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心理學研究論文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心理學研究論文

  摘要: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是20世紀末以來, 隨著網路快速普及而興起的一種現象, 指的是青少年以網際網路為媒介, 透過假裝成不同的身份來進行自我表徵和自我探索的行為。本文介紹並總結了國內外學者關於網路同一性實驗的研究歷程、定義、內容與測量工具、動機、影響因素, 以及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對自我同一性的影響, 並在此基礎上, 對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研究趨勢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網路同一性實驗; 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 綜述;

  網路同一性實驗 (identity experiment on the the internet) 在心理學的人格和社會性領取是一個很新的術語, 對其的研究應追溯到自我同一性的理論。美國精神分析學家Erikson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將畢生發展分為8個階段, 該理論以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為引人注目。根據Erikson, 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意思是發現自己的正確身份或知道自己是誰[1]。自我同一性的理論認為, 青春期的中心任務是解決角色混亂的危機, 形成同一性。Erikson之後眾多的研究者研究發現, 自我同一性的獲得需要經歷探索、承諾的多個重複[2-3], 而且可能要用生命全程來加以描述[4-5]。換句話說, 青春期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 但同一性的確立和打破後重新獲得的反覆探索可能會持續一生, 而這正是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內容。

  正如Erikson所述,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 因此在網路時代, 青少年必然會利用網路這個得天獨厚的平臺探索自我同一性。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Turkle[6]就提出青少年會在網路上假裝成不同的身份, 2000年以後Gross[7]研究發現這種現象在上網的青少年中並非少見, 而是十分普遍, 超過一半以上。2008年Valkenburg和Peter[8]首次將網路同一性實驗界定為是青少年在上網時假裝成另外一個人的行為;且他們提出, 網路由於其在交流上比現實中提供更少的視聽覺線索以及網路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相對隔離, 這會對青少年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產生刺激作用。根據柴曉運等[9]的看法, 目前國外對網路同一性實驗的研究正在升溫, 已經初步研究了其定義、影響因素、途徑、動機及作用機制等方面, 而我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在中國知網上搜索, 只能發現3篇相關的文獻, 一是張玥[10]等人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 編制了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量表;二是張梅[11]等人對大學生網路同一性實驗實驗和自我同一性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三是柴曉運等[9]從網路環境的視角對國外的研究情況進行了一定的綜述。

  綜上,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是青少年基於網路表現出的假裝身份的行為, 這種行為被看成是和青少年對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有關或屬於自我同一性的探索的範疇。本文將對國內外關於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心理學研究進行概述, 旨在為對此的進一步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礎。

  1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內容和動機

  1.1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具體內容和測量工具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內容是指青少年在像社交軟體、網路遊戲和電子郵件等網路媒介中具體採用了哪些行為來進行自我表徵和自我探索。Valkenburg[12]將青少年的網路同一性實驗的行為與青少年氣質量表中的內外向以及自我表現策略進行了結合, 透過訪談與問卷施測的方法, 最終將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內容分為8類: (1) 假裝成年齡更大的人; (2) 假裝成一個更有男子氣概的人; (3) 假裝成一個更美的人; (4) 假裝成一個更輕浮的人; (5) 假裝成相反性別的人; (6) 假裝成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熟人; (7) 假裝成一個能說會道的人; (8) 假裝成其他身份的人。而且Valkenburg認為, 這8類行為就是一個維度, 從而形成了一個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問卷。張玥等人[10]在此基礎之上, 結合對12位青少年的深度訪談, 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將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分成了3個維度, 即積極外在、消極內在和積極內在、共10個條目, 如:假裝成更有魅力的人 (屬於積極外在) ;假裝成更苛刻的人 (屬於消極內在) 、假裝成更自信的人 (屬於積極內在) 等。張玥等人編制的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量表, 較之Valkenburg的問卷可以更加精確地測量和評估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行為。

