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環境會計假設的內涵與價值-有關太陽能電池的論文

概述環境會計假設的內涵與價值-有關太陽能電池的論文

  環境會計假設是進行環境會計工作的前提。為了使環境會計核算程式和方法有統一、穩定的前提, 必須依據人們對環境資源的認識,做出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就是對這種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不斷變化的環境與會計之間的複雜關係所做出的合乎邏輯的判斷。它在傳統會計假設的基礎上,兼有獨特的、新的內涵,與傳統的會計假設一起構成環境會計核算執行和發展的基本前提。

  (一)環境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人員進行核算採取的立場及空間活動範圍的界定。明確了會計主體,才可以界定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才能正確衡量環境收益和環境成本。以會計主體為環境會計的基本前提條件,對其行為特性的核算範圍從空間上進行有效的界定,才能正確反映一個經濟實體所享有的環境資產和應承擔的環境負債,才能正確地計算環境收益或可能產生的環境損失,才能提供準確的環境資訊。

  鑑於我國環境會計剛起步,想讓環境會計一下子達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因此建議使用先試點,後推廣,由簡入繁,從易到難的方式。可以先選擇一些資源性生產企業、對國民經濟影響較大的企業和上市公司作為環境會計試點工作的企業。等取得切實可行的經驗後,再加以修正、完善,並且分行業、分部門的逐步推廣出去。

  (二)環境資源價值假設

  由於環境資源只有使用價值,沒有客觀形成的價值和價格,因而它不屬於傳統會計核算的範圍,不適用勞動價值理論。要進行環境會計核算,必須根據邊際價值理論的原理確定環境資源的價值,應選擇客觀合理的計價評估方法,綜合環境資源的特點、有用性、稀缺性及市場供求關係等多種因素,對其進行評估,確認其價值和價格。

  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環境科技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措施的改進和發展,環境管理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由過去淺顯的只追去環保結果慢慢發展為今天全方位、全過程都要重視環保效果的新管理思想。這就進一步要求會計人員及企業的`主要領導者、環保人員等內部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更新其知識結構,掌握會計學、環境科學及環境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知識。

  (三)環境會計計量假設

  環境會計核算的內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於商品性,有很大一部分在計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徵,若僅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就不能客觀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環境狀況。因此,環境會計的計量單位應是以貨幣計量為主,同時也要用實物計量。在貨幣計量中,既要用歷史成本,又可以採用其它計量屬性;對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資訊,還需要用文字或是附註的方式予以說明。

  理論的存在是為實務服務的。會計理論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會計實務。由於環境會計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的多元化,環境會計核算物件的複雜化,特別是環境會計在計量上的難度大,使得環境會計實物進展緩慢。因此,如果我國的會計主管部門對此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研究,可望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提高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水平,為環境會計實務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礎,以此推動我國的環境會計實踐。

  (四)環境會計受託責任假設

  環境會計中的受託責任已不僅僅是受出資人之託,而是受整個社會之託。在環境會計核算中,除了財產的保管和使用外,生態環境和治理環境汙染也成為會計中委託——受託責任關係的主要內容。環境會計中的受託責任具有雙重性質,它包括以體現企業經濟效益為主的經濟責任和以體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為主的社會責任兩個方面。受託人有義務和責任向直接和間接委託關係的委託人,包括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披露其責任的履行情況。

  以統一的會計準則取代分行業的會計制度是中國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制定新的會計準則的時候,必須考慮新興會計問題,如: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環境會計等。就環境會計而言,我國可以由財政局和國家環保局牽頭,組建環境會計專門機構來負責組織環境會計理論研究和準則制訂,透過建立環境會計法規層次模式,明確提出試點企業進行環境會計核算的要求,透過檢查指導促使各企業按照要求定期予以披露,關注和推廣環境會計核算技術和方法,培訓會計人員,直到建立中國的環境審計制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