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居住建築設計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關於居住建築設計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築設計包括諸多方面的內容,真正全面實現建築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非常困難的理想目標。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居住建築設計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步入21世紀,中國的住宅面臨著產業大發展及更新換代的機遇與挑戰,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能源和資源的日趨短缺,使得可持續發展成為21世紀全球研究的主題,也必然是住宅發展研究的重點和方向。可持續發展住宅建築設計要求建築師以全新的視角,以一種新的設計手法,依託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重新對建築的形式、結構、材料、裝置等進行充分的詮釋,才能使人類能夠擁有更加廣闊、更為美好的未來世界。從傳統民居中發掘適應自然的生態設計方法,並融入現代住宅的設計當中,從而提出住宅建築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理及其技術構成要素,目的是為了總結和完善住宅建築可持續發展設計研究。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居民建築設計

  建築設計是指建造師按照建設任務在建築施工前將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全盤的設想,擬出解決的辦法及方案,並用設計圖紙和設計檔案表達出來,作為備料、施工組織工作和各工種在製作、施工工作中互相配合協作的共同依據。並使建成的建築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

  一、居民建築史

  建築史指建築物的歷史或對建築歷史的研究,即對建築物的既往或建築活動的既往進行的調查研究。也稱建築歷史。自從有人類便開始了對於人造環境不懈的追求,在人類文明化歷史中建築本身對於文明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反映或影響,所以各國個文明圈之間對於建築史的分類和描述有著不小的差異。

  中國對建築歷史的研究一般分為西方建築史和中國建築史。根據時間又分別分為古代史和近現代史。西方古代建築史的研究物件是西方的古代建築,事實上是一脈延續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時期的建築。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和美國建築史的研究是按照現代對於世界建築風格變化的認識按文明圈劃分門類,以時間先後列序並綜合評價。其中有歐洲及中近東建築風格,遠東建築風格,非洲建築,瑪雅建築,印度建築等。

  二、城市設計

  城市設計是一種關注城市規劃佈局、城市面貌、城鎮功能,並且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城市設計的具體定義在建築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為研究物件的設計工作,介於城市規劃、景觀建築與建築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於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資料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因為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實務上的都市設計多半是為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因而與具體的景觀設計或建築設計有所區別。

  城市設計處理的空間與時間尺度遠較建築設計為大,它處理街區、社群、鄰里,乃至於整個城市(雖然當代都市設計絕少至一整個城市的範圍,除非城市規模較小),其實現的時程多半設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間。相對於建築設計,僅需處理單一土地範圍內的建築工作,建築物完工至多僅需三或五年,城市設計在空間時間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尺度差異。

  三、公用居住建築設計

  公共建築包含辦公建築(包括寫字樓、政府部門辦公室等),商業建築(如商場、金融建築等),旅遊建築(如酒店、娛樂場所等),科教文衛建築(包括文化、教育、科研、醫療、衛生、體育建築等),通訊建築(如郵電、通訊、廣播用房)以及交通運輸類建築(如機場、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等)。各種公共建築的使用性質和型別儘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稱輔助部分)和交通聯絡部分三大部分。設計中應首先抓住這三大部分的關係進行排列和組合,逐一解決各種矛盾問題以求得功能關係的合理與完善。

  1、公共建築的功能分割槽。功能分割槽的概念是,將空間按不同功能要求進行分類,並根據它們之間聯絡的密切程度加以組合、劃分;功能分割槽的原則是:分割槽明確、聯絡方便,並按主、次,內、外,鬧、靜關係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時還要根據實際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動的順序關係安排位置。空間組合、劃分時要以主要空間為核心,次要空間的安排要有利於主要空間功能的發揮;對外聯絡的空間要靠近交通樞紐,內部使用的空間要相對隱蔽;空間的聯絡與隔離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恰當處理。

  2.公共建築的人流疏散。人流疏散分正常與緊急兩種情況;正常疏散又可分為連續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劇場)和兼有的(如展覽館)。而緊急疏散都是集中的。公共建築的人流疏散要求通暢,要考慮樞紐處的緩衝地帶的設定,必要時可適當分散,以防過度的擁擠。連續性的活動宜將出口與人口分開設定。要按防火規範充分考慮疏散時間,計算通行能力。

