被壓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嗎?”主人公處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潛意識狀態。他的話語也是前後混亂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又一面自我肯定著“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物件······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斷鬥爭,是潛在追求美好、豐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約束的衝撞。在朦朧夢幻的雨天,本性在這一瞬間戰勝了理智。

  無論精神上的渴望多麼強烈,但道德的禁忌總會時不時地將他拉回現實。所以他一再搖擺,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內心的慾念。“我覺得,何以剛才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傘貢獻給她······她的眼光在這樣對我說”於是經過自己喬裝打扮過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透過意識的稽核,付諸行動“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的傘分一半廕庇她”,順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護送的過程中,他內心靈深處埋藏已久的美好戀人(初戀)的印記,在遇到這樣的“好機會”後又膨脹鮮活起來。“她很像一個人······我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我不時在夢裡,睡夢或白日夢······”“劉嗎?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她為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的姓?劉……劉什麼?”他固執地將眼前的和夢裡的經過意願美化的幻影聯絡起來。這樣,莫名其妙將兩個人毫無理由的等同,可見機械的社會對人造成巨大的壓抑和僵化病態。

  還有他思緒中不停閃現的,“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看,店鋪裡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我看見他們(店員)可疑的臉色”心虛,看到尋常的路人店員都覺得在監視,指摘著他。甚至把一個女店員“忽然好像”認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見,於他是最熟悉,卻用這樣模稜兩可的比擬,還認錯,非精神高度緊張心虛不可能達到。作者的思緒高度緊繃,久久徘徊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心理被理想和現實拼命拉扯,呈現出這樣一種蠢蠢欲動又強力壓制的複雜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條原理這樣說:當人的本質慾望所受的壓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異,甚至會導致心理變態。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謂“滅人慾”的基礎上,不服從,被社會孤立,淪為“異類”;服從,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變。服從與否,這是可悲而註定瘋狂的選擇題。

  這一次的邂逅與護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廂情願的白日夢。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樣,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走來又走遠,一切又回到現實的軌道。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5

  看完此文,我想,作家施蟄存先生定是將自己的浪漫文人主義情懷全部給予了主人公——一個民國年代大上海的小職員身上。施蟄存先生自己的姓名中有一個“蟄”字,讓人很容易想到“驚蟄”後油又酥的春雨。他定是喜好詩情畫意的大自然的,故能品味出雨水灑落人世的美感的,可能正是這樣,他讓他的這位主人公也義無反顧的愛上了雨,愛上了在雨中漫步的感覺。而主人公的內心豐富而多樣的情緒和腦袋裡輾轉回旋的的思緒,一點也不比好萊塢老片《雨中情》的歌舞來的遜色。

  你可以說主人公是個猥瑣的、善於意淫的、緊縛手腳的膽怯的小男人,在看見心儀的女子之後滿懷躍躍欲試的激情隨後又不時跌撞於道德和倫理的籬笆之間,因為作者在文章後半部大段大段看似毫無意義的心理描述中直白的表現出了這一點。

  但同樣的,從作者的描述來看,主人公也是一個善感、多情的、有理的男人。他估計念過不少書(後面有提到他喜歡浮世繪畫風的一位日本畫家),身上自然而然表現出的,是一種紳士一樣的溫雅、儒士一樣的平和的態度,以及小資產階級特有的追求精神享受、內心自足的“我思故我在”的性格。在上海這個從來就是快節奏的現實的充滿利益關係的大都市中,他的與眾不同立刻顯露無疑。

  可顯然的,他無所謂。他不顧忌同事異樣的眼光,也不像大眾一樣急於在暴雨中趕路。在完全可以坐個黃包車或是電車免受淫雨之苦的時候,他覺得,既然寓所離得近,不如在雨日也步行回家。在別人在橋上步履匆匆的時候,他只是悠悠的發出一聲感慨,反正淋溼是早晚的事,何不偷得著浮生半日閒,細細品味這晶瑩通透的雨和這繁忙的雨中世界呢?作者賦予主人公的這般淡然瀟灑的性情,頗有一種“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出世之味。

  好吧,你一個人走著,體味著,感慨著也就算了。可偏偏這時候,作家拓展了一下思路,發揮了一下戲劇的張力,於是,一輛電車兀自出現了,出現也就出現了,偏偏又走下來一位文秀的氣質型美女。

