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財政學的論文

有關財政學的論文

  財政學研究政府如何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集、使用和管理資金。小編收集了有關財政學的論文,歡迎閱讀。

  有關財政學的論文【一】

  近日在百度網上輸入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出現最多的可能是這樣一條新聞"國家財政部部長經過討論決定將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從原來的1600元每月上調到2000元每月"

  個人所得稅是以個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徵稅物件所徵收的一種稅收.個人所得稅自1799年在英國創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在世界各國廣泛推廣採用,併成為發達國家最主要的稅收來源.我國於1980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首次開徵個人所得稅,其後經歷了兩次修訂.1994年分稅制改革,頒佈施行了現行個人所得稅.

  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一個主要部分,間接執行了財政的三個職能:資源配置職能,調節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和增長職能,現就開篇關於個稅起徵點上調做幾點引申分析。

  稅收是一個國家行使職能的根本保證,同時對個人的現期消費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雖然我國的個人所得稅開徵較晚,但從古便有《捕蛇者說》等向我們宣告稅收的淵源.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與其重壓於百姓身上的沉重的徭役,賦稅(即稅收)有關.可見,稅收的徵收要有一個度。輕則國家的權力,職能得不到保障,重則影響經濟的執行。從西方經濟學角度,稱之為“拉弗爾曲線”即“稅率禁區”理論。小於該禁區則是無效率的,超過該禁區會導致經濟衰退。

  那麼,中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狀況又是怎樣的呢?有關學者認為稅率、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應考慮到貧困線,即個人所得稅是居民收入衝動減去勞動力價值(勞動力自身生活所需的價值)後所得的剩餘價值的一個比例部分。中國目前所公認的貧困線仍是幾十年前確認的每年645元或675元。明星低於其他國家的貧困線。而今年,物價以驚人的速度上漲,即CPI指數上升。在此,CPI做如下闡述,CPI即消費物價指數,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為經濟不穩定的因素,央行會有緊縮的傾向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元的貨品及服務。當CPI>3%的增幅時,稱為通貨膨脹.CPI>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在網上又有另一則訊息釋出:“財政部部長謝旭人19日表示,在12月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確定:2008年,貨幣政策將從“適度從緊”轉變為“從緊”,財政政策繼續“穩健””。由此反映,我國政府已經在採取措施防止物價上漲可能引起的通貨膨脹。而這也是政府將個人起徵點上調的一個原因。有人預測起徵點還會上調,甚至有人建議調至3000-5000元。無疑,此次個人所得稅調整受到了工薪階層的歡迎,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公佈,把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每月2000元,將減少財政收入約300億元;同時,工薪階層納稅人數佔全國職工總人數比例將由50%左右降為30%左右。而這從整體上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根據斯盧茨基方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收入所得稅對窮人的挫傷效應要高於對富人的挫傷效應。而這是有違公平與稅收的調節作用的。因而改變中等收入工薪階層的主要納稅人地位是有進步意義的。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了“M型社會”概念--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的財富快速攀升,而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卻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即“M”

  的字形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這種“M”型社會顯然與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南轅北轍的。然而這卻又是全球化經濟狀況下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壓力。

  國家統計局2007年10月曾對當前重慶市收入分配現狀做過調查,據測算,2005年重慶市1%抽樣調查樣本的勞動力個人收入基尼係數為0.438,已經超過國際上公認的基尼係數0.4的“警戒值”,反映出當前重慶市一個較高的收入不平等狀況存在。由於國家統計局未公佈全國範圍內的基尼係數,城鄉居民戶的收入狀況又是按組計算後分別公佈,因此本文無法將重慶市的收入分配狀況與同一資料來源的全國水平進行比較。但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2005年中國基尼係數接近0.47的報告,以及趙人偉等(1999)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1995年進行的居民收入抽樣調查計算的全國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0.452的結論。基本可以斷定中國分配不均,同時反映出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對個人收入分配進行調節的力度有限,作用很不明顯。