  1.2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動機和測量工具

  Valkenburg等[12]研究了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動機, 並設計了3個維度、10個專案的量表來測量和評估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動機, 維度分別為社會補償 (social compensation) 、社會助長 (social facilitation) 和自我探索 (self-exploration) , 專案包括:讓自己不那麼害羞 (To feel less shy) (屬於社會補償) 、讓自己結交新朋友 (To make new friends) (屬於社會助長) 和探索別人對自己的反應 (To explore how others react on me) (屬於自我探索) 等。社會補償的動機主要源於網路交流相較於現實交流具有的兩個不同的特點:一是排除掉一些少數的新興科技產品如網路攝像機等, 線上的交流方式通常只會帶給大家更少的聽覺和視覺線索, 二是網路交流通常發生在一定的網路平臺或網路社群中, 這些環境往往是與自身的現實生活分隔開的。基於以上的兩個特點, 網路交流會對青少年、尤其是對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交流感到害羞的內向型青少年產生刺激作用, 他們可能會更加尋求網路社交以補償其現實社交的不足。社會助長的動機是指由於網路交流與現實社會中的交流有相似之處, 即網路交流也依託一個個網路社群來進行, 從而網路上有他人在場或和他人一起活動而使網路交流行為更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當然也包括青少年, 網路交流無疑是一種與他人、外界交流的渠道, 它和現實交流一樣,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人際交往需求及願望, 並促進個人社交能力的提高。自我探索的動機較於前面兩種動機更為重要, 它是指青少年為了獲得對自我更全面透徹的瞭解, 選擇在網路世界中對自我的各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驗, 他們更在乎外界對自身的看法以及切換自己身份所帶來的不同體驗等。Valkenburg等[12]的研究還表明這3種網路自我同一性實驗的動機在不同年齡 (年齡較小的青少年younger adolescent/年齡較大的青少年older adolescent) 、性別 (男孩/女孩) 和人格 (外向型/內向型) 的青少年身上存在差異性。

  2 影響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因素

  2.1 網上交流的特點

  網上交流的特性除了包括在上文中提到的“帶來更少視、聽線索”和“與現實社會相對隔離”兩個特點以外, 還具有匿名性和自主性的特點。在匿名的網路交友社群中, 青少年可以盡情展示自我並與他人交流, 不用擔心暴露自己的真實資訊, 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假裝身份會被其他人揭穿, 同時匿名性還會使他們對和自己溝通的網路上的“陌生人”充滿未知與好奇感, 特別是當這些“陌生人”實際上是自己生活中認識的人時, 他們可能期待對與之匿名溝通時對方會表現出全新的反應。Greenfield[13]和Kroger[14]提出, 匿名性還為青少年提供了討論平日生活中不便提及問題的較為安全的環境。池思曉 (2011) [15]也認為, 在網路這種匿名環境中, 人們的表達會更無所顧忌, 表現出更樂於展示個人的真實情感、弱點、甚至是隱私的特點。在自主性方面, Walther[16-17]認為這種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是一種超人際模型, 它允許在網上交流的人們自由地進行印象管理, 同時還會提升青少年的社會認知水平和和資訊溝通技能。國內也有學者研究[18]表明, 網路交流能夠消除現實社會交流中的芥蒂, 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以上這些網路交流的特點, 會不同程度地刺激青少年傾向於更多地使用網路交流, 併為他們的網路同一性實驗提供便利的環境與條件。

  2.2 人格

  Valkenburg等[12]根據“富者更富”的假設, 猜想那些在現實中更多進行人際交往的外向型青少年較之內向型青少年也會更多地使用網路。然而, 根據社會補償動機的假設, 內向型青少年 (通常有更高的社交焦慮) 使用網路的傾向可能會更大。因此, 他們提出了內外向人格特質與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傾向到底有何種關係的問題。他們的研究發現, 內向型青少年較於外向型青少年在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時確實有更高的社會補償動機, 但是內外向與網路同一性實驗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係。此外, 他們還總結了其他人的研究認為, 外向性與使用網際網路建立人際關係的頻率存在顯著正相關, 精神質和神經質都和在網路環境中表達真實自我存在顯著正相關, 高精神質的青少年甚至會將網上交流作為現實交流的替代。

  2.3 年齡

  Valkenburg等[12]把青少年期分為9~12歲的青春早期、13~14歲的青春中期和15~18歲的青春晚期, 透過研究發現, 處在青春期早期的青少年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的頻率顯著高於處在青春期晚期的青少年, 這個結論與Linvingstone和Bober提出的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使用網路更多的是為了在已認識的人際圈中進行交流, 而年齡較小的青少年則更多的用網路與陌生人交流或者扮演不同的身份是一致的。Valkenburg等除了發現年齡對網路同一性實驗有影響外, 還發現, 年齡在內外向人格特質和網路同一性實驗的關係中起到了調節作用。例如, 他們發現, 青少年的年齡越小, 外向型的人越可能假裝成年齡更大、輕浮的人, 而青少年年齡越大, 則是內向型的人越有可能假裝成年齡更大、輕浮的人;年齡較小的外向型和年齡較大的內向型的青少年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時更多地受到自我探索的動機的影響。Kraut等[19]和Gross等[20]一個選取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混合被試, 一個選取了年齡較小的青少年被試, 結果他們得出的人格特質與網路同一性實驗的關係的結論彼此不一致, 這也正好說明了年齡在人格特質和網路同一性實驗的關係中是一個調節變數。