  完了,作為讀者的我心領神會。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美女都是文人的繆斯,而不僅貌美又氣質端莊嫻雅的美女對於文人更是致命的誘惑啊。果不其然,任主人公怎麼淡然怎麼瀟灑自如,他本來就多情善感的精神防線也一下子被擊潰了,這簡直是一見鍾情。

  緊接著,作者開始了他大篇幅的心理的描寫(作者絕對是個弗洛伊德迷),主人公在見到姑娘的第一眼即迷上了她,情不自禁的尾隨著沒有任何雨具的她來到一屋簷下避雨(窘迫的是自己是有柄大傘的人)。他腦子裡“自己已有家室”這個念想轉瞬即逝——給姑娘被雨打溼後綢緞衣裳貼於身上而顯露出來的柔美線條帶來的視覺衝擊給衝的一乾二淨。但他畢竟是紳士的,是有理的,在“超我”的監理下,他終究不敢讓“本我”衝破“自我”,將這場“奇遇”般的邂逅進行到底。

  而他又不願意放棄,他就那樣兀自站著,站在姑娘的旁邊,懷著滿心的激情和滿腦子的糾結思緒,他其實也知道自己這樣很怪:他有傘,明明是可以一走了之的,而且這片屋簷下就他們兩個人,孤男寡女本來氣氛就容易格外彆扭。他也能感覺到姑娘遲疑的打量,他在心裡不斷不斷的尋思著對方的心裡所想,他明明知道自己這樣會被誤認為無恥的流氓或腦殘的花痴之類,他還是猶豫不決(看到這裡,作為一個女性讀者,我心裡極為不爽快,我說施大爺你到底給人個痛快啊)。

  現實太殘酷了,生命太渺小了,生活太乏味了,作者是想表達這一點嗎?日復一日的工作之餘,這美麗的姑娘,這美好的雨中的邂逅,簡直就是一劑強心針,主人公明明是個男人,不為當時紛亂的國事而煩憂,不為自己的前程而憂慮,反而有這般閒情逸致在這個混戰世界裡的大都市,小屋簷下,尋思著一個唐突而不失禮節的開場白,他究竟是怎麼一個憂愁的矛盾的男人呢?我不禁想起了戴望舒先生的那首《雨巷》。獨自撐著油紙傘,走在一個寂靜而悠長的雨巷,幻想對面走來一位丁香花一般的姑娘——一位和我一樣孤寂、一樣憂傷,帶著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顏色,吐氣納蘭,神秘美麗而如夢似幻的姑娘……

  作者也在此時將對讀者和主人公的折磨一刀結束。“電車或人力車估計很難等到了。我有這把大傘,不介意的話,我送小姐一程,何如?”主人公竭力剋制內心的澎湃情感,帶著一絲衝破理智和一切道德拘束的快樂,向姑娘發出了友好的顫抖的邀請。而姑娘見雨沒有停止的跡象,猶豫了一下便答應了,好像一直便在等著這一切的發生一樣。主人公的心裡更加歡欣雀躍。於是,兩人並肩走了段短暫又漫長,沉默又激情的路。

  一路上,作者的道德和良心又在不斷提醒他,將傘壓低、再壓低一點吧,不要讓任何認識我們其中一人的人看見我們吧,他甚至產生了幻覺,好像妻子正在路邊的店裡看著他。他的心裡小鹿亂撞,婚後第一次,和這樣一位美麗俏佳人走在一起,還挨著這麼近,彷彿能聞見她鬢髮間散發出的陣陣幽香,這幽香又讓他浮想聯翩,彷彿姑娘也幻化成他初戀的物件,現在長大了,出落更加動人了……他又試探的問了姑娘的姓氏,姑娘便似是而非的回答著他。他敏感的神經,已經在看見姑娘的那一刻瓦解,而現在,更是被碾碎成了粉末——他已痴狂。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暗戀的時候渴望永遠和那個她在一起,哪怕什麼也不做,就這樣靜靜地走在她身邊,任何菲薄的念頭都是褻瀆,只希望路不要有盡頭……而路終將走完,雨總會停,夢總會醒。突然,姑娘說“先生,雨停了”,主人公一意孤行想再送一段,姑娘不讓、道謝後頭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主人公一個人,猶如美夢被驚醒般,不甘的呆立許久方緩過神來。