  個稅起徵點的上調,有人會擔心財政稅收因此受到影響。其實,稅收收入的癥結在於稅收流失現象嚴重,而非徵收低收入者的稅收。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流失的主要原來和渠道包括:(一)居民個人收入隱性化非常嚴重(二)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單位沒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繳的職責(三)納稅人或代扣代繳人採用化整為零,虛擬冒領的手段逃避個人所得稅.(四)利用各種減免優惠規定,搭靠或鑽政策的簽字,騙取優惠減速免。京致通振業稅收籌劃事務所稅務專家李紀有指出:“如果個人所得稅的徵管按照《辦法》規定的力度進行,預計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可能增加3-5倍。”李紀有則認為,未來提高徵稅點後,國家將損失一部分財政收入,但透過對個人徵管力度的加大,能夠把該收的稅款收回來。由於偷稅、漏稅嚴重,稅收流失大量而普遍地存在,使得個人所得稅“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徒有虛名。對個人收入分配差距調節也很難到位。不僅沒有達到政策制定者所設想的調節收入分配的初衷,反而有可能加劇個人收和分配的不公,引起社會的不滿。根據我國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初衷,應該是對高收入進行調節。收入分配的重點應該是對高收入階層徵收個人所得稅,然而實際上高收入階層由於收入來源多樣、隱蔽性強。加之個人所得稅徵管不力,高收入階層稅收流失嚴重,而實際負擔並沒有主要落在高收入階層身上。而主要由中等偏上收入的高工薪收入者負擔。有的專家不這者不禁發問:我國個人所得稅究竟調節誰?前不久在一期採訪富二代的《魯豫有約》節目中,最高職位總裁,最低職位副總經理的四位富二代的工資賬面居然最高的只有2500元。富豪們能將個人的支出計入企業成本,而不給自己開工資,由於沒有工資作為稅基,稅也無從徵起。同時,又降低了企業利潤的賬面餘額。而工薪階層是無論如何也難跑得掉的。於是,富人很輕鬆的成為了“漏網之魚”

  總而言之,個人所得稅存在,高調力度不夠,公平分配職能不理想,歧視勤勞所得,不符合稅收原則;稅收徵繳過程中,真正的高收入階層逃稅避稅嚴重;個人所得稅在稅制中的地位比較薄弱等問題。從而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使適應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平衡上入差距以經在為一項不可再延遲的任務。正如楊衛華所說:“但是,提高免徵額治標不治本,這並不是個稅制度改革的關鍵。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各地物價水平不一。我主張分地區制定免徵標準,實行浮動的扣除標準。經濟發達地區物價高,消費範圍廣,免徵額就應該定高一點;反之,就應該低一些。”還有專家表示,徵管方式"一刀切"的現象也應改革,這與科學的財稅制度相背離。應該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徵稅體制,以稅收調節社會分配,體現社會公平。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也曾表示,明年將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研究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強化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作用。我個人認為至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收入來源明晰化,儘快消除目前個人收入來源多渠道化、隱性化和實物化的做法,這也是擴大稅基的前提。(二)稅率設計最佳化,合理稅收負擔.改變工薪階層稅率偏高,個體企業工商戶稅率偏低的情況。明晰工薪與資本性收益的區別。促進社會公平,降低基尼係數(三)加大徵管力度,實施獎勵、嚴懲制度。減除偷稅、漏稅現象。使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真起碼起到收入分配,促進公平的作用。

  有關財政學的論文【二】

  摘要:公共財政學課程在高校財經類專業本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鍛鍊,應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學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措施上,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部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和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關鍵詞:公共財政學;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實踐模擬

  1引言

  公共財政學課程在財政學專業的課程設定中屬於核心主幹課,也是高校財經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安排的時間一般在大學二年級,是學生較早接觸的一門專業課,在整個本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公共財政學的教學方法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步,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PPT的內容資訊量大,課堂的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即使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教師的課堂仍是注入式教學,這種填鴨式的方法往往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系統講授概念與理論,而學生參與度不高,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再加上現在手機網路等誘惑,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起不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的目的,也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更沒有辦法使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得到鍛鍊。

  2完善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對策建議

  如何完善公共財政學課堂教學方法,應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部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組織課堂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和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使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建立公共郵箱、微博或者微信群等,一方面教師透過與學生的日常交流溝通,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另一方面教師將日常接觸到的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教學素材,如時事素材,幽默段子,網路熱詞,書籍評論等,讓學生在非課堂的時間裡潛移默化地慢慢接近公共財政學這門課程,消除陌生感併產生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進一步的瞭解,慢慢理解消化相對枯燥的理論內容。比如在講三公經費之前,將關於公車改革第一人葉青和全國監督公車私用第一人廣州區伯的`事例事先發送到微信群中。湖北省統計局局長葉青從自身做起進行公車改革,並曾連續8年給全國兩會上書要求進行公車改革;廣州區伯在微博上將涉嫌公車私用的車輛曝光,並向相關部門舉報。學生像讀故事般去了解這兩個人的事蹟,於是,很自然地就匯入了三公經費中的車輛購置及執行費,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很接地氣,產生了興趣後,上課就會比較有吸引力了。