  2.4 性別

  Valkenburg等[12]研究發現男孩和女孩在網路同一性實驗的頻率上無顯著差異, 但在具體的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內容上存在差異。首先, 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假裝成年齡更大的人。Allison等人的研究[21]認為, 這是因為女孩比男孩成熟的更早, 使得女孩更需要和年齡大一些的人溝通。其次, 女孩更多地假裝成更漂亮的人, 男孩更多地假裝成更有男子氣概的人。這個結果顯然和社會對青少年期乃至整個成年期男性和女性的期待相一致。國內有一些研究也間接證明了在網路環境中的某些具體行為中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 例如, 施春華等[22]研究發現, 初中生的網路攻擊行為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男生比女生得分更高;徐瑞榮等[23]研究發現, 在高中生中, 自我同一性危機主要表現在會對自身性別的生物性和社會性、在如何對待權威的態度方面產生更多的困惑, 而女生在這些方面往往比男生有更多的消極體驗, 因此女生將自身消極體驗向同伴進行自我表露比男生更多, 且會對其自我同一性產生顯著的消極影響。

  2.5 自我同一性狀態

  Marcia (1966) [24]在Erikson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之上,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包括探索和承諾兩個維度, 據此把自我同一性發展狀態分為4種類型, 分別為同一性獲得、同一性延緩、同一性早閉以及同一性擴散。柴曉運等[9]根據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狀態分類以及其他關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與網路使用關係的實證研究, 如, Huang[25]對於青少年同一性危機與網路依賴、Matsuba[26]對於網際網路使用頻率和同一性延緩、Mazalin等[27]對於性別、高焦慮水平、自我同一性水平與網際網路使用關係的研究, 推測處於自我同一性未完成狀態或者自我同一性程度較低的青少年可能更多地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

  3 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對自我同一性的影響

  從理論上推測, 網路同一性實驗很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發展, 但綜合以往的研究, 結論尚不明確。Yurchisin等[28]和Zhao等[29]研究發現, 青少年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對自我同一性發展具有積極作用;Matsuba[26]研究發現, 青少年進行匿名的網路活動對自我同一性發展具有消極作用;柴曉運等[9]根據已有的實證研究推斷了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影響同一性發展的3種作用機制, 即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可控性對青少年的自我認識有重新調節的作用、同一性實驗的自我探索行為可能存在多樣化反饋, 從而使青少年同一性發展機遇與風險並存、零風險的同一性實驗有助於青少年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整合。張梅等[11]認為在網路同一性實驗和自我同一性之間的關係中存在重要的調節變數, 所以導致了以往研究結果之間的不一致, 提出將網路社交傾向 (傾向於網路社交而不是現實社交) 作為調節變數, 並將強迫性網路使用 (網路使用中的衝動性、時間過長、影響現實的工作和學習任務等) 作為中介變數, 並用實證研究初步驗證了這種假設。

  4 總結與展望

  首先, 青少年處於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關鍵時期, 大量的青少年正嘗試著或嘗試過網路同一性實驗是一個客觀事實。研究[30-31]表明, 在處於青少年晚期的大學生群體中, 僅有10.91%達到了自我同一性獲得的狀態。以大學新生為例, 所處自我同一性狀態佔比從高到低依次為:擴散型、獲得型、早閉型、延緩型[32]。因此, 在現實生活中和網路中, 都應該為青少年營造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 促進他們的.自我同一性的獲得。

  其次, 網路同一性實驗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和引發的動機是什麼, 還值得進一步研究。如上文所述, Valkenburg[12]提出前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測量工具只包含一個維度, 張玥等人[10]認為包含3個維度, 我們透過對青少年的訪談發現, 他們還存在表現為消極外在的假裝行為, 例如, 在使用網路時偶爾會假裝成外貌更醜的人或者假裝成更沒有魅力的人等。這究竟是否是某種新的網路同一性實驗動機所引起的 (本文提到的3種動機以外的其他動機) , 還是同一種動機引起的不同行為表現, 從而對網路同一性實驗的3個維度的名稱和內涵可能需要重新確定?另外, 我們對青少年的訪談還發現, 青少年為了保護自身隱私不受侵害, 也可能在網路上進行身份假裝, 那麼, 自我保護也是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動機嗎?這些問題都有待於以後進一步的研究。