  一場靈魂與美的暗戰,就這樣結束了。她不是白娘子,你也不是許仙。人總是要回歸現實的,而現實,就是回家後看見家裡的妻,大堂的燈光打在她焦急的臉上,桌上熱騰騰的飯菜已涼,你一邊說著善意的謊言:“對不起,與同事吃了些點心”,一邊少食幾口便去洗洗睡了,一邊還希望夢中,能再續這場“發乎情、止乎禮”的故事。

  現實,往往就是這般,遇見美好,然後失去。最後悵然和憂傷,以一個寂寞的姿勢輪迴著。人們常說:女人心,海底針,而男人的心,又能淺上幾何?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6

  初讀《梅雨之夕》是因為老師的推薦,而當我看到標題時,便被這簡單的四個字所驚豔。“梅雨之夕”用四個字不僅僅將故事發生的天氣、背景等交代得如此有意境,而且渲染了一種朦朧的氛圍,很是吸引人們去閱讀。

  “梅雨又棕棕地降下了”只此開頭的一句,我的腦海中便勾勒出一副畫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路邊整齊的排列著復古的西式建築。因為下雨,人們要麼躲在路邊商鋪的屋簷下避雨,要麼急忙乘上一輛電車,街道上連人力車伕都看不到,只有主人公一人撐著傘,慢慢地走著,享受雨中的安寧。作者施蟄存用一種柔美清新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雨中的故事。同樣,此篇文章打破以往根據“背景—開頭—高潮—結局”的框架結構進行寫作的常規,而是在敘事的同時插入大量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讓人眼前一亮,能夠更好的代入角色。

  本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很多疑問句,用來描寫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表達他雖愛但又愛得卑微、無可奈何的心理。在閱讀時,我就好像進入了作者的世界隨著他漫步在上海的大道上。他幻想美麗的女子是他的初戀情人又或者路邊的某個女子像是他的妻子。當他回到家中,看到妻子,一切想象和潛意識作祟的內容全部消失不見,彷彿只是做了一個美好的夢。

  在本篇文章中,值得回味的便是主人公的情感。有句俗語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文章中的主人公便是這樣。當他看到從電車上走下來的漂亮女士時,便產生了愛慕之情,並護送她回家,產生了一系列的聯想。其實,我們都會做這樣美好的夢,也會欣賞顏值高的人,這是人之常情,而文學作品就是要源於現實,高於現實。文章中的主人公作為一名已婚人士這樣的做法實在有失妥當,不僅忘記家中等待的妻子,還由於太過投入而產生了諸多幻想,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一次又一次的被現實拉回,呈現出一種壓制糾結的心情。用這樣誇張的手法,很好的激起了人們的共鳴和反思。

  相對於作者對人物心理的分析,我更喜歡作者細膩的筆觸,緩緩地表達出古典的柔美,清麗脫俗,完美避開了一些低俗的字詞,讓人賞心悅目。並且這次閱讀體驗讓我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寫文章並不一定要遵循原有的方式,可以開闢新的寫作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啟迪。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7

  《梅雨之夕》是新感覺派小說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中國真正的現代主義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山之作,它所表現出的鮮明特色,都具有心理分析的典型性特點。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很簡單(紳士雨中送淑女),但卻揭示了都市男女隱秘而曲折的內心流程,描寫了寫他們卑微的渴望的萌動和這種渴望的無聲無息的破滅,展現了現代都市男女特有的情愛方式,這也正是其獨特的價值所在。

  初讀《梅雨之夕》這篇文章,第一感覺就是清新,細膩,作者敘述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十分簡單,但卻能用優美的文字將人物內心刻畫的極其傳神,直達讀者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大大提高了文章的質量與藝術性,頗有四兩撥千斤得到技巧。