  3.功能對於單一空間量、形、質的規定性。單一空間的大小、容量、形狀以及採光、通風、日照、溫度、溼度等條件是適合性的基本因素,同樣是建築功能問題的重要方面,應在設計中綜合考慮。

  四、建築設計理論

  建築設計既是為營造建築實體提供依據,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既要考慮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要求。建築設計方法根據建築師個性不同而各異,有的繼承歷史形態,講求傳統。追求歷史延續的格局;有的從造型入手,希望外形富有張力,具有標誌性,具有某種精神、寓意或時代感。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從平面使用功能入手,講求功能合理。室內外空間富有變化,開合有致。從全域性觀點出發綜合考慮預想中建築物室內室外空間的各種因素,作出總體安排,使建築物內在功能要求與外界條件彼此協調,有機結合。建築群中的單體建築設計應在總體構思的原則指導下進行,並受總體佈局的制約。因此,設計構思應遵循“由外到內”和“由內到外”的原則,先從總體佈局著手。根據外界條件,解決全域性性的問題,然後進行單體建築設計中各種空間的組合。在這個過程中使單體建築設計在體型、體量、層數、建築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總體佈局及周圍環境取得協調,並在單體建築設計趨於成熟時,再行調整和確定總體佈局。

  五、居住建築設計可持續發展

  1、居住建築設計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性

  據瞭解,我國既有的城鄉建築中,98%為高能耗建築,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現階段的節能標準。這導致我國單位建築面積採暖能耗高達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建築能耗的3倍左右。在建築能耗中,空調又是“能耗大戶”,夏季城市電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調上。在建築能耗中,空調又是“能耗大戶”,夏季城市電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調上。如此以建電站應付高峰用電需求,是很不經濟的。但如果應用已經成熟的節能住宅技術,給住宅穿上一層“棉襖”,冬夏兩季所用空調的耗電量就會大幅減少,住宅總能耗可減少一半以上。再有就是水資源的節約問題。很久以來,水都被人們看作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物質;然而,一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線增長,水荒初現端倪;另一方面,水汙染日益嚴重,水質型缺水更加突出。因此,事實讓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水,從而,水終於以一種資源的身份被提出來。

  對於中國來說,儘管已探明的眾多礦物燃料儲量居世界前列,但考慮到中國的人口因素,能源的使用效率就相當低了。我國的能源問題比國外其他國家更加嚴峻!拋開這些礦物燃料目前的短缺情況暫且不論,他們本身所帶給環境的汙染也是相當嚴重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在建築材料上,我國大多數的建築都在使用磚石、瀝青、混泥土、矽酸鹽等高能耗的建築材料。這些建材本身在生產製作的過程中就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渣,從而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汙染。再者,我國能源回收存在的不足,我國垃圾處理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無害化水平還很低,處理率不足5%。城市垃圾一般採取衛生填埋法、堆肥法、焚燒法等三大基本處理技術消除對環境的惡劣影響。

  2、居住建築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在可持續性的能源替代問題中,我們應該提倡:①儘可能少用天然材料,大量使用尾礦、廢渣、垃圾等廢氣物。②採用低能耗的製造工藝和無汙染的生產技術。③在材料的運用過程中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並且要具有多功能性。④產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時具有可迴圈和回收利用價值。在設計建築的時候,建築本身應與環境協調,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包括:建築應與地形地貌相結合,達到建築與環境共生,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注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採用更有利於環境的加工技術和裝置;注重建築節能,推廣使用高效絕熱節能材料,提高建築熱環境效能;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如大部分的照明,採暖可以由太陽光提供,製冷由流動空氣產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機械空調導致能源緊張、大氣汙染;節約用水,可在建築內設定廢水處理設施和淨化迴圈系統,使生活汙水多次利用,用於景觀水體、綠化澆灌、清洗衝廁等;透過綠化建築來淨化空氣、減少噪音、維護生態平衡,可利用屋面、牆面、窗臺、陽臺等處種植花草,使建築群成為城市立體綠化園林的主體。

  結語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築設計包括諸多方面的內容,真正全面實現建築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非常困難的理想目標。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水平的發展,更多問題的不斷湧現以及人類能力、手段的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建築的概念也必將隨之發展、變化。從這一角度而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築設計也是一項不斷髮展、永無止境的設計科學。

  參考文獻

  [1]夏雲等.生態與可持續建築[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2]黃雁,閆春林.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建築設計的影響[J].小城鎮建設,2003年05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