  2.2重視課堂中的案例教學山東財經大學的朱德雲教授曾指出,為了更好的發展課堂中的案例教學,應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所佔比重,增加平時成績佔比,可以採用案例分析、綜合討論發言等多種方式,實行多次、多方式、多環節考核。這種改革,使案例教學在整個課程的設計上能夠有所保證。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既要有典型性充分體現和反映財政學相關理論,又要貼近生活、真實生動,同時案例的設計要注重系統性,選取的案例應深入淺出,層層深入。案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也可以透過學生的情景表演來展現整個案例,多種方式結合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刺激。案例匯入時,可選擇在講授財政理論前匯入,也可選擇在講授財政理論時匯入,還可以在講授完某一章節之後匯入。在案例教學中,要重視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將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來,由學生討論該方案的具體實施,如何解決實施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可由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最佳的方案。最後在案例教學結束以後,教師要對案例結論進行整理點評,歸納總結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財政學理論,達到由具體財政現象反觀財政理論的目的。

  2.3組織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中國人民大學安體富教授認為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摒棄“滿堂灌”的做法,透過佈置題目讓學生在課下進行文獻的查閱,之後課上討論,最後由教師來點評,進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達到豐富學生知識,提升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可以在理論學習結束後,對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教師可以選取學生身邊的生動的財政現象,鼓勵指導學生課下主動地自主學習,而不再是各種現成知識的儲存和提取,並選取財政熱點現象以小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展示學習成果。整個過程是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探索和創新,同時強化了學生對於課堂內容的理解。雖然教學內容偏理論性,但是教師可以輔之以資料經驗分析,用資料來說話,讓資料經驗部分更加生動活潑。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搜尋,在目前的大資料背景下,公共財政學課程中的幾乎任一個章節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到非常多的相關資訊資料。目前我校的圖書館開通了中國知網、中經網、國研網、維普中文期刊、中國資訊行、萬方知識服務、超星電子圖書、金圖外文圖書等常用資料庫,透過資料庫的資料查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旁觀變為主動參與,鍛鍊了學生在實際中利用財政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2.4創造實踐模擬機會公共財政學課程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的實踐模擬,往往僅限於實驗報告的完成。以財政學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為切入點,以實務性特徵明顯的稅收制度內容為例,我校目前的經濟管理實踐中心購買了福斯特稅務軟體,裡面涉及稅收實務、稅務籌劃、稅務稽查和電子報稅等幾個模組。透過軟體的運用,使學生對我國目前的稅制體系有直觀的印象,比如一個公司在一個納稅年度都需要繳納哪些稅,哪些行為需要交稅,哪些財產需要交稅,是交給地稅局還是交給國稅局,繳納的時候稅率多少等等,這樣透過一個公司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將陌生的稅制變得身邊化,也加深了稅制的理解,同時對我國的稅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在公共財政學授課的過程中,可以藉助此類的軟體以及其他相關的財務軟體等,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感觀化、具體化,能讓學生在實踐模擬實驗當中,自主地去汲取知識,並上升到理論高度。透過創造實踐模擬機會,製造更多的理論與實踐之間聯絡的橋樑,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較高,不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習知識的有用性,使學生順利產生符合教學需要的內在動機,對財政知識的理解效果比單純教師講授要好得多。

  2.5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目前公共財政學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細化,由關注宏觀制度改革轉向有關理論、制度的更加具體問題的研究,比如,在對公共支出理論的研究,傳統的財政學大都側重研究總支出,對支出決策的政治過程不太關注,而現在的公共財政學不僅細化地去研究每類具體的公共支出及其經濟效應,而且也將支出決策過程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因此在公共財政學的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相關問題的學術前沿,指導學生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引導學生開展和推進科學研究。以一個學期為例,可以給學生布置1-2個3000字的小論文,教師可以對優秀的論文進行獎勵,對論文進行指導,鼓勵其投稿公開發表。同時,藉助目前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契機,設計和開發具備先進性、挑戰性和現實應用性的實驗教學內容,尋找公共財政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實踐熱情,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研究學習能力。

  3結語

  如何使學生學好公共財政學,合適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當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的,應該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更好的為公共財政學課程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盧盛峰.大資料背景下《財政學》本科教學改革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170-171.

  [2]王曉潔,王澤,龔志斌.華北高校第九屆財政學教學研究會年會觀點綜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5,(1):123-125.

  [3]張清慧.培養財政學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方法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9):96-97.

  [4]樊麗明,石紹賓,李齊雲.公共經濟學(財政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1,(05):26-31.

  [5]鄭潔.論財政學案例研究與教學方法最佳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