  文章初始,作者並不急於切入主題,而是以梅雨將自己的思緒慢慢飄散開,作者也並無特別的怨恨喜怒情緒,只是如普通人一樣的平常心態走在路上,思緒隨著眼前的景物而不斷跳躍,毫無目的,隨心所欲,甚至有些乏味,就在讀者就要睡著的時候,作者才筆鋒一轉,將以後的墨水全部集中於一個偶遇的女子身上,男人注意女人並不一定那女子要有傾城傾國之貌,但卻可以令人眼前一亮,作者所遇女子並不一定漂亮,但卻有自己獨到之美,於是作者開始將自己的集中於她的身上,留意其容貌,表情,乃至一舉一動,猶如欣賞一件藝術品,努力發現其身美的所在,一直有了進一步接近的衝動,何況手中的傘是個極佳藉口工具,但理智制止了他的行為,於是一段精彩的內心矛盾就此展開。

  內心矛盾的刻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作者想與女子交流卻又怕唐突佳人,想借傘幫忙又怕引起誤會,想問清女子身份卻又欲言又止。另外一點,作者是以第一人稱來描寫自己的內心活動,而對於女子內心卻絲毫未提,我們也一直不知道女子對作者是何種態度。在其中作者甚至作者甚至於用自己對女子內心的猜想也不對女子的內心進行直接的描寫,這無疑大大延伸了我們的思維空間,而最後,作者也未點明女子的真實身份,不知她是不是自己的初戀情人,那份對初戀感情的惆悵與依戀無疑會打動很多人,我們也不知道女子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這更加深了我們對那女子的朦朧感,再造就文章美的同時也造就了女子美。有些東西是不可說破的,正所謂霧裡看花才是最美的,人與人之間的邂逅猶如一杯美酒,而其中的朦朧感正是醇厚與悠揚的酒香,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慢慢品味,而當我們想入紛紛,恍若隔世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被這杯美酒灌醉之時!

  《梅雨之夕》讀後感 篇8

  施蟄存的小說注重心理分析,著重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梅雨之夕》就是心理分析小說的典範。這部作品的心理分析立足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弗氏的精神分析學說是關於人格結構及其內部衝突的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轉換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洩與反發洩;一切用於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格結構論是關於本能的能量投注和轉移到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儲存本能的地方,是各種本能的驅動之源;自我是協調本能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平衡機能;超我是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想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它把本能力量轉移到實現理想、創造等方面上來。心理解剖學說把人的心理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潛意識、前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相關,其中蘊藏有被壓制的本能及與性相關的情感。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與“自我”的衝突。

  現在來看看作者如何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創作的。《梅雨之夕》幾乎沒有情節,僅僅記敘了一位下班回家的已婚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的一段心靈歷程。文中大部分篇幅和重點就是心理描寫,一開始寫到看到少女的時候可以歸納為這幾個詞:容顏姣好,鳳儀溫雅,肢體停勻和談吐不俗。由此可以看出男子已經怦然心動,這是最基本的心理反應。在靠近少女後,主人公躍躍欲試。文中是這樣寫的。“我可以用我的傘給她障住這樣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車,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然而男子的想象成真了。“小姐,車子恐怕一時不會得有,假如不妨礙,讓我來送一送吧。我有著桑”“於是她對我點了點頭。”從此開始,男子開始想入非非,文中是這樣寫的:“她是誰,在我身旁同走,並且讓我用傘廕庇著她,除了和我的妻之外,近幾年來我並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男子的心靈歷程的最後一段是戀戀不捨、悵然若失。女子說:“謝謝你,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因此男子“怨懟著不情的天氣”,他說:“何以不再下半小時雨呢,是的,只要再半小時就夠了。”

  另外,結合以上弗洛伊德的學說,還可以從“三我”境界再說說這部作品的藝術內涵。 例如“我想送她回去”是男子潛意識的“本我”慾望,但這是一個陌生的少女,主動送她,她會懷疑“我”,別人會懷疑“我”,自己對自己也無法解釋,於是,持“道德原則”的“超我”便將“送她回去”的“本我”慾望抑制下去了。但體現 “快樂原則”、力求滿足慾望的“本我”的力量也很大,總在想方設法突破 “超我”的“檢查”而進人意識領域,於是,“本我”便進行了“改裝”不是“我想送她回去”,而是“她想讓我送她回去”因此,可以被奉行 “現實原則”的“自我”接受了。

  《梅雨之夕》文筆舒張,格調清新,豔而不俗,思想複雜,深刻地寫出了青年男女之間的那種特別的感覺,讀了這篇文章會令處於這個時期的我們回味無窮,浮想聯翩,建議大家都看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