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質量和價格論文

中藥材質量和價格論文

  摘要: 中藥材的質量決定醫療效果,決定中藥材的價格。中藥材作為中華民族的國寶只有質量上乘,藥材道地,才能發揮她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注重藥材的來源,藥材的炮製和加工、藥材的貯藏等,價格高相應的是優質的中藥材,不要因降低價格而降低藥材質量。

  中藥是我國的國粹,流傳數千年,因其顯著的療效和用藥安全而經久不衰,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藥材有數千種,且品種繁多。隨著眼市場經濟的深入,中藥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許多新的藥用品種被開發和利用,代用品和習用品更是層出不窮,更有許多中藥經營者為爭奪市場,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將假冒、偽劣藥材銷售到患者手中,雖然價格便宜,但給患者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也使中藥的聲譽受到影響。目前,隨著中藥材種植範圍的擴大及種植技術的提高,許多藥材的來源並非道地藥材。俗語說:江南為桔江北為枳,就說明了藥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和生長的地理環境有關,名稱相同,產地不同,等級不同,質量就不同,價格也就有很大差異。

  市場經濟帶動了競爭機制,競爭的結果是使藥品價格降低,給患者帶來切身利益。但我們強調公平競爭,不僅競爭價格,更要競爭質量,決不能為降低價格就降低質量。眾所周知,同仁堂的中藥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其信譽的由來之一正在於它極其重視所用藥材的質量,“品味雖貴,必不減物力”。不怕價錢高,不惜重金,唯重藥材質量,“一分價錢一分貨”就說明了質量決定價格。但有時人們最先注意到的是價格,而忽略了質量的優劣,沒有優質藥物,就沒有良好療效,價格再低,對於患者又有什麼好處呢?我認為應透過減少流通環節、減少損耗、提高效率等辦法來減少成本,降低價格。對於以摻假、摻劣、簡化炮製加工程式來降低價格、爭奪市場的行為[1],我們認為這是自毀信譽、慢性自殺的過程。

  患者吃中藥往往有療效不佳的感受,總是認為是醫生的技術不佳,但是否想過所用藥材的質量是否合格呢?為幫助患者對中藥材質量有個初步認識,我們挑選了一些常用品種從四個方面對中藥材的'優劣進行介紹:

  1、以次充好

  藥材以完整、潔淨、等級高、產於道地為佳。現代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同一種藥材由於產地不同,質量確有差異,外觀性狀也有所不同,價格也有差別。例如:廣州產穿心蓮抗菌作用遠較福建、安徽者為優;四川綿陽、三臺產的川麥冬與浙江餘姚滸山產的杭麥冬相比,不僅塊根短小,中央木心細弱不易抽出,皮薄嫩,而且味微甘,嚼之粘性差;西北產的大黃中蒽醌衍生物含量高,瀉下作用好;而黑龍江產大黃鞣質含量高,反而有止瀉作用;陝西產秦皮有效成分含量比四川產的高;四川厚朴所含酚類是江西產厚朴的6倍;黃芪的道地產區在山西,湖北引種的黃芪植株較高大,根部分枝多質硬,味不甜而微苦,檢測結果表明不含微量元素硒。

  以川貝為例,其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暗紫貝母、甘肅貝母的乾燥鱗莖,按其藥材性狀的不同分別稱為松貝、青貝、爐貝。東北的平貝、新疆的伊貝亦可用作川貝,但療效差、相對價格便宜5~10倍,而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產的土貝母不可作為川貝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蘇、安徽所產土貝母則為野生浙貝,作為浙貝都是正品藥材,但與川貝功效不同,價格也低很多,所以患者在購買時要注意川貝的來源與成色,不可圖便宜而延誤病情。

  另外,蟲變、發黴、走油的藥材無論價格還是功效較正品都相差十幾倍。

  2、以假亂真

  半夏的正品來源是天南星科半夏的乾燥塊莖,而土半夏、水半夏雖外形與半夏相似,但來源不同、功效不同,價格懸殊,藥典規定不可作為半夏使用[2];天麻的正品來源是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因其用量大、價格高,所以市場上有許多假品。常見有以下幾種:馬鈴薯的塊莖,菊科大麗菊的塊根,美人蕉科巴蕉芋的根莖,紫茉莉的根等,以上幾種均無祛風定驚、平肝熄風的功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