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石器彩陶裝飾節奏美論文

淺談新石器彩陶裝飾節奏美論文

  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能製作陶器,彩陶的發展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相比較起初的陶器而言,除了造型上的不同,最大的特點是在陶器上有了彩繪裝飾圖案。彩陶的裝飾色彩是紅色和黑色,紅色是赤鐵礦顏料,黑色是錳化物顏料。裝飾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果說不同型別的裝飾具有不同的節奏美感的話,那麼整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就是一篇節奏感豐富的交響樂。

  一、彩陶裝飾節奏概述

  彩陶裝飾紋樣中體現出了音樂般的節奏感,雖然已時隔幾千年,但現今看來我們仍能領會到以彩陶譜寫的音樂篇章,體悟其中的神秘色彩。

  彩陶的成型是採用最原始的手捏製而成的。彩陶的裝飾位置,一般都與器皿的使用條件相適應。根據器皿的不同部位,運用不同的裝飾花紋。在裝飾佈局上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裝飾,以體現裝飾的完整效果。時至今日,這種裝飾手法仍在沿用。從彩陶圖案整體看,是以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為主體,但也有山紋、水紋,以及人形和魚、鳥、馬、犬、鹿等動物紋,還有少量形象並不明確的谷葉紋和花瓣紋。這些花紋,大都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提煉和概括,達到了圖案的樣式化,使之具有節奏感。因為不同的地域分佈,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型別,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特點。主要分為半坡、馬家窯、廟底溝、半山、馬廠等型別。不同型別的彩陶裝飾具有不同的節奏美感,這些裝飾圖案的創造,是我們勞動祖先對於當時生活的反應。

  二、彩陶裝飾節奏美的形式

  1、寧靜祥和之美

  半坡型彩陶,單一節奏組成的寧靜之美。半坡型彩陶的魚形花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說是魚形花紋,其實到了後期已經沒了魚的蹤影,只是簡單的線紋和三角形構成的幾何紋,並且具有了式樣化。也正是這種由魚紋演變而來的式樣化的幾何紋樣,真正賦予了彩陶一種寧靜的節奏美感。這種以線紋和三角形為主的裝飾使其節奏單一但並不單調,在直線與三角形之中有耐人尋味的物象體現,這種簡單之中體現出一種寧靜之美。

  除了魚形花紋,人面形花紋也是其一大裝飾特色。人面形花紋多裝飾在翻唇淺腹盆的內壁。人面作圓形,兩隻眯成縫的眼睛,倒“T”字形的鼻子,眼以上塗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狀。耳部或作對稱的向上彎鉤,或飾兩條魚紋。嘴角用兩條相交的斜線組成,兩邊也各裝飾一條魚紋,在魚的周身用短線或小點裝飾。這種人魚的結合圖案一般左右對稱,頭頂高高聳起的三角形圖案具有某種神性色彩,讓我們聯想到教堂裡高高聳立的尖頂或者屹立著的佛塔頂端,彷彿可以使得人與神進行溝通。當然教堂與佛塔是在此幾千年之後的宗教產物,但人面魚紋圖案宗教色彩濃厚,有“寓人於魚”的意義。人面魚紋圖案有不同的幾種,但變化不大,幾乎都是圓圓的人臉與魚結合的左右對稱圖案,眯成線的雙眼與左右對稱的魚紋結合,寧靜的神態顯得安靜而祥和。

  半坡型的彩陶,不管是魚紋還是人面紋,都給人一種簡單安靜的節奏美感,彷彿這裡的生活也是安靜而祥和的。相比之下,有的彩陶裝飾可不顯得安靜,他們喜愛奔騰的水流,熱愛多人的舞蹈,讓人感覺他們的生活也是充滿激情的。

  2、激情律動之美

  馬家窯型彩陶,激情盪漾、充滿律動的節奏美。之所以說馬家窯彩陶激情律動是因為它的裝飾內容豐富且裝飾紋樣具有動感與氣勢。其裝飾內容有的是用曲線和直線結合,以同心圓為中心組成圖案,也有的採用大片的網格紋。除了裝飾內容豐富之外,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滿飾。從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幾乎都飾滿了花紋,顯得多而滿。