  再次, 影響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因素有很多, 文中列出的只是以往研究發現的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影響青少年進行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需要進一步總結和相應的理論及實證研究做支撐。例如, 不同地區間的文化與經濟間的差異可能也是影響網路同一性實驗的因素之一。雖然網路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地區之間的瞭解並縮小距離, 但不同地區間的青少年是否存在網路同一性實驗上的差異、有何種差異卻不得而知。不僅是國別之間的差異, 還有國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或文化背景不同的南北地區之間的差異等, 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 網路同一性實驗也會影響其他因素, 例如自我同一性發展。由於目前的研究尚有限, 暫時沒有系統的研究探討網路同一性實驗究竟會影響哪些心理指標, 其中的機制又是什麼, 因此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最後, 青少年的網路自我同一性實驗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現有的實證研究均為橫斷設計, 雖然既有量的研究也有質的研究, 但仍無法清晰地展現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的開始和發展過程, 也就無法確定節點並及時掌握重要的資訊。因此, 縱向研究也應該是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美)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3:306-306

  [2]Cote J E, Levine C.Critical examin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paradigm[J].Developmental Review, 1988, 8 (2) :147-184

  [3]Luyckx K, Goossens L, Soenens B.A development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n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Change dynamics in commitment formation and commitment evalua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42 (2) :366-380

  [4]Kerpelman J L, Lamke L K.Anticipation of future identities:A control theory approach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ntext of serious dating relationships[J].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4 (1) :47-62

  [5]Stephen J, Fraser E, Marcia J E.Moratorium-achievement (MAMA) cycles in lifespan identity development:Value orientations and reasoning system correlates[J].J Adolesc, 1992, 15 (3) :283-300

  [6]Turkle S.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M].New York:Sherry Turkle, 1997:117-118

  [7]Gross EF.Adolescent internet use:What we expect, what teens report[J].Journal of Appl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5 (6) :633-649

  [8]Valkenburg, P M, Peter J.Adolescents’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Consequences for social competence and self-concept unity[J].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8, 35 (2) :208-231

  [9]柴曉運, 龔少英.青少年的同一性實驗:網路環境的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 2011, 19 (3) :364-371

  [10]張玥, 王利剛, 謝東傑, 等.青少年網路同一性實驗量表的編制與效度、信度初步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14, 28 (4) :271-276

  [11]張梅, 張玥, 辛自強, 等.大學生網路同一性實驗與自我同一性的關係:網路社交傾向和強迫性網路使用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6, 32 (1) :98-105

  [12]Valkenburg P M, Schouten A P, Peter J.Adolescents’identit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net[J].New Media&Society, 2005, 7 (3) :382-402

  [13]Greenfield P M.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for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Internet use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5 (6) :751-762

  [14]Kroger J.Identity development: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2007:280-282

  [15]池思曉, 龔文進.大學生網路人際信任與網路社會支援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1, 19 (1) :94-96

  [16]Walther J B.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 interpersonal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Research, 1996, 23 (1) :3-43

  [17]Walther J B.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hyp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language, and cogni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 23 (5) :2538-2557

  [18]梁曉燕, 高志旭, 渠立松.大學生網路社會支援與網路社群歸屬感的關係:網路虛擬幸福感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 2015, 23 (6) :907-911

  [19]Kraut R, Kiesler S, Boneva B, et al.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 (1) :49-74

  [20]Gross E F, Juvonen J, &Gable S L.Internet use and well-being inAdolescenc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 (1) :75-90

  [21]Allison B, Schultz J B.Interpersonal identity format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Adolescence, 2001, 36 (143) :9-23

  [22]施春華, 王一茜, 張靜, 等.初中生自尊和網路攻擊行為的關係:人際關係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7, 25 (5) :704-709

  [23]徐瑞榮, 施春華.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與自我同一性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4, 22 (8) :1257-1260

  [24]Marcia J 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6, 3:551-558

  [25]Huang Y R.Identity and intimacy cris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net depend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Society, 2006, 9 (5) :571-576

  [26]Matsuba M K.Searching for self and relationships online.[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Virtual Reality on Behavior &Society, 2006, 9 (3) :275-284

  [27]Mazalin D, Moore S.Internet Use,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young adults[J].Behaviour Change, 2004, 21 (2) :90-102

  [28]Vol.N.An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re-cre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dating[J].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 33 (8) :735-750

  [29]Zhao S, Grasmuck S, Martin J.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5) :1816-1836

  [30]王樹青, 陳會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問卷中文簡版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3, 21 (2) :196-199

  [31]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2007

  [32]陳曉, 徐菲, 林絢暉.大學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與學校適應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2, 20 (2) :257-26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