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爾庫塞思想的理論基礎論文3000字

關於馬爾庫塞思想的理論基礎論文3000字

  論文關鍵詞:馬爾庫塞;理論基礎;文化批判

  論文摘要:馬爾庫塞作為西方著名的批判學者,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為藍本,秉承海德格爾的人本主義,並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汲取營養,關注人的存在和人的命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批判理論。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馬爾庫塞在20世紀眾多的人類命運解釋者中,以其“勇於批判和富有思想精神”而佔有一席之地。他師承多人並注重汲取先哲們的優秀思想成果,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為藍本,秉承海德格爾的人本主義,並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汲取營養,關注人的存在和人的命運,致力於批判和超越現代人的文化危機和生存困境。

  一、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

  面對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的精神危機,馬爾庫塞在馬克思那裡發現了一種反抗現實的要求,一種呼籲變革的強音,其重要和根本的理論淵源是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

  1.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的全部理論的哲學基礎,是一種將人的存在作為全部理論的核心,從人出發,考究人的本質及其實現的人本主義。他根據《手稿》對人做了兩方面規定:第一,人是一種“類的存在物”。這一方面是指人能使每一種存在物的類,即一般本質成為他的物件;另一方面是指人具有“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的能力,人的自由植根於此。第二,人是物件性存在物。人透過自由自覺的物件性的實踐活動而構造人的世界,建立人與自然的統一。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理論就是探究人類的內在衝突,揭露私有制社會里人的本質和異化根源,尋求人類解放之路。因此,馬克思的理論是以謀求人的全面實現、徹底根除異化現象的人本主義。

  2.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批判理論。在對馬克思“人的存在”的概念的分析中,馬爾庫塞發現人要實現自身,表現自身的自由,就必然將自身物件化,追求外在於人的“不可抗拒”的組成部分的物件,這反映了人的需要,也反映了人的無奈。他認為,人的存在內在的衝突為人的異化提供了可能性。所以人的異化具有本體論基礎,植根於人的本質之中,必須在具體的政治條件下才能產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是揭示了這種社會歷史背景,指出人類異化的政治經濟根源,並對這種物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3.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革命的實踐活動。在馬爾庫塞看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直接闡明資本主義異化現象的實質是人的本質的歪曲,資本主義社會是非人道的,而要實現揚棄,就得揭示這些條件。而這一揭示本身就是一種實踐,作為揭示資本主義種種非人道性質的馬克思主義自然成了革命的實踐。馬爾庫塞主張馬克思的意義和目的從根本上來看不是哲學上的,而是實踐的和革命的,它促進和鼓舞無產階級透過經濟和政治鬥爭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人道的理想社會。

  二、全盤繼承盧卡奇的物化理論

  馬爾庫塞從事理論研究有著明確的目的,他要進一步瞭解為什麼在進行一場真正革命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革命卻垮掉了,或者被打敗了,舊勢力又上臺了。因此他把盧卡奇作為自己的良師益友,並從其主要著作《歷史與階段意識》中吸取思想營養。他像盧卡奇那樣,著重考察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物化”。

  1.從異化到物化。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盧卡奇吸取了韋伯、黑格爾等人有關的思想因素,從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推匯出物化範疇,用以表示原初不具有物的形式的東西如意識形態、理性等轉變成物,表示物與物的關係掩蓋著人與人的關係。物化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每一個人必然的直接的.現象,這種物化現象不僅成為外在客觀世界的根本特徵,而且也成為人的內在世界的根本特點。

  2.物化是勞動的直接產物。在盧卡奇看來,造成這種物化現象的原因是技術的運用和理性的發展。

  他認為,如果我們遵循著勞動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所採取的從手工業經過合作生產和工場手工業到機器生產的道路加以考察,就會發現存在著一種不斷向著高度理性發展,逐步地抹掉工人在特性、人性和個人性格上的獨特性的傾向,就是理性徵服自然物件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性的淪喪與異化的過程。這種技術與理性的發展所造成的惡果就是勞動過程的日益機械化與合理化,從而導致工人最終被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在他看來,科學工業成為工人異化之源,勞動的物件化過程成為異化的過程,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成為人性喪失的過程。

  3.對科學技術的批判。盧卡奇進一步認為,物化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各個方面的主要結構問題,這樣他對物化的分析就從經濟領域轉向了廣闊的社會領域,科學的問題、技術的問題就與階級統治的問題聯絡起來。馬爾庫塞高度讚揚盧卡奇這本書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可忽視的,盧卡奇對理性的指責,對科學的批判,對審美的渴望等話題成為馬爾庫塞的一個重要智慧資源,而其中盧卡奇對科學技術的文化批判思想更成為馬爾庫塞文化批判理論一以貫之的主題。

  三、師從於海德格爾的人本主義

  馬爾庫塞從海德格爾那裡繼承了“具體的人的存在”的思想,併為之研究終身。

  1.人的本身才是存在。海德格爾認為,哲學探究的是存在,而這種存在只有經由特殊的存在者——人,才能通向存在。他力圖透過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正處於不安、恐懼、孤獨、走投無路的狀態,抗議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內心基本價值的扼殺,要求恢復人的價值與尊嚴,主張哲學應當闡釋和揭示存在的意義,從純主觀性中找到人的自由的、創造性的活動和真正存在的基礎和原則,並去探求其意義和作用。

  2.人的存在是生存。海德格爾稱人的存在為“此在”,認為哲學的任務並不在於確定客觀世界的存在及其發展規律,而是要從揭示人的本質存在的意義出發,來揭示存在的意義和方式進而揭示個人與他人及世界的關係。他認為,此在的本質在於生存,是對生存者的超越;同時,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一種日常存在狀態。在海德格爾那裡,人不是一個現成物,而是時間性的、歷史性的存在物,是去生存。

  3.存在就是異化。海德格爾誇大主觀意志的作用,把人的本質和存在割裂開來,否認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制約性,把社會看作是束縛人的個性的桎梏。他把異化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個構成契機,並把這種異化觀強加到馬克思思想中。馬爾庫塞追隨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把異化的根源設定在人的本質中。

  四、求助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弗洛伊德認為,文明起源於性壓抑,他又從個體發生層次和屬系發生層次上分析了壓抑的心理機制。馬爾庫塞贊同弗洛伊德關於“人類的歷史就是愛慾遭受壓抑的歷史”的論斷,但他試圖克服弗洛伊德理論中的缺陷,而主張“配之以相應的表示特定的社會——歷史內容的術語”。於是,他把壓抑分為基本壓抑和多餘壓抑,並強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所受到的壓抑主要是由社會統治所必然帶來的“多餘壓抑”,而與這種“多餘壓抑”相對應的現實原則是“操作原則”,它促使人們作為某種工具去履行統治階級賦予的職能,這正是馬爾庫塞對弗洛伊德最有意義的一個修正。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作為理論工具,並試圖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綜合,是馬爾庫塞文化批判的特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