  例如,雁兒灣出土的彩陶盆,紋樣幾乎佈滿了器皿的全部。從上看去,整幅圖案是由曲線和點構成的一個水流漩渦的圖案,中間是同心圓圖案,就像是一個大漩渦,同心圓周圍的曲線圖案就像是漩渦四周翻騰的水流,和曲線組合在一起的點,就像是水流過急而飛濺起來的水滴。整個畫面激情盪漾,動感強烈,又充滿著律動。可見,這裡的居民喜歡翻騰的水流,滔滔的江水,映射出他們生活中的激情。再如,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這個彩陶盆高14釐米,口徑29釐米,底徑10釐米,卷唇平底,內壁繪有四條平行帶紋,上下兩組紋飾間有舞蹈人三組,每組兩邊用內向弧線紋分隔。舞蹈紋每組有五個人,五個人面向一致,手拉著手,雙腿交叉,像是在跳歡慶節日的舞蹈。這是一件傑出的彩陶工藝品,同樣的充滿動感,從中我們能看到到步調一致的舞步,彷彿能聽到清晰的音樂節拍。這就是馬家窯彩陶反映出來的當時人們的生活,充滿著激情與動感,同時又不乏美感。

  廟底溝型彩陶,婉轉節奏組成的韻律之美。與熱愛水的製作馬家窯型彩陶的先民們比,廟底溝型彩陶的主人更喜歡仰望天空,喜歡自由翱翔在天空中的飛鳥。廟底溝型彩陶最具特色的是鳥紋。鳥紋的裝飾帶有一種柔美與婉轉,這種柔美與婉轉一經組合與排列就充滿了韻律。在廟底溝型彩陶中,鳥紋的應用是最多的,而且形態生動,有的作啄食狀,有的展翅欲飛,有的停立觀望。在這裡,鳥紋得到概括,主要透過點和弧線來表現,點表示鳥的頭部,而一條條排列有序的弧線是鳥身和羽翼,鳥最美的地方就是它獨具的優美弧線,而廟底溝型彩陶上的鳥紋恰恰表現了鳥的弧線美,婉轉而又有韻律。半山型彩陶,細膩節奏組成的富麗、精巧之美。半山型彩陶的裝飾,其圖案組織分為兩種。一種是旋渦紋組成的裝飾。這裡的旋渦紋不同於馬家窯型彩陶裝飾的漩渦紋。

  首先,這種旋渦紋樣不是採用滿飾的裝飾手法,這裡的旋渦紋主要裝飾在陶罐的腹部及腹部以上。其次,這裡的旋渦紋沒有馬家窯型彩陶中單個漩渦紋的動感,取而代之的是紋樣裝飾的工整和細膩。半山型彩陶裝飾中的旋渦紋裝飾是連續的幾個旋渦紋的橫向排列構成的整體裝飾,所以平面感更強一些。另一種是葫蘆紋,用葫蘆紋作面的分割,使裝飾面區分成數個單位,整體的葫蘆紋裝飾精巧繁密,飽滿而凝重。半山型彩陶的裝飾多以曲線為主,並流行運用鋸齒紋,彩繪的線條紅、黑相間。裝飾上的細膩加上色彩的多種運用,就使半山型彩陶產生一種富麗、精巧而又富有變化的節奏的美感,也因此成為彩陶工藝中最為精美的彩陶型別。

  3、粗獷剛勁之美

  馬廠型彩陶,節奏簡練、粗獷的剛勁美。馬廠型彩陶的裝飾紋樣,常見的`有折線紋、回紋,而以人形紋最有特色。有人認為人形紋是作播種狀的“人格化的神靈”,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人形紋的發展有一個從繁到簡的演變過程,早期為有頭、有身、有雙手和雙足,手和足還有五指,雙手伸舉,屈腿直立;中期頭部消失,只留軀幹,肢節增多;晚期僅留爪指或變成三角折線紋。馬廠型彩陶的裝飾粗獷、豪放而莊重,最終形成了簡練、剛勁的藝術風格。

  三、彩陶裝飾節奏美成因

  綜觀各種型別的彩陶,可以發現,彩陶的裝飾紋樣基本上是以幾何紋的形式出現的,這種裝飾圖案的產生,與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首先,陶器的出現離不開人們對編織的模擬,恩格斯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再者,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需要動作的一致,要求統一、規律,使產生節奏,以增強力量。把勞動上的需要反映到彩陶裝飾上,就有了賦有不同節奏美感的裝飾紋樣。其次還有人們受圖騰崇拜的影響,自然物的影響,都對彩陶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由此才會產生形形色色的彩陶,在人類歷史上有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彩陶文化。

  四、總結

  彩陶種類多種多樣,裝飾手法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寧靜,有的充滿動感,有的婉轉優美,有的富麗精巧,還有的粗獷豪放。不同的節奏產生了不同的美感,各種節奏美交相呼應,共同譜寫著彩陶文化的音樂篇章,在中華文明史上奏出獨特而美妙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田自秉。 中國工藝美術史 。東方出版中心 2010—4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 2005—4

  3 張明川 中國彩陶圖譜 文物出版社 2005—4

  4 蔣書慶 彩陶藝術史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5

最近